《春夏秋冬又一春》觀后感范文5篇
《春夏秋冬又一春》觀后感范文5篇
遠山,一片湖,一扇門,一葉舟,一間廟,一老僧,一童僧,春夏秋冬,宿命如何擺脫。下面是學習啦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春夏秋冬又一春觀后感
四季輪回,不可逆轉。
正如生命中走過的路,沒有回頭再來的余地。此生結下的緣,來生定會繼續(xù)還。
生生世世,我們不過在原地繞了一個更大的圈,外圍的我們,看著別人踏著我們曾走過的圓,繼續(xù)前行。
換的是主角,不變的是一樣的人生。
你想逃,你不認輸,但是春暖夏燥秋涼冬寒之后,還是回到原地。懸浮在湖中的廟宇,是洗凈你心靈的圣地,入此門,請佛摘下你的心。
春,綠色滿眼,碧波漣漪。
還是孩童的你,跟隨師傅,生活在湖中廟宇。
你為何而來你又怎么而來,天真無邪的眼里沒有追問答案。
孩子氣的頑皮,捆綁住了自然中的生靈。
魚,水中之物,無端背負你捆綁的石,無法自由。
蛙,向往蹦跳的愉悅和水中的清澈,那顆石,令它無法跨越。
蛇,游走天地,柔軟身軀,怎能承受。
你很快樂,似乎這樣簡單的征服了它們。
笑聲傳出的卻是隱藏的欲望。
師傅看在眼里,明了你的此生,定會經(jīng)歷磨難。
因為你賦予他物的石,早已經(jīng)壓在心底,成為無法掙脫的咒。
當你也同樣背負著石,尋找被你捆綁的生靈,發(fā)現(xiàn)他們的生命因為你的頑皮,竟然離去。
你的哭泣,是因為后悔嗎?走過的路,不能回頭。
從此,那幾顆石,住在你的心里,一生一世。
夏,熱情似火,燃燒天際。
懵懂的你,已經(jīng)成為少年,這一片湖,已經(jīng)無法承載你的欲望。
林中糾纏交媾的蛇,告訴你生命的最初。
前來求醫(yī)的少女,是點亮你生活的蠟燭。
白色衣裙,遮擋不住青春的氣息。
終于,你和少女合二為一,心中的佛,已經(jīng)離去。
湖邊石岸上,是溫存之后的相依。
深夜的對視,岸邊的牽手,你沉醉在愛情的初果中。
一夜,扁舟上,你與少女,歡愉后的相擁。
師傅的拔下船塞,湖水蔓延,你們驚醒。
你肯定求師傅的原諒,卻難敵相思之苦。
少女病好離去,也帶走你的一切。
終于,你手捧佛像,離開廟宇,追尋心中的她,開始塵世苦難之行。
秋,金黃落盡,瀟瀟瑟瑟。
師傅依舊湖中僧日,有只白貓陪伴,化緣食物的包裝,發(fā)現(xiàn)了你的消息。
此時你已離去多年,心中的咒擾亂了你的神,犯下了殺生之過。
你可否還記得,師傅多年前那句“淫欲帶來占有,占有致殺生”。
你唯一能贖罪的地方,還是湖中這片浮生之地。
你帶著怨恨,面對依然靜謐的廟宇,
師傅問你過的快不快樂,你只有心中怒火,因為你深愛的女人離你而去轉投他人懷抱。
那把沾血的刀,平息了你的怨恨嗎?
師傅答曰,你喜歡的東西,別人不能喜歡嗎?
你不懂,心里的石壓的你太久。
閉七竅,不能帶走你的生命,你欠下的,還沒有還。
貓尾寫下的金剛經(jīng)文,是解除你心中魔咒的符。
師傅命你,用刀,把經(jīng)文刻出,每刻一遍,即消除所犯嗔戒。
警察正在對岸,你驚惶失措,師傅喝道:“你干什么,繼續(xù)刻!”
