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在線閱讀 > 觀后感 > 關于《喜福會》觀后感5篇

關于《喜福會》觀后感5篇

時間: 美怡1215 分享

關于《喜福會》觀后感5篇

  電影《喜福會》是導演王穎根據(jù)美籍華裔女性作家譚恩美的同名小說改拍而成的,講述了四對母女在迥異于本土文化的異國他鄉(xiāng)在思想、文化、觀念上的激情碰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喜福會》觀后感5篇,歡迎借鑒參考。

  《喜福會》觀后感一

  電影《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以插敘的方式和細膩的手法將四對華裔母女的故事緩緩道出。四位母親,她們生長在中國,準確的說是生長在解放前的舊中國,而她們每一位的心中都深藏著一些不幸的遭遇和或多或少悲痛的回憶。四個女兒,她們生長在美國,接受美國的教育和文化,竭力融入美國社會,她們一方面抗拒母親的施加給她們的希冀,另一方面身上已經(jīng)不可避免地帶有了母親潛移默化對她們的影響。

  片頭的獨白說“老婦人記得多年前于上海,曾花費不菲買下一只天鵝。??旅途中,她告訴天鵝說,在美國我會有個像我的女兒,在那兒,她無需仰仗丈夫鼻息度日;沒人會看低她,因為她將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我要她成為一只比期望中還要好上一百倍的天鵝。??這羽毛雖不值錢,卻是來自遙遠的國度,一直載負著我的期盼?!?這一根鵝毛承載的是母親沉甸甸的期盼,她不希望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劇重演,希望女兒不像她一樣是只不起眼的鴨子被人驅趕,她希望女兒成為一只高貴的天鵝自由自在。母親希望女兒能承襲她的愿望和期盼,能過上母親理想中的天鵝般的生活。

  “她們憂心忡忡,雖然女兒們已經(jīng)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但卻輕忽了她們來到美國的夢想?!迸畠簜冊谶@一場文化沖突和交融中艱難地尋找屬于自己的文化身份而不得。同時這一場文化沖突和交融集中表現(xiàn)為四對母女在相處中的矛盾、誤解以及沉默。女兒們想極力擺脫中國式的文化模式,但最終還是無法超越自己的文化之根,仍落入與母親相似的命運中去了?!拔覀兺鹑缟蠘翘?,一步又一步,或上或下,永遠重復著相同的命運?!彼遥罱K母女們能坦誠地交流,女兒們理解了母親們的苦心,母親們也卸下了心中的擔憂。這一場跨文化的交流終于有了好的結果。

  這是一部改編自華裔作家小說,由華裔導演執(zhí)拍,由華裔演員主演的好萊塢電影。因此整部戲處處可見跨文化交流、傳播以及沖突中的真實細節(jié)。首先是語言,影片以英語為主,母女間的對話也都是英語,主人公君還要求阿姨們不許講中文以防她們打麻將作弊。因為君(包括其他的女兒們)聽不懂中文、看不懂中文,也不會說中文。語言有很多種作用,包括交際、情感表達、表達身份,還有區(qū)分文化。母親和女兒語言上的隔閡也是造成她們多年來交流失語的一大重要因素。并非母語的英語或許難以傳達母親們的良苦用心,更難以向女兒們傳遞傳統(tǒng)的文化。其次是喜福會,喜福會是君的母親蘇一手操辦起來的,是每周聯(lián)絡起四個母親的一場重要的聚會。母親們在喜福會里尋找文化的認同和慰藉,在這里她們可以打麻將,可以做中國菜,可以用中文拉家常。這一種聚會的形式和意義類似于同鄉(xiāng)會。這是外國人所沒有的。每一個中國人都或多或少有一點鄉(xiāng)土情結,他們的根深深地種在中國的土地里,種在家鄉(xiāng)的土地里。不管走得多遠,那一縷的鄉(xiāng)思也會牽扯著出門在外的游子,引他們頻頻回望故鄉(xiāng)。中國人對族群文化很看重,有很強的過去時間導向,所以不僅是海外,國內的各個省市也都有大大小小的同鄉(xiāng)會存在。一群有相近文化背景的人能夠通過同鄉(xiāng)會尋求陪伴和慰藉,也能更好地保存下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然后是高低語境,當安美阿姨端出她的拿手菜——蒸魚時,她說“這道菜做的不好,味道有些淡,請包涵”,這是中國人表示禮貌的自謙,或者說是極其含蓄的自夸。而不懂中國文化的理查則理解為蒸魚的確味道不好,自作主張地幫安美阿姨倒了許多醬油在菜里。當然后果是非常尷尬的了。這一場景很充分地表現(xiàn)了不同文化間的高低語境。在高背景文化中,一條信息的語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比較少,而大部分信息隱含在溝通接觸的過程中,涉及到參與溝通人員的背景、所屬社團及其基本價值觀,比如亞洲國家和拉丁美洲國家。而在低背景文化中,信息表達比較直接明確,語言是溝通中大部分信息的載體,比如美國、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所以處于低背景文化的理查自然不會領會處于高背景文化中的安美阿姨所說的那些自謙的話語。

