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在線閱讀>觀后感>

關于失孤觀后感三篇

時間: 曉紅1066 分享

  影片《失孤》從情感角度出發(fā),將失孤數年的父親和缺乏父母關愛的孤兒聯系在一起,用情感詮釋找尋路上的存在感。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失孤觀后感三篇,希望您喜歡!

  失孤觀后感三篇篇一

  在中國的社會關系環(huán)境中,父子是一種特殊關系的存在,會高于眾生、高于世界,甚至高于自己,變成一種超脫自然的愛,可以具象出一個“孝”字,拆分開來便是老與子。電影《失孤》便是將這種關系演繹到極致,講述了一老、一子的故事。這是一部以“打拐”為題材,以尋子為主線,以父愛動人心的溫情公路片。由已為人父的劉德華,人氣小生井柏然主演,梁家輝、吳君如助陣,相信隨著3月20日上映時間的臨近,應該會為時下烏煙瘴氣的電影市場亂象,帶來一縷清風。

  這部影片的故事并不復雜,八個字便可概括:失孤-尋孤-遇孤-成孤。影片開篇,便是一張嬰兒的照片,清澈純真的眼神與將要上演的世間丑惡形成鮮明的反差。之后,劉德華飾演的雷澤寬一副民工打扮出場,明明可以靠臉生存的他,就是這樣任性到偏偏要靠才華。接下來的5分鐘,他沒有一句臺詞,只通過眼神的變化、肢體語言的表現,來展示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選擇這樣的開頭表述,讓處于喧囂世界的觀眾很快靜下心來,來看“失孤”的劉天王如何踏上“尋孤”旅程。

  《失孤》并沒有夸大這個人物的苦情,而是通過一張地圖、一輛臨近報廢的摩托、衣衫襤褸包裹下那黝黑干裂的皮膚,來讓觀眾理解他這15年里,為尋子走過的路,吃過的苦。后來,井柏然飾演的孤兒曾帥闖入了他的生活,影片進入“遇孤”的情節(jié)。故事發(fā)展到這里,其實曾帥已不是一個孤兒,因為他知道自己太多身世,相反雷澤寬成了孤兒。曾帥尋找父母的過程并沒有很曲折,他的出現更像是為雷澤寬編織了一場夢,哪怕沒有血緣關系,但這對老與子的關系,已經達到的“愛”的層次,也成為影片中最精華的部分。

  曾帥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庭。雷澤寬開始夢醒,發(fā)現原來自己才是真正的孤兒,他踏遍祖國各地,表面是尋子,其實更是像一個游魂在跟著一盞明燈在踱步,用尋子的行為來麻痹自己冰冷的內心。于是,《紅樓夢》一樣的結尾來了。影片中段,有雷澤寬燒香拜佛的情節(jié),這樣的伏筆也預示了結局最終是來佛理來化解。執(zhí)拗,稱為癡,與其找不到,不如放下,所謂緣起、緣滅,緣聚、緣散。這樣的編排,又將影片上升到一種哲學與禪意的高度,令人回味。

  影片中還有一位尋找兒子的母親作為輔線,她在自己兒子獲救的同時,并沒有耐心得等來那一刻,最后絕望得選擇了跳水自殺,同類型影片《親愛的》也運用了相同的表現手法。這個橋段并不是獨立的存在,其實是雷澤寬的另一面人性的體現,傳遞給觀眾的信息是,母女團聚可能就在后天,但大多數人往往絕望得死在了明天。此外,影片運用大量自然風景,甚至讓人有點看“請您欣賞”的即視感,但這種鏡頭與主題綠色彩的運用,恰恰是導演的用心之處,因為綠色恰恰代表著生命、生機和希望,并時刻向觀眾傳遞著這種力量,足見這部電影并非打著明星的旗號消費苦情,而是一部真正的誠意之作,催淚大片,值得一看。

  失孤觀后感三篇篇二

  今天下午去看了電影《失孤》,本來以為是一部苦情戲,但是看下來,發(fā)現的確是一部佳作,全劇沒有過于泛濫的感情催淚,在克制中完成了感情的升華。尤其是結尾處,雷澤寬的摩托車在綠色的大地上行使,繼續(xù)他的尋子之旅,充滿了對于生命殘缺的不妥協,使得該劇進入到了宗教和哲學的境界。

  作為一部描寫拐賣兒童題材的影片,其主人公主要有兩個:作為被拐兒童父親的雷澤寬和被拐兒童的曾帥。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為了自己的救贖,15年來騎著摩托車不停地行走、詢問、探訪、歷經磨難,苦苦尋找兒子的消息。而井柏然扮演的曾帥,則因為特殊情況,沒有身份證,所以必須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才可以完成自己社會人身份的建構。在同行中,他們漸漸產生了不是父子、勝似父子的依戀。最后,曾帥找到了自己親生父母,而雷澤寬繼續(xù)尋找自己的兒子。