一夜未眠,經(jīng)文被你默念千遍,此時你無法抵擋疲倦,倒下睡去。
當你醒來,五彩染盡的所有經(jīng)文,你必須上路,還你的債。
師傅目送你遠去,在塵世時日不多,自當化煙而去。
湖心那片燃燒的舟,成為秋末最后的絢麗。
冬,銀色素裝,沁神明心。
經(jīng)歷煉獄的洗禮,你再次歸來。
湖岸的門,顏色已褪,無人的廟宇,落滿塵埃。
師傅的僧衣,盤旋著縈縈繞繞的青蛇。
走到師傅涅磐之地,拜見,冰封的湖底,師傅留下舍利。
你借天上之水結成的冰,塑一尊心中的佛,師傅的道,永存眉宇之間。
蒙面女子帶來了兒時的你,一樣哭泣的小生命,探究母親的心中是否要把他遺棄。
深夜,那雙想揭開紫色面紗的手,被女子輕輕握住,不見,不語。
女子蒼然離去,小生命追逐著母親的腳印,你慌忙跑到湖面,卻看到冰封下女人的紫色面紗。
解開面紗,你看到的是哪一張面孔?
是你深愛的女子?是你結束的過往?還是佛在告訴你生命的輪回?
于是你,開始背負心里的石,纏繞腰跡,一步一步邁著朝圣的步伐。
遠山尖,你與佛,一同,沐浴天地靈氣,洗禮今生的孽,回望過往的罪,寧靜由心而生,與天地同在。
又一春來,回轉流波,百花漫香。
又一老僧,又一童僧,繼續(xù)湖心浮生的念坐。
童僧再次拾起了石塊,把魚蛙蛇的生命當作兒戲。你在身后,了然生命的來來回回,在這里延續(xù)。
湖外的我們,同感畫面中清淡的禪意,留白之間,只有呼吸存在。目睹他人命運的循環(huán),深山靜水間,貪嗔癡念,佛拈花一笑,人世滄桑數(shù)年。因果輪回,愛恨情仇,人世悲歡,浮地塵世,生死之別,清心即可。不要傷害別人,不要去嫉妒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春夏秋冬又一春》觀后感
人之初,性本惡
一片蔥郁的森林,一方沉靜的湖水,一座寧靜的寺院,一個淡泊的老和尚,一個天真的小和尚。
四季輪回,日月變遷,水上寺廟靜靜的沉浸在歲月的香火佛理中。
這就是金基德在《春去春又來》里為我們塑造的一個小世界。
春天,冰雪消融,萬物復蘇,小和尚還是個頑童,雖然在佛寺里長大,但是卻在天性的驅使下,以殺害小魚、青蛙和蛇為樂。
師傅看到了,只能默默嘆氣,以同樣的方式責罰小和尚,讓他明白眾生向善的道理。
夏天,炎熱躁動,生機勃勃,小和尚長大成了一個少年。
一個來到寺廟里養(yǎng)病的少女,挑起了小和尚的春心,耐不住欲望的驅使和煎熬,他墜入情欲,在佛的眼皮下,和少女發(fā)生了關系。
為了少女,為了紅塵的聲色,他毅然離開了寺院,背著佛像,投入了大千世界的欲海之中。
秋天,涼意漸起,悲空蕭索,小和尚成了背負殺人重案的青年人。
懷抱殺妻的血刀,回到了寺廟,痛苦后悔萬分。
老和尚責罰他刻錄心經(jīng),然后將他交給了前來追捕的警察。
老和尚則默默收拾凈身,自焚在寺院外的靜水之上。
冬天,大雪茫茫,生機消亡,中年的小和尚回到了寺廟。
看破紅塵的他接替了老和尚的主持位置,潛心佛法,不問紅塵,自我修煉,去除罪孽。
深夜里,他收留了一個婦人送來的嬰孩,從此,他也成了師傅。
春天,冰雪消融,萬物復蘇,嬰孩已經(jīng)長成了頑童,學習佛法之余,卻難以抑制天性里的頑劣,以虐待小魚、青蛙和蛇為樂。
老和尚看見了,失落的搖頭嘆氣,只能用當年師傅訓導自己的方式去訓導小和尚……
小世界:佛與欲海