  影片中幼年的女兒們跟母親的回憶,讓我想起一份研究,關于在美國的父母的認可對孩子的影響。研究者觀察了孩子對父母認可的重視度,當研究者告訴孩子們測試的成績將會告訴他們的父母時,亞裔孩子明顯會更加努力希望展現(xiàn)更好的成績,而美國孩子則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反而他們會問:“So What?!”可以看出,即便這些華裔的孩子成長在美國,接受美國教育,與美國人交流,而且或許也能進入美國上流社會,但是那些文化里的烙印是磨不去,那些家庭中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是揮之不去的。而且他們與生俱來的東方面龐以及烙印在骨子里的傳統(tǒng)價值觀使他們在美國圈子里又被排斥為“他者”。

  值得一說的是,這些家庭里兩代人的交流的確存在很大的問題,因為上一代人往往持有中國式的文化,而下一代人往往既不愿承襲老一輩的文化又不能完全進入到西式文化圈內。這樣艱難的家庭交流是東西方跨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可以看出東西方文化在思維模式、言行風格等都有巨大的差異。但是也正如影片最后那樣,要跨越這樣的隔閡必須雙方都坐下來坦誠地交換意見,相互諒解、求同存異。

  《喜福會》觀后感二

  此次閱讀《喜福會》并不是我首次接觸到這本小說,我曾經(jīng)也觀看過同名電影,但是當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并不了解題目的意思,也不清楚小說的主旨,更不了解故事中的四位母親與他們的女兒間的種.種故事。但是我卻對這部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赡苓@部作品中講述的母親和女兒間的故事使我聯(lián)系到了自己與母親間的種.種。尤其是故事中的華人母親和其出生在西方的女兒們之間的故事使我控制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這部作品的作者是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她在這部作品中主要傳達了土生土長的移民母親們和她們出生在美國,講著一口流利英語的女兒們之間的文化沖突。母親們還保留著她們作為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維,而女兒們雖然長著一張中國人的臉,但是骨子里卻完全被西方的文化渲染著長大。她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并不使我覺得夸張或者說戲劇化,因為這些沖突真真切切的存在于很多中國移民家庭中。而這部作品的故事來源據(jù)說也是作者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據(jù)說故事中吳精美的故事就是作者的影射。作者通過作品來表達了自己與母親之間千絲萬縷的沖突與溫情。

  故事以《千里送鵝毛》為開篇,通過一根鵝毛來傳達母親們對女兒們的希望與關愛。文中母親提到“我移民后,我會有我自己的女兒,但是她會是一個獨立的人,她的價值不會以她丈夫的聲名來判定,她會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沒有人會看不起她,也不會處處忍氣吞聲”。從母親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她們是多么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再遭受她們曾經(jīng)遭受過的苦難。而通過對文章更深入的閱讀我發(fā)現(xiàn),鵝毛是一種象征,是母親對女兒們所抱希望的象征。

