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興趣愛好 > 學樂器 > 學笛子 > 關于竹笛的起源和結構

關于竹笛的起源和結構

時間: 永強1221 分享

關于竹笛的起源和結構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并延續(xù)了很長時期。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竹笛的起源,歡迎閱讀。

  竹笛的起源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并延續(xù)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后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fā)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現(xiàn)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qū)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并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我國盛唐時期制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fā)音。

  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后笛子與現(xiàn)在類似,由于戲曲的蓬勃發(fā)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并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fā)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于變化,易于演奏。

  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稱為"竹笛"。

  竹笛的結構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節(jié),在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內空氣振動而發(fā)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fā)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

  笛子雖然短小簡單,但它卻有七千年的歷史。大約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笛子由骨制改為竹制。在公元前1世紀末漢武帝時,笛子稱為"橫吹",它在當時的鼓吹樂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xiàn)力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并且演奏技術也發(fā)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到了10世紀,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詞唱曲的主要樂器,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笛子的表現(xiàn)力非常豐富,它既能演奏悠長、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現(xiàn)遼闊、寬廣的情調,同時也可以奏出歡快華麗的舞曲和婉轉優(yōu)美的小調。然而,笛子的表現(xiàn)力不僅僅在于優(yōu)美的旋律,它還能表現(xiàn)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比如模仿各種鳥叫等。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

2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