金基德的電影,永遠離不開的主題便是宗教救贖和欲望。
另外一部出色的作品《撒瑪利亞女孩》里,基督教是拯救心靈的路燈,而此處,則是佛教。
這離不開韓國獨特的文化背景,佛教的古老傳統(tǒng)和近代以來基督教在韓國的扎根和迅速壯大,兩種宗教融入了現(xiàn)代韓國人的精神世界。
而韓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里,也漸漸陷入了欲望的束縛之下,在物質中迷失了。
從宗教的精神里尋求救贖,是金基德認定的一個路徑。
《春》里,那個湖水包圍的寺廟,是如此的寧靜和出世。
電影刻意抽空了電影的時間背景,雖然過了幾十年,寺廟一點改變也沒有,禪意是恒久的,而外部雖然是現(xiàn)代,但是卻模糊了具體的時間。
這就是一個現(xiàn)代社會包圍的靜止的小天地。
但是,看起來這個無比寧靜的世界,也并不是那么出世的。
平靜之下,同樣難以遮掩欲望的浮動。
環(huán)繞寺廟的水,其實就是欲望的象征--水是欲望,這是一個古老的意象,而佛是凌駕在欲海之上又被欲望包圍的。
僧人介于欲望和佛之間,總是左右搖擺的,雖然一心向佛,可是卻難以克制本能的墮落的誘惑。
這和基督教的精神是一致的。
人的本性是惡的,這是導演的思想。
即使佛燈下成長的小孩,從來沒有被紅塵玷污,也有殺生之心,更何況嘗到了紅塵的滋味呢?紅塵建立在欲望之上,是出世之人所鄙棄的,但是真正能看破的紅塵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四季和人生的輪回里,似乎永遠是一個無窮無盡的參悟到困境到看破再到破滅的一個圓環(huán)。
小和尚悟道而不得道,只有深入紅塵,從中脫胎換骨的歷練一番,才有了定力,才能看破一切皆空的道理,但是,當看到新的小和尚在自己的教導下依然難以跳出紅塵,才發(fā)現(xiàn)自己以為跳出紅塵,其實還是身在紅塵之中。
小和尚--老和尚--小和尚,不破--看破--不破,這個循環(huán)是無限循環(huán)下去的。
人性本惡,而我們依靠佛法宗教來尋求拯救,尋求善念,尋求道,然后與惡斗爭,但是善惡永遠如同太極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生不息,誰也出不去。
從這個意義來說,這就是一個西西弗斯的神話。
被罰的西西弗斯一遍又一遍的將巨石推到山頂,再一遍遍的滑落,永遠沒有盡頭和終點。
這個怪圈,就是善惡的博弈,此消彼長,相伴相生。
生活是一個沒有盡頭的圓環(huán),人生也是,世界也是,這就是我們人類的困境,依靠不斷的宗教指導或者自我修煉,人能尋求到暫時的寧靜和頓悟,但是新的領悟里又有新的困惑,一層一層累進,變成了閉合的圓環(huán),永遠沒有出路。
真正的通透,原來是不存在的。
男人的循環(huán):欲望的動物
這是一個男權的世界,男人是世界的主導。
如同圣經(jīng)里一樣,女人和各種誘惑一起,成了男人生命輪回的考驗。
蛇、蛙和女人,都有著濃烈的宗教背景。
佛和上帝一樣,是不會回答我們的困惑和迷惘的,只有經(jīng)歷了困惑和迷惘,在劫難中自我修煉,遵循佛的旨意,才能找到正途。
女人既是生命輪回的必然,又是帶來欲望的罪孽,也是苦海磨難的考驗,又是頓悟的鑰匙。