  一本好的小說需要你花時間反復閱讀,這樣才能夠真正體會其中的深意。一開始我以為這本小說寫的比較混亂,但是事實證明我是錯的。故事以吳精美母親的去世為開端,而以吳精美回中國看望其母親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走散的與她同母異父的雙胞胎妹妹為結局。文中通過母親與女兒的沖突凸顯了兩種文化間的沖突。而對于喜福會這標題我也曾產生過疑問,其實喜福會是四位母親經(jīng)常聚會的一個組織,這個組織的名稱是由吳精美的母親提出的,而作者以這個組織的名稱命名很可能是源于對自己母親的一種希望和信仰。文中提及的四位母親們之前的經(jīng)歷是不愉快的,甚至移民后她們還是盡量在隱藏著她們的痛苦經(jīng)歷,或許只有在喜福會這個地方,他們才能感到放松,才能暫時忘卻過去的痛苦記憶,才能暫時躲避文化差異帶給她們的沖突。

  閱讀這本小說就像是在閱讀我的生活,我眼前會閃現(xiàn)自己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微莉和她母親的故事尤其打動我。微莉是一個相當有主見又聰明的女人,但是她母親對她的持續(xù)不斷的挑刺批評很惱人。微莉在下棋方面很有天賦,但是當她得知自己的母親很喜歡在別人尤其是陌生人面前炫耀的時候,她覺得很沒有面子很討厭,她曾問母親:若你這么喜歡炫耀,為何不是你去下棋呢?沒想到母親是永遠有辦法克她的。母親竟然對她的離家出走完全不在乎,一點都沒把她放在眼里。而當她把男朋友帶回家時,母親也只是微微一笑,表現(xiàn)的很冷漠,還對男友的長相諸多挑剔。 對中國傳統(tǒng)禮儀和美國觀念間的沖突的描寫我覺得很妙。母親是世上最了解女兒或者兒子的人,沒有一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 但是如果缺少溝通的話好事可能會變成壞事。微莉一直以為母親對她的婚姻很失望并且討厭自己的男友,但是她母親的一段話道出了其真心感受。我們可能會在無意間傷害我們愛的人,因為對于無關緊要的人我們不會與其爭吵。這就是微莉的母親展示給我們的她對女兒的愛。微莉從沒有真正了解過自己的母親,也從不知道母親對她的愛有多深。而語言和文化上的沖突確實是妨礙母女感情交流的一個絆腳石,但是最終理解和愛還是獲勝了。

  文中通過母親和女兒間的沖突和差異影射出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母親代表了典型的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而女兒代表了平等自由開放的新時代美國女性的形象。但是故事最終他們還是可以理解對方并和諧相處。當故事結尾吳精美看到自己的同母異父的雙胞胎妹妹時,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在中國的影子,了解到了妹妹們在中國的生活,她終于理解了母親性格中為什么會有那么倔強堅強的成分。她也堅信流著中國血液的美國人,可以協(xié)調好中西方文化的沖突。

  《喜福會》觀后感三

  一向以來很少有機會看電影。這次完整地看了一部榮獲柏林電影節(jié)銀熊獎的《喜福會》,讓我深受感染,華裔導演與演員,也可算是中國式的好萊塢片吧。

  影片講述了四對母女的命運與生活,純真的自我心理剖析讓聽了很了然。四個苦命的中國女人在國內歷經(jīng)磨難分別去美國,再跟美國人創(chuàng)造的第二次婚姻后又有了各自的女兒。恰好,四個女人也成了多年的朋友,各自情誼都很深,影片開始真正切入主體是母親對各自女兒談起早年的時光,悲慘的命運,吃人的禮教,薄薄的人情,不公正的婚姻,赤裸裸的封建壓迫與慘昧的性,把整個近代中國社會刻畫得淋漓盡致??傊?,個個故事都是悲喜交加,從母親的母親再到婆家的家史,從逃淪的歲月到安逸的晚年,從中國的重慶到美國的舊金山,畫面不停地在兩地之間轉換,故事也一個比一個更慘,更出人意料,把整個人的心都和劇中人物連接了起來,這她們擔心,為她們惋惜,為中國的過去悲哀,也為人性感到慘淡,劇中的光線也跟周圍環(huán)境諧調的很好,明就亮的出奇,像一面鏡子,暗時凄涼可怕,病態(tài)的中國也許就是這樣吧!

