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啦 > 在線閱讀 > 觀后感 >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3篇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3篇

時間: 樂平653 分享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3篇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1

  幾千年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遼闊造就了各地飲食的差異。但即便差異再大,飲食中也有一種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鄉(xiāng)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因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們興奮,也因為從各地的飲食中我們“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離開家久了,就經(jīng)常會想起家里的一碗飯一桌菜。也許我們并不懷念故鄉(xiāng),也許只是故鄉(xiāng)對我們魂牽夢縈。

  養(yǎng)蜂的女人說,結(jié)果我跟她結(jié)了婚,風(fēng)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出海的女人說,這海洋的鈔票難掙,沒有牛勁馬力難吃海洋衣食。這些都是生活給人的最樸素最直接的感受與經(jīng)驗。這些感受與經(jīng)驗,在作家那里寫成了文字,在詩人那里吟成了詩,在母親那里變成了嘮叨,煮成了飯,炒成了菜。我想,對很多人來說,生活都是不容易的,甚至是艱辛的。朝五晚九,餐風(fēng)飲露,為的不過是一家人能吃飽穿暖,不過是回到家里能好吃好喝一頓,能安逸巴適睡上一覺。

  也許我爸媽的飯菜做得并不那么好吃,但是我總是會想吃它,也許我想吃的只是那種味道,別人無法做出來。

  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樸素而有力量。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會不會有那樣一種味道,我后來再也沒嘗到過?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2

  今天看了舌尖第二季的《腳步》一集,僅就這集與第一季做個簡單的比較,已經(jīng)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首先從節(jié)目的結(jié)構(gòu)來看,與第一季相同的是,依舊采用小段落的方式行進,不同的是,段落的長度變短了,所以,段落增加了。第一季每集差不多四五個故事,每個小故事長度在8分鐘左右,因為根據(jù)BBC的研究表明,每個段落在8分鐘長度左右是觀眾關(guān)注度最集中的,再長,節(jié)奏就會拖沓。而《腳步》一集里面講述的故事大概有九個左右,比第一季增加了一倍,這意味著,每個故事展開的空間不足。

  其次,從鏡頭的設(shè)計來看。第一季最讓人稱道的鏡頭,是主觀鏡頭的運用,由于使用了佳能5D2,機器的機動性大大加強,所以,機器能夠被綁在竹竿頂端,被放置在井底,被擺在托盤上,拍攝出了一個個極具震撼性的鏡頭,令人印象深刻?!赌_步》一集,主觀鏡頭大大減少,特寫鏡頭明顯增多,食物的鮮美,基本是靠大特寫鏡頭強調(diào)出來的。

  再次,從音樂的鋪墊來說,第一季的音樂非常優(yōu)美,在悠揚中常常帶著一點俏皮的感覺,很好地詮釋出故鄉(xiāng)、時間的感覺?!赌_步》一集,基本延續(xù)了第一季的音樂,不過還是有些變化,像那對做稻花魚、魚醬的去廣東打工的夫妻離開家鄉(xiāng)時,用的那段音樂應(yīng)該是新的,不過,感覺更像故事片的配樂。

  最后,從主題的角度來說。第一季每集的主題都很明確,所有的美食也都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像《自然的饋贈》,每個故事講述的,都是食材的來源?!稌r間的味道》講述的都是某種食材經(jīng)過時間的加持,或發(fā)酵、或腌制、或風(fēng)干,因而產(chǎn)生了另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美味。但是,不得不說,《腳步》一集,讓人覺得比較困惑的就是每集的主題。簡單歸類一下幾個“故事樹上采蜂蜜”、“山上采香菇”基本屬于食材的采集過程比較艱難。“養(yǎng)蜂人的遷徙”、“出海捕魚的夫妻”基本講的是路菜,是行程中自己做的美食。“山東大煎餅”、“望潮和跳跳魚”基本是就地取材,坐在家里制作的美食。“稻花魚和魚醬”、“歸鄉(xiāng)的老華僑”基本講述的是故鄉(xiāng)的味道。“麥客”一段,我是沒覺得跟美食有什么必然的關(guān)系,若說收割小麥可以做出面條,那么加工小麥的人一樣可以選作素材,若說為了生活和美食而遷徙勞作,全中國太多這樣的例子。當(dāng)然,你可以從其他的角度來解讀以上的各個段落,但不管怎樣解讀,總有段落是例外的,比如,你說故鄉(xiāng)的味道,大多數(shù)段落可以歸納進去,但“山東大煎餅”“上山采香菇”等等,并沒有離開故鄉(xiāng),一直呆在家鄉(xiāng),就不存在故鄉(xiāng)的概念,再說,本集的名字叫《腳步》。所以,就是說,這一集給我的感覺是多主題的。