依靠世俗自己建立的體系,是難以保持社會良性運轉的,只有精神上的探索,才能在這個困境的輪回里尋求到救贖和解脫。
西方社會,一方面以健全的法制體系來維持外在的社會,另一方面以基督教的精神內涵來維持內在的人心,這樣才建立了穩(wěn)定的社會體系。
許多學習西方模式的國家之所以失敗,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只有法律的空殼而缺乏內在的民族靈魂的支持。
紅塵自我建立的體系,再完美也難以真正有效。
殺氣沉重的殺人狂,警察、司法和槍都卸不去他心中的殺意,卻被一段佛經(jīng)解救了。
兩個用了一輩子槍的警察,射水里的瓶子,還不如不看瓶子的老和尚用石頭扔。
在導演看來,在這個欲望的輪回里,尋求救贖的唯一方法,還是在于內在的精神修煉,而這種修煉,主要則通過宗教來實現(xiàn)。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一個生物都是背負巨石的西西弗斯,都被壓的喘不過氣來,不過,只有信仰和修煉,才能減輕這份重量,讓我們在紅塵里,不會那么累,那么瘋狂。
《春夏秋冬又一春》觀后感
痛苦才能產生出離心
遠山,一片湖,一扇門,一葉舟,一間廟,一老僧,一童僧,春夏秋冬,生命如何解脫?
影片中冬季中的一個鏡頭,女人落水而死,這讓中年男子對這世界產生了真正的出離心。
他對世俗欲望的追求如同爐中的火焰化成灰燼。
中年男子拖著石頭上山苦修。
這組鏡頭讓我深深震撼。
人修行目的是離苦得樂,然而對痛苦體驗的不深刻的人是不會產生決心修行的。
人在宇宙的生命劃分屬于欲界,這一念的無明正是生命的源起,正是痛苦的根源。
小和尚在幾乎與世隔絕的環(huán)境中長大成人,卻抵不住塵世的誘惑。
幾乎沒有人可以抵擋前世的業(yè)力牽引,就像是一個鐵屑無法抗拒磁場無形的力量一樣。
而今生的所作所為又變成來生的業(yè)。
佛經(jīng)上說,人的壽命短暫,在宇宙中許多生命壽至幾萬甚至壽比日月。
然而人道卻是非常珍貴的,十方三世諸佛都要來人世成就,這卻是為什么呢?第一,人道眾生苦樂參半,才會反省,會修梵行;其次,人善于憶念,所以可以制造文化,使真理流傳;再次,人性有勇猛的一面。
發(fā)不起狠心修行難有成果,就是連世俗的成功也難獲得。
三界中,比人高級的天人天天享受,鮮修梵行,所謂富貴發(fā)心難。
畜生中有猛利的也會修行,然而大多數(shù)顧不及搞這套,畜生道不會發(fā)明文字,沒有文化。
地獄里的眾生時時受苦,死都是一種享受(在人道中死是八苦之一,然而地獄眾生卻以死為快樂的事),根本沒心思搞這套。
所以做為人,能聽聞佛法,能生于中國(佛法都在中國),能得人身,應該自己看重自己。
如果還能修行,得到明白人的指引,那就更不是一世修來的善緣。
人如果還眷戀世俗,斷無解脫的希望。
再徹底一些,不光是欲界,進而看透三界的眾生都非究竟,只有成佛,才能徹底獲得解脫。
所以修行人第一步就要發(fā)起出離心,得無上正覺,永脫苦海。
這是需要對生命深刻的體驗的,就像老和尚對年輕人說的那樣:難道不知道世俗的情形嗎?我們必須放棄我們喜歡的東西……
有的人在世俗的繁華中盡情享受,卻也有人在清靜的廟宇中苦修不綴。
這世俗中,快樂是痛苦的種子。
小和尚長大成人和女孩暗生情愫,享受的快樂無非是以后痛苦人生的種子。
