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國王的演講觀后感3篇
觀看國王的演講觀后感1
高三的時候,我很偶然地看了一部奧斯卡得獎電影——《國王的演講》,和影片的片名一樣,《國王的演講》一開始給人的感覺是波瀾不驚,和好萊塢大片的氣質相去甚遠。但波瀾不驚決不是清湯寡水,《國王的演講》仿佛一出內斂而精致的戲劇,在低調中醞釀出深厚,在深厚中鋪展出令人動容的力量。
《國王的演講》這部影片講述了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和他的語言治療師萊納爾羅的故事。喬治六世,現(xiàn)在的伊麗莎白二世的父親,“要美人不要江山”的愛德華八世的弟弟。1930年,他還不是國王,在海軍供職的約克公爵,驕傲,孤獨,口吃,自卑,受著不為人知的童年陰影的折磨,在山雨欲來的環(huán)境里,孤立無援?;适覄邮?,時局動蕩,國難當頭,政局危機,任性的國王奔著愛情去,德國軍隊在英吉利海峽的那一頭虎視眈眈,動亂時世里,一個活在父親跟哥哥的陰影下、常年被遺忘在光芒背后的王子被推上王位,曾經(jīng)口吃的男人在他的語言治療師的幫助下,同時憑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克服障礙發(fā)表慷慨激昂的著名演講,在BBC廣播電臺發(fā)表了那段最著名的9分鐘戰(zhàn)時演講,鼓舞了當時二戰(zhàn)中的英國軍民,成為一名卓越的精神領袖。
影片中主人公艾伯特的口吃是復雜的語言失調癥,與后天因素有很大的關系,各種負面的心理情緒與外部壓力,都會使得他的癥狀惡化,所以要想克服這些心理障礙,他必須釋放本心的壓抑,卸下自己附上的枷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缺陷,膽小、怯懦等等這些心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存在。問題在于是否面對,是否擔當。而我們自己就是最好最重要的醫(yī)生,只有我們自己愿意敞開心扉,才能讓愿意幫助你的人窺視、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在喬治五世過世之后,艾伯特向羅格袒露病因:母親愛哥哥不愛自己,連保姆也不愛他甚至常常讓他餓肚子,明明是左撇子卻硬要被掰成用右手,于是他在強勢父親的光環(huán)下膽怯寡言,在兄長的不屑和嘲笑下喪失信心。因而他害怕面對父親,面對兄長和公眾。所以,戰(zhàn)勝心理缺陷,沖出內心屏障,首要因素是自己必須愿意放開自己的心,卸下自己附上的枷鎖。正如影片提到的:“當思想放松,放開胸懷,我們的行動就會變得更為靈敏,讓我們更為勇敢!”這正是主人公的最真實的心聲。
要戰(zhàn)勝心理缺陷,沖出內心屏障,其次要靠內心對理想實現(xiàn)的熱切渴望。面對動蕩的局勢與哥哥的無能,艾伯特內心極其渴望取得王位來拯救這個岌岌可危的國家,盡管他對自己沒有自信,但是最起碼他知道自己內心渴望的是什么,在這種強大的內心力量的鼓舞下,他勇敢地去面對自己的缺陷,反復地去練習。影片中第一次的診療過程中,艾伯特滿口的玻璃球,在醫(yī)生極力的催促下,努力地發(fā)出了幾個含混不清的音節(jié),繼而難過地低下頭,又迅速地揚起,無奈焦慮地看了醫(yī)生一眼,忍耐,忍耐,終于一口吐出了所有的玻璃球,暴怒而去。在這個場景里,醫(yī)生始終站立,艾伯特坐在椅子上,多個仰拍醫(yī)生的鏡頭和俯拍艾伯特的鏡頭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艾伯特其實是極端無助的,他的暴怒既是對這種壓力和痛苦的反抗,也是對自我的一種保護,所以他才會不時地看向后方的妻子和旁邊醫(yī)生。他像一個溺水者,掙扎呼吸,等待救援。過程總是被痛苦充斥,幾多辛酸,幾多無助,但為了心中的渴望,他必須忍耐,忍耐這黎明前的黑暗,磨礪自己,沖出黑暗,大步向前。
時常在想,作為一個大學生,我的夢想是什么?我日夜渴望著的究竟又是什么?難道我就能心甘情愿默默無聞地度過每一天,碌碌無為地走完這一生?不,絕不!!我們年輕人都是有理想的,我們有我們的追求,為了它,我們不在乎一切阻礙,即使會遭現(xiàn)實的許多東西壓制,但這些壓制并不能淹沒我們的渴望,我們要激起內心的渴望,有所作為!