  在百度百科上,是這么介紹《腳步》這一集的,[“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進而被演化成標志性的中國美食。味覺記憶的強大,往往讓人們對故鄉(xiāng)食物的迷戀十分牢固,甚至被賦予“鄉(xiāng)愁”這樣的文學(xué)語匯。舌尖第二季分集《腳步》,將跟隨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們,品嘗辛勞與汗水中的苦辣酸甜。]怎么看,都是文不對題。

  最后,從立意的角度說。看了《腳步》這一集,我的總體感受是,美食不再是敘事的主體,第一季盡管也講了大量跟美食相關(guān)的人們的故事,但點還是落在美食上的,美食本身才是中心。而第二季,食物已經(jīng)是個道具,跟食物有關(guān)的人們才是重點,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的方式的人們圍繞著食物,一一將自己的生活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這比第一集在人文角度更進一步,更像國家地理了。這一點算是一個突破吧。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3

  舌尖上的中國2全片共分為八集:第一集《腳步》、第二集《心傳》、第三集《時節(jié)》、第四集《家?!贰⒌谖寮睹鼐场?、第六集《相逢》、第七集《三餐》,第八集則為拍攝花絮。舌尖2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表達鄉(xiāng)愁、變遷主題

  《舌尖上的中國2》加入了不少人文關(guān)懷,用人物故事帶出地方美食,比如養(yǎng)蜂人的豆花、香腸、臘肉;麥客的褲帶面;海邊漁民為女兒學(xué)會捕撈跳跳魚;留守兒童等到父母回家制作魚醬;歸國的老華僑歸鄉(xiāng)宴上的蘿卜飯等。

  “《腳步》的定位是想反映人和食物的變遷。”這一集的導(dǎo)演李勇解讀說,“人類為了獲得食物到遠方去或者付出很辛勤的勞動,食物本身也會遷徙流動,這歸根到底也和人類的遷徙分不開。”

  二、消化的不僅是食物,更是親情

  四川人老譚離開家鄉(xiāng)在秦嶺養(yǎng)蜂期間,最愛吃妻子自制的愛心豆花,就為了吃這一口豆花,把自己的壞脾氣都收斂了,變成了一個懼內(nèi)怕老婆的老公。山東有個爺爺為了給孫女做煎餅,親自自制土灶,研磨白薯干等五谷。而攤煎餅的背景音樂是與奶奶的拌嘴,甜蜜溫馨,像是回到小時候,在爺爺奶奶的拌嘴聲中,等待溫馨的午飯。

  在西藏,哥哥為了給弟弟一份甜蜜的禮物,爬10層樓高的大樹,小心翼翼地在樹枝間行走,花了4個小時,只為獲得那蜂蜜的甜美和家人臉上洋溢的幸福。浙江一位充滿愛的父親,用五年時間練就絕技(20米外精準投釣),在海灘上快速準確地抓跳跳魚,因為這是他的女兒最愛吃的。還有出海捕魚的夫妻,因妻子虛弱暈船,丈夫特意為她做海蟹面后才開工,二十年來均是如此。