同時這讓人明白一個道理,這句話柯老師說過:痛苦的解脫不是靠說教,而是靠一生沉浮后的徹悟。
《春夏秋冬又一春》觀后感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極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緣有起時,必有盡時,現(xiàn)世輪回,業(yè)識所致。
心有瀲滟,心有駭浪,心有溪澗,心猶如波瀾不驚的止水,止于始末,是故無始無末,色為輪回,空為本色。
----------- 題記
之前慕名觀看過金基德導演的多部作品,他所關注的對象多為社會邊緣人和一些讓人毛骨悚然的社會問題。
《空房間》里的窺視、漂泊與失語,《壞小子》里的睚眥必報與亂親孽障,《雛菊》里不動聲色刻畫女性內心世界,脆弱、敏感、獨立而堅韌。
這些作品滿眼都是性、復仇、躁動與毀滅,令人心生怵惕。
這些已經(jīng)存在的話題消弭在行色匆匆的奔波中,偽飾在看似輕松的日常閑聊里,它們都是人們刻意去逃避的現(xiàn)實,逃避與文明格格不入的污穢部分。
直到《春夏秋冬又一春》的問世,憂郁、焦慮的風格蕩然無存,變得簡樸、深邃與冷漠。
在這部電影里,他是以一種近乎殘酷的手法在敘述,把幼年懵懂、七情六欲、臨老懺悔與禪定沉思悄然融為一體,道出了為生活而生活的平淡,平淡之余又無處不在的彌漫著佛靜、塵動的禪味。
春水泛濫
溪流從峻峭的石壁上潺潺流下,匯聚成河,河水微波蕩漾,清澈見底。
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和尚在河畔嬉耍,見魚兒游弋水中,捕捉,拴一石塊,放入水中,嘻哈露笑。
見一青蛙藏在石縫中,捕捉,栓一石塊,嘻哈露笑。
見一灰蛇盤繞在石上,捕捉,栓一石塊,嘻哈露笑。
這一切,小和尚的師傅盡收眼底。
小和尚蕩舟回到寺院,酣睡如常,師傅在深夜尋一石塊,縛其背部。
次日醒來,發(fā)現(xiàn)背上有一石塊,大驚失色,先問師傅何故,后懇求師傅解開石頭。
生命從來都是負重前行,有先天的背負,也有后天的包袱。
從魚、蛇、蛙等自然生活到自詡為萬物靈長的人,都不能脫下沉甸甸的重負。
無常的命運把眾生置于自己的掌控下,隨意擺布,低級的擺布更低級的,高級的擺布低級的,全能的擺布高級的,也有自我顛簸的。
師傅用“忠恕之道”去感化做下孽障的小和尚,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佛家提倡“憐生”,追求頓悟,好設身處地去感受動物的情愫,系自比。
電影中,泛濫的春水靜靜的流淌著,明媚的陽光照耀其上,波光燦燦,美麗的百花爭奇斗艷,都要睥睨群芳。
在那個普通的春季,萬物萌發(fā),生命蠕動。
夏果碩碩
光陰荏苒,師傅須發(fā)皆白,小和尚成為一個英俊瀟灑的少年,血氣竄動。
不遠處,母女兩人漫步在鮮花遍布的幽徑上,小和尚疾步迎接。
小女孩踏著碎步,左搖右擺,好似弱柳扶風,她體態(tài)輕盈,肌膚白皙,正是豐腴剛放的妙齡。
母親將女兒托付給師徒兩人,希望山清水秀、清凈詩意的環(huán)境能治愈好女兒的病。
女孩與男孩年齡相仿,正處在情竇初開的時刻,女孩在男孩的示愛下,招架不住,在青石上,在船上,偷食禁果,顛鸞倒鳳。
不知過了多久,師傅看到女孩的病不治而愈,也知道了他兩偷情的事情,就對女孩下了逐客令。