每個人心中都會潛含著一個不為人知的自己,或許時機沒到,或許還未激發(fā)喚醒,但只要我們勇敢地去正視自己,沖出內心的屏障,堅信自己擁有實現(xiàn)理想的能力,不懈努力,那么一切皆有可能!!
觀看國王的演講觀后感2
看完國王的演講,我的腦袋一下子冒出三個詞語:勇敢、自我、關愛。
的確國王喬治六世很勇敢。面對父親的去世,哥哥只愛美人、不愛江山,戰(zhàn)爭的一觸即發(fā),他勇敢的挑起重擔。他知道總要有一個人要挑起重擔,哥哥不愿挑,那就只好自己來。他明知道國王只是權威的象征,他不能裁決國家大事,說的難聽點,國王只是一個擺設。更重要的是當上了國王,意味著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得按照別人的指示以及受到別人的監(jiān)督,也就是說自己的自由失去了。盡管如此他還是挑起了重擔,很勇敢地挑起了重擔。這勇敢的背后是責任,一顆責任之心。他說,民眾信任他。因此為了這個信任,他勇敢地承擔責任。
勇敢的背后一定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支撐。民眾的信任,自己的責任,才是國王喬治六世勇敢地挑起重擔。
國王喬治六世從小就活在哥哥的陰影下,失去了自我,因此從5歲時就患了口吃。自己喜歡的小保姆卻喜歡哥哥,小保姆為了討好哥哥結果讓他的胃落下了病根。從小自己喜歡用左手,因為形象不好,被逼著用右手。由于小時候膝蓋內翻,被殘忍地夾上金屬板,強行矯正,只為換來一雙直腿。自己喜愛做飛機模型,因為“不務正業(yè)”被剝奪了這一喜好。總之自己的童年就被剝奪了,失去了自我的人,面對生活的恐懼,他的表現(xiàn)就成了口吃。幸運的是,在妻子和羅格的幫助之下,他敢于面對自我,成功地完成了國王的演講。
敢于面對自己,不逃避,不膽怯,才能戰(zhàn)勝自我。自己解開自己的心結,才能釋放自己,從陰影中走出來。戰(zhàn)勝自我的第一步就是面對自己,逃避永遠只是弱者的表現(xiàn)。
國王演講成功的背后,我看到了王妃的關愛。她幫他找語言治療師,她一直陪在他的身邊不離不棄。無論他在哪兒,無論他在干什么,她一直緊緊地拉著她的手,對他說:“我知道你可以的."也正是王妃的關愛,不放棄,才使得國王在最艱難的時候,才能堅持下去。
沒有這樣的關愛,堅持如何實現(xiàn)。只因有愛,我們才能堅持下去,才能成功。
國王演講的成功,總的來說就一句話——牢記自己的責任,堅定自己的信仰,帶著他人的關愛,走出自我,走向成功。
觀看國王的演講觀后感3
上周政治學習時間,學校組織我們全體教師觀看了包攬第83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四項大獎的電影——《國王的演講》,會上只看了一小半,會后我在網(wǎng)上看完全部影片。
《國王的演講》是一部歷史片,講述了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和他的語言治療師萊納爾羅的故事。這個“被國王”的國王,一輩子活在父親跟哥哥的陰影下,這皇帝患有嚴重的口吃。國難當頭,政局危機,在語言治療師的幫助下,一步一步戰(zhàn)勝口吃,最后發(fā)布了一場令全國人民激情洋溢、熱血沸騰的精彩反戰(zhàn)演講。必須說,這個故事本身并不新奇,甚至于可以說,這樣的故事,在那些所謂的自詡為“心靈雞湯”的雜志中,隨便就能找到。可這個電影還是勝出了。“電影很勵志,人要戰(zhàn)勝的始終是自己”,這是大多數(shù)媒體對《國王的演講》的評價。