  總而言之,伴著純真的愛情和親情,聽著熟悉的調(diào)侃,一碗美食表達的就是“愛”。

  三、凝聚著制作團隊的傾情奉獻

  “比如有人會說‘我想你們來拍一下我們的山藥粉,特別好吃”。但它缺少了一個支撐的東西,我拿什么來說它?它背后有什么故事可拍?每一集的導(dǎo)演會根據(jù)主題再去找人物的故事,例如《腳步》是反應(yīng)人和食物的流動變遷,養(yǎng)蜂人是流浪在外尋找食物的群體,像留守兒童是帶著家鄉(xiāng)的食物到遠方去,他們之間會形成勾連,食物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流傳出去的。

  李勇介紹稱,每個主題確立后,分集的導(dǎo)演會看大量的書,調(diào)查、寫文案,“這個過程非常非常長,文案寫作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調(diào)研,就是先確定這一集有哪些美食,再根據(jù)單個美食去各個地方,比如魚醬只有那個地方才有,我們就去了貴州。不是我們一開始就想拍留守兒童,而是我們到了那里覺得那個人物、他的職業(yè)很適合表達這種食物,承載這個地區(qū)的美食。”另外,調(diào)研事是一個心細活,需要弄清每種食物的來龍去脈,相關(guān)的人物故事,甚至是它所屬鄉(xiāng)村的特質(zhì),主人公小院幾點鐘光線最好。有時尋找人物的過程頗為漫長,大概耗時兩三月的時間。

  “一邊工作,一邊吃美食。”這是觀眾想象中“舌尖團隊”的工作狀態(tài)。但事實上,對一些主創(chuàng)來說,很多美食他們自己都沒享受到過原味。“經(jīng)常是拍完才能吃上一口,而那時已經(jīng)冷掉,或是拍攝對象吃剩的。”《腳步》分集導(dǎo)演李勇告訴記者。在他這一集里,很多拍攝對象是輾轉(zhuǎn)在全國各地,為獲取食材而辛勞的人們,“為趕拍攝進度,很多時候都沒時間吃飯,只能和泡面相伴。”

  四、射影社會:無奈與心酸

  作為美食節(jié)目的導(dǎo)演,李勇認為美食是《舌尖上的中國2》的出發(fā)點,但并非全部,“我們是一個美食節(jié)目,但不是單純只做美食的節(jié)目,我們想通過美食讓大家看到當(dāng)今中國人生存的狀態(tài)。”在《舌尖上的中國1》走紅后,有人采訪到其制片人,其中一位表示在播出前,他們曾對節(jié)目中隱含著的,對中國社會問題的揭示而感到擔(dān)憂,而如今,《舌尖上的中國2》已無必要將借美食寓社會的野心隱藏,僅第一季中,就流露出對空巢老人問題、中國農(nóng)村6100萬的留守兒童問題的關(guān)注,“升學(xué)”、“富士康”、“單親家庭”、“陪讀”等也陸續(xù)在片中出現(xiàn)。

  它在記錄下美食的同時,更將中國和國人的巨變用飲食串聯(lián),透著無奈與心酸。中國最后一批的麥客們,無法撼動機械化帶來的職業(yè)末路,片中蒼天、麥田、褲帶面、吼秦腔的壯美畫面,竟然讓觀者不自覺的將這些場景與《白鹿原》的語境聯(lián)系起來,職業(yè)割麥人的絕唱讓觀眾感動不已。麥客,是中國千百年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在廣東打工的父母半年來年只能在收割玉米的集結(jié)回家小住半個月,而這半個月,恰好是雷山魚醬發(fā)酵成熟的時間,在即將離別時,一家人圍在一起吃了一頓用魚醬入菜的團圓飯,獨自留守家中的小女孩李建英卻黯然落淚,因為她沒辦法不讓父母離開,臨走前,她和哥哥為父母裝了一壇魚醬。候鳥打工族,是近年來中國人的巨變。

  正如結(jié)尾文案所述:“這是劇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都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488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