分別之時,自然依依不舍,女孩深情款款,眼眸噙著淚水,男孩啜泣咆哮,憤懣不止。
師傅有言:淫欲喚醒了占有的欲望。
那個深夜,男孩趁師傅熟睡的時候悄悄起床,收拾行囊,故意背著擺在明堂的破舊佛龕,憤而離去。
師傅好像看透了人情世故,對待淫欲的態(tài)度也格外開明,看到了因,就看到了果,對人世間好的、壞的現(xiàn)象都視而不見,不予置評。
有開始就有結果,這個結果又會孕育出新的開始,又有結果……
周行不殆。
故事并未交代女孩所犯何病,也沒明確告訴病愈的緣由,或許正是無數(shù)個黑夜,女孩與男孩的纏綿悱惻治愈了女孩的疾病。
或許,有時候肉體上的愉悅能舒緩心靈上疾苦或悒悒,心靈上的舒泰又能催生出肉體上厭倦。
人,無論出家在家,都不過是凡夫俗子,宇宙一栗,總是輾轉在由因到果的路途上,卻渾然不知。
涼秋肅殺
男孩因愛生恨,殺死了不符合自己心愿的女孩,滿載悲傷的回到了寺院。
男孩拿著沾染獻血的匕首在佛前揮舞,暴跳如雷。
晚間入眠時,那雙空洞無神的眼睛中全是對現(xiàn)實的詛咒,時而又閃爍出悔恨的綠光。
師傅垂垂老矣,用毛筆在庭前寫下了《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要求男孩雕刻,說:每刻下一字,心中的怨恨都減少一分。
對岸,兩個便衣查案至此,大聲呼喊。
直到次日天明,男孩才抄寫完畢,人精疲力盡,倒地沉睡。
贖罪、懺悔、補過與反省,成為涼秋的主題。
樹樹秋色,千篇一律,讓人厭煩、心亂。
其實,忍受重復與平淡本身就是求生的基本素質之一。
當男孩完成一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后,譬如抄寫心經(jīng),心變得與秋色不在協(xié)調,超越了秋的肅殺,終結了以往的愛恨情仇,不再掛念紅塵,一心向佛,一心追求曾經(jīng)放下的信仰,坦然入獄。
送走了愛徒,師傅找來木柴,放置在船上,壘成禪臺。
師傅在耳目鼻耳處貼上“閉”字,從容的點燃木柴,焚燒,成灰。
秋色或可成為另一種感情的代名詞,萬念俱灰,看破生死。
師傅認為自己走過了太多的春夏秋冬,遭受了太多的冷暖,外加愛徒身陷囹圄,好像心無寄托。
師傅人為的涅盤讓我費解,我甚至覺得這是影片的敗筆。
向死的沉思并不應該在一生處在世外桃源的老師傅身上上演,這不符合情理,與影片的內容出入較大。
但,師傅究竟是在蕭索的秋天孤獨的辭世。
殘冬積雪
刑滿釋放,他回到寺院,物是人非,看著師傅生前的佛衣整齊的擺放在地上,他好像想清楚了許許多多,不再焦躁,不再執(zhí)迷,不再妄為。
禪坐,習武,冷浴,赤膊上身,如此度日。
天蒙蒙亮,一個蒙面婦女懷揣著嬰兒慢步走來,他行禮迎客。
深夜,燭火通明,薪火不斷,他時而添柴,又睡著了。
蒙面婦女跪拜佛像,棄別嬰兒,推門就走,疾步匆匆,時而回首不舍。
遽然,她失足掉進冰水中,一命嗚呼。
他打撈起她的面紗。
我并不知道那是誰,也不必知道那是誰。
麻繩纏在腰間,拖著石塊,雙手抱著佛龕,朝山巔走去。
費盡周折,終抵到山頂,他把佛龕擺在石塊上,雙手合十,打坐靜思。
又是一個春季
還是那條溪流,還是當初那個小和尚,還是不懂事的胡作非為,將碎石塞進蛇、魚、青蛙的嘴里。
而他,一旁遐思,頗有仙風道骨的風范。