“懲罰教育”“否定教育”顯然是錯誤的,結果導致的不只是獨立人格的殘缺,還會引發(fā)各種生理疾患??诔允菑碗s的語言失調癥,與后天因素有很大的關系,各種負面的心理情緒與外部壓力,都會加劇癥狀的惡化,所以首先要糾其病因,要打開心結,治療心理創(chuàng)傷。這不單單表現(xiàn)在說話上,我曾經(jīng)見過一個小朋友,他的媽媽責備他學習成績差,他就會用課本敲打自己的腦子,一敲就是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無法阻止。總之,《國王的演講》另一方面也探討了任何家庭中都存在的育兒教子問題,喬治六世給兩個小公主講故事的那段,溫馨提示了不再“重復錯誤”的現(xiàn)身行為。
因為我也是老師吧,我印象最深的是羅格醫(yī)生,他的背景在整個影片里面不過交代了幾句話,可是卻讓人好像立即就了解了整個人,他本身是一個演員,也做過老師,在戰(zhàn)爭期間,因為看到很多因為戰(zhàn)爭變得自閉的青年,因為別人說了一句:你不是語言很行的嘛!就幫助那些沉默的青年重拾信心,走出自閉的陰霾。他不是醫(yī)生,但是卻能夠讀懂人的心,善于傾聽。相比之下,那些皇宮里的所謂出色的治療師僅僅是有著文憑的花瓶。所以,我也相信,真正有作為的人,不是那些在外面宣揚自己多么厲害的人,而是用心做事的人,憑一顆熱忱的真誠的心做事的人,你投入了真心,就已經(jīng)是成功的了。我想到了現(xiàn)在學校很多的老師,他們只想著怎么提高教學質量,怎么樣讓學生的分數(shù)更高一些,讓高考又刷新紀錄,可是他們沒有真正的關心過學生的成長,沒有聆聽過學生心里的聲音,他們很少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而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做事情。我們也不否認你投入的真心,可是你的真心里面沒有傾聽,沒有產(chǎn)生學生的共鳴,沒有引出學生的求知渴望。
羅格的與眾不同表現(xiàn)在他善于傾聽,真誠的、由衷的傾聽病人的談話,并鼓勵他們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對還是錯,至少要能夠隨心所欲的表達自己,自信的表達。他是對癥下藥的,因為國王本身是一個很優(yōu)秀的人的,無論在哪方面都是很有才華的,唯一的缺憾就是結巴,他熱愛政治,熱愛他的國家和子民,希望做一個好國王,擔當起國王的職責,可是他卻是一個結巴,這是多么大的打擊啊,所以他首先失去的是信心,他沒有勇氣在別人面前大膽的說話,勇氣是一個多么美妙的詞,可是對于國王來講,那是比什么都難的,因為他從來沒有這樣的勇氣。他甚至以為那是上帝的遺棄,他做不了一個好國王,因為他是一個結巴,不能在公眾面前流暢的演講。
我在想羅格在做老師的時候一定是一個好老師,我們身邊有多少老師能夠像他一樣真正去聆聽學生呢,就算是我自己,也是不敢肯定的回答的,因為學業(yè)的繁重,我們的重心早就已經(jīng)轉移了,或者說我們的重心一直都是在分數(shù)上的,盡管我們總是在談素質教育,可是真正能夠理解素質教育,并在自己的教育中實踐的,又有多少人呢?
正如我們校長在我們觀看電影前說的一句話:教育中的問題其實就是一種心里的“口吃”,作為一名教師,怎樣戰(zhàn)勝“口吃”?是我從本部電影中得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