  這四個母親都是在中國出生成長的,在中國遭到不平等待遇,有的是公婆家的劣待,有的是娘家的排斥,有的是親丈夫的暴力對待,在這樣一個大黑鍋下容易使人的性格變質,溫柔的也會變?yōu)閲揽岬?,漸漸地,她們覺得自己不適合這個時代,這個環(huán)境,于是走上了逃亡與流浪之路,從中國一向漂到美國,再也不回中國,把自己的后半輩寄托在他鄉(xiāng),把自己的生命延續(xù)到了異鄉(xiāng)。她們不能讓自己的后代重蹈自己的前轍,于是當她們的女兒長大成人時,母親對女兒的婚姻格外觀注,生怕女兒會走錯。母親畢竟走過坎坷比女兒多,于是第二段故事就出來了。女兒的不幸與母親的擔憂構成了一網(wǎng)他鄉(xiāng)的浪清,更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加以揭露,人情與金錢,善惡與美丑,摯熱與冷漠,從面構勒出現(xiàn)代社會的不幸,現(xiàn)代人之間的溝壑,這種不幸的生活遭遇到達必須程度就會爆發(fā)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終究會穿過極限,整個影片也加以預示,最后在一片親人的眼淚中結束了影片。

  這是一部生活性戲劇,揭露性十分強烈的影片。

  《喜福會》觀后感四

  《喜福會》是一部關于女人的電影,是一部關于女人對幸福的追求的電影,是一部關于女人靈魂的自由的電影。

  電影中人物很多,但是人物背后卻始終是三種主角支撐:奶奶、母親和女兒。奶奶在中國經(jīng)歷她的人生,母親從中國移民到美國,女兒在美國長大并成家立業(yè),三者連成一條完整的文化遷移鏈條。奶奶主角身上有十分強烈的晚清婦女觀念殘留:社會地位低、遭遇指腹為婚、在婚姻中永遠處于弱勢、自卑、容易滿足、隱忍等等……然而她們表現(xiàn)的出的對自己女兒的愛,哪怕是在那個將女人當成傳宗接代的生育工具的社會中,這種愛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女人對自己骨肉的愛沒有絲毫不同,沒有絲毫的卑微。母親主角因為戰(zhàn)亂因緣際會來到美國,重新?lián)碛屑彝?,開始另外一種文化寄居的人生,她們到老年的時候已經(jīng)喜歡聚餐、抽煙、打麻將,講著一口近乎流利的美國英語,但是每一個在美國過著快樂晚年生活的母親主角的背后,都深深埋藏著在中國所經(jīng)歷的一切關于婚姻的痛苦回憶。女兒主角已經(jīng)是另外一塊大陸文化的產物,她們只能在老照片里、書信里、或者他們的母親的皺紋里才能稍微想象在那個遙遠的陌生的國度里,有自己的根。

  尼古拉斯凱奇在《戰(zhàn)爭之王》里的畫外獨白,讓畫面的魅力散發(fā)的更加徹底,在《喜福會》里也不例外。敘事線索的切換在超多旁白女聲的連續(xù)中顯得格外流暢,雖然線索很多,但是卻梳理的很清晰。里面出現(xiàn)的種.種文化符號,都或多或少讓我們熟悉、震撼:農村婦女和富家女主人坐著定下自己幼小女兒的未來婚姻;母親跪坐著緊抱自己淹死的孩子;“makeatoast”式的ABC聚會;死者回魂觀念對生者的威懾力;玉墜的代際傳承;一夫多妻;沒來由的性……絕大部分的符號,都在表現(xiàn)女人在那個時代的所代表的價值和地位。