正如每個事物必經(jīng)的過程一樣,人生也有發(fā)軔、發(fā)展、高潮與結尾,而天地卻永遠春夏秋冬的交替著。
就像是春推動了夏,夏推動了秋,秋推動了冬,冬又推動了春,嚴絲密縫,不露破綻。
《春夏秋冬又一春》高三學生觀后感
從前有個山,山下有個湖,湖里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
柴門咿呀,開啟了一個春的萌芽。
極清俊的一個孩子,極清凈的一處道場,極清鑠的一個智者。來之所來的他們生活著。
孩子什么時候都是天使與魔鬼的結合體。那么清澈的水,那么清秀的山,那么清靈的小魚兒,小青蛙,還有沒有毒的小蛇,他卻天然純真著一張臉,梵音裊裊中在哪里施虐,把幾個小動物用繩子系上一塊石頭,讓它們拖著石頭艱難跋涉,奄奄一息時他咧開缺牙巴笑,不知道他那天真無邪的笑是要用一生來還的。
這是春天,一切都是初始的朦朧。那智者憂慮地凝視著。
柴門咿呀,開始了一個意亂情迷的夏。
像山澗的水流終是往下,懵懂的孩子還是長大。道場已是置身水中央,一舟一人一次的來往,湖的岸還有一道門,兩個門神可笑而徒勞的守衛(wèi)著,終于還是沒有能阻擋青春的勃發(fā),像山上的野花。智者一聲嘆息,讓兩個相愛的人走出了家。
這是夏天,青春已經(jīng)是一匹攏不住的馬。智者獨守一方言凈未必凈,言靜何嘗靜的水域??聪﹃栁飨隆?/p>
柴門咿呀,秋天到了,一切都開花結果。
踉蹌回來的漢子,還有一付擔不起的孽債。深愛的女人逃之夭夭,自己卻血債累累。終于落入法網(wǎng),帶走了他,還有他的初萌的春天,飽滿的夏天。留下一頭霜雪的智者,無奈地把木魚敲的響徹云天,敲落一地枯黃。
這是秋天,沒有收獲,若說有,都是淚與恨。
天地蕭瑟時,他回來了,智者已經(jīng)墮入輪回,他也遵循輪回,只與蒼茫進退。所謂因果,總是不會爽約。一個蒙面的人送來一個孩子,自己悄悄離去時,終于命隕冰窟。
這是冬天,是萬物的終結?疑惑是又一個輪回的開始。
柴門咿呀,一個冰天寒月的冬。山上的佛慈悲地注視山下。
從前有座山,山下有個湖,湖里有個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這是又一番的輪回。
極清俊的一個孩子,極清凈的一個道場,極清鑠的一個智者。去之所去的他們生活著。
孩子什么時候都是天使與魔鬼的結合體,那么清澈的水,那么清秀的山,那么清靈的魚兒,青蛙,還有沒有毒的小蛇。他卻天然純真著一張臉,仍然在梵音裊裊中施虐,給它們的嘴里塞小石頭,奄奄一息時,他咧開缺牙巴笑,他知道他的這一舉動要用一生來還嗎?
說“閉”何曾“閉”,說開怎么開?
佛門真的只是情殤的皈依?為什么不能像俊秀山水應運而生,像春夏秋冬因時而至?古人造字“想”的意思是:像木一樣的心與眼。其實是不要想。
佛號吟唱中,一場靈魂的自我救贖。
人之初,性本善么?習相近,性乃遷嗎?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吧?因果就是報應嗎?老天渾噩的時候讓人沮喪,神靈清醒的時候讓人驚愕。
從來不看韓劇。極寒極冷極陰暗的上午,極低落的情緒,極想舒散的心境讓我覓一部電影沉迷。于是我慶幸冥冥之中神的指引,我又一次淪陷了。
淪陷在《春夏秋冬又一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