  在中國文化中,由于缺少宗教這個維度,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一旦失去孩子,父母的生命意義便大打折扣,而子女擁有父母也才擁有根。同時,從影片中也不難看出,中國很多家庭希望有男孩子,所以也使得拐賣兒童尤其是男嬰有著很大的市場。

  作為一名曾經的準文藝青年,我這人心思向來比較細膩,當然也和最近的心境有關,所以我看這部影片時會結合自己的心情做過度解讀。在看這部影片時,我想到,其實我們生命中的一個偶然往往會注定自己的人生軌跡。在有的人看來很平常的幸福,對于另一個人而言則是奢望。但是,這也許就是真實的人生吧?就像雷澤寬的堅持,不是有無必要的問題,而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救贖,哪一天心安了、甘心了,修行也就完成了。

  就像我,一直以來總是在追尋一個連自己都說不清楚的“夢”,30幾歲的人了,對于很多事,還是有點不甘心,可是在大多數人看來,自己也許有點傻氣吧?就像影片中的雷澤寬一樣,找到了親生兒子又如何?15年的時光沒有了,永遠無法享受自己相伴孩子成長的樂趣??墒?,如果就此放棄,他也不會甘心。但是,換個角度來看,這15年來伴著希望的尋找,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沒有這15年,他不會那么積極地幫著曾帥尋找父母。

  其實,學問、愛情、人生也大都如此。

  當然,影片最后雷澤寬的頓悟來自佛家的“緣”說。但是,我還是覺得__應對人生苦難的態(tài)度更符合我的偏好。甘心領受苦難和殘缺,勇敢地前行。

  我承認,看這部影片,我想的是自己,但是表達不清,姑且寫下留存。

  失孤觀后感三篇篇三

  睡不著,于是半夜叫醒妹妹看了電影《失孤》,總體感覺還行,特別是劉德華的表演很到位,影片如果能把鏡頭伸向失孤者的家庭,寫寫失孤妻子生活狀況,農村現狀,會更豐滿。

  妹妹看完這部電影受教了,更了解這個世界還有很多苦難,更清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赐暧捌覇柮妹茫捌瑢懙氖窃鯓悠鄳K的故事,為什么一路都是春天,滿眼郁郁蔥蔥。她沒有回答,我說是希望,那個年輕的媽媽,堅持著,在馬路上不斷散發(fā)著尋子的傳單,在大雨中撐著傘等待,她撐起的是希望啊。但當她的孩子,正在回家的路上,她卻離去了。還是希望,因為她的希望破滅了,失孤的父親為何不讓失家的男孩見那失孤的母親?因為希望,父親怕男孩擊碎了媽媽的希望,怕她撐不下去。那男孩找了幾天老家,就失望了,準備放棄。那父親說,你只找了幾天,而我已經找了十五年。那男孩兒驚醒了,最后終于找到了親生父母。影片反復出現鐵索橋,竹林,母親的長辮子,這些都是希望的載體啊!

  這說明,人要有希望,更要堅持,才能走向希望。

  影片是個凄慘得有些壓抑的故事,但導演還是不斷放飛希望。所以影片發(fā)生在春天,滿眼花開了,樹綠了。春天是希望的季節(jié),導演不希望人們太絕望。失孤父親一路找,有被打的心酸,有更多的如偷偷給錢的交警,免費修車的小伙(后來這小伙找到了家,也印證了佛法的舍得、報應),眾多的志愿者的溫情,我不認為這是導演粉飾太平,我相信這是真實的現實。

  當然,人是脆弱的,向著希望爬行的路很艱辛。失孤父親也有困惑的時候,他不理解為何丟失的是他的孩子,她也動搖他的堅持是否有意義。失孤父在問佛,其實問出了所有為希望努力的人心中的困惑。我認為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失孤父親和出家?guī)煾档膶υ挘八麃砹?,緣聚,他走了,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緣滅?!?/p>

  這是個很開放的結尾,對于這段話,每人有不同的解讀,也是因緣。

  影片最后,父親又上路了,因為他更堅定,他只有在路上,才感覺對得起兒子,覺得自己是父親,他覺得他和兒子就剩一張窗戶紙。

  佛法講因緣,我講希望。我還不夠成熟,有些道理需要慢慢咀嚼,但不管怎樣,始終要堅信:活著就好,活著就有希望,并不斷告訴自己,一步步向著希望奮進。

3518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