  血脈親情是電影表現(xiàn)的一大主題,但是電影還探討了另外一個隱性主題:婚姻。雖然我沒結過婚,好像說婚姻會顯得自己很幼稚,也許本來就很幼稚。但是正是這樣,我才能以局外人的身份來看待婚姻這個東西。從電影里倒是不難提煉出婚姻的價值共識:尊重、溝通、理解、給彼此自由。毋庸置疑,在電影中,幾乎所有女人的命運都是以婚姻為轉折點的。奶奶主角在中國為人妻,在婚姻中的地位是和自己孩子的性別捆綁在一齊的,生兒子和生女兒將意味著母親在婚姻中的方位千差萬別;母親主角來到美國,一邊是自己在中國的殘破婚姻,轉過頭來卻還要尋找對婚姻的延續(xù);女兒主角呢,則已經(jīng)完全具備了美國婚姻觀,男女間沒有了敬畏和未知,他們交談更徹底,卻同時也為這種徹底付出代價。電影里出現(xiàn)的婚姻男性大都是強勢、勝利者、不用承擔職責和痛苦煎熬的主角。有人說婚姻中男女的地位的這種天生不平等是以性為起點的,那就是說它是與生俱來的?(這個探討能夠寫本書了)它甚至直至這天仍然強烈的影響我們的觀念以及我們這些年輕人在討論未來時不自主所具備的立場……女權主義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濫觴也與此不無關系,但是我個人仍然堅持男女平等?;橐鍪且粋€旅程,我們規(guī)定了和期望著它要和生命同時走到盡頭,所以在開

  始旅程時我們總要滿懷信心。

  曾梅最后見到自己兩個孿生姐姐的鏡頭,昭示著敘事鏈條的首尾相接,算是圓滿的結局,她的姐姐梗咽著喊出“妹妹”的時候,我也跟著梗咽。女人的靈魂自由有多么重要,此刻又有多少人會在意這一點呢?

  《喜福會》觀后感五

  全片以旅美的四對華裔母女為中心,分別描述她們幾個家庭在近百年來的遭遇,從而對比出中國女性從受盡辛酸屈辱的祖母輩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人格和經(jīng)濟地位的新一代女性。主要情節(jié)是溫明娜飾演的瓊原來跟母親有很深的誤會,但當她代替已去世的母親回中國大陸探望兩個當年在抗戰(zhàn)逃難時被遺棄的姊姊時,卻深深感受到上一代的苦難和割斷不了的親情。

  書中的四個中國母親,都是1949年離開中國大陸來到舊金山的,她們每個人都將自身的一部分,永永遠遠地遺留在中國大陸了。然而,她們不得不入鄉(xiāng)隨俗,以美國的生活方式過日子:她們信奉上帝,也畏懼海龍王,在一次仿效美國生活方式的海邊野餐中,他們中的一個家庭丟失了一個兒子。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她們只覺得危機四伏,險像環(huán) 生。母親們?yōu)橹o自己家庭爭得安寧之地,幾乎天天與某種說不出的驚恐在抗爭,擔心著某種禍患成為現(xiàn)實,避免著種.種暗礁旋渦,猶如古代受凌退之罪的犯人,一刀一刀地承受著痛苦,直到離開這個世界才得到解脫。母親們最不放心的,是自己的女兒。女兒身上,寄托著她們種.種未遂的心愿,她們希望生在異國的女兒,能成為一只華貴的天鵝。然而事實卻令她們失望:這些女兒們是“根本沒見過世面的美國出生的傻瓜”,母親們只能“無奈地看著這些女兒們長大成人,生兒育女”,從而發(fā)出“我與女兒隔著一條溝,我永遠只能站在岸的這邊觀望她”的悲嘆。 美國女兒也有她們難言的隱痛:她們自認是美國人,但母親卻用中國人的準則去要求她們,而社會又將她們排在“少數(shù)民族”之列、正宗的美國人之外,這種偏見,甚至影響了她們的婚姻。更令她們苦惱的是,那流在她們體內的中國血液。她們有著天生的中國式的謙虛、溫順,這使她們對自己的真正美國丈夫、純美國式的家庭生活方式束手無措,迷惑不已,從而導致了婚姻上的危機甚至完全的失敗!母親們?yōu)榱伺c女兒溝通,苦口婆心地給她們講述自己以及自己母親的故事,讓她們都有了自己的新的生活。電影的結局,她終于與她失散多年的同母姐姐在在大陸相見,不論美國女兒還是中國大陸女兒,雙方都共有一個偉大的中華母親!

1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