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實用范文 > 心得體會 > 教師心得體會 > 優(yōu)秀教師心理學學習心得總結

優(yōu)秀教師心理學學習心得總結

時間: 金蘭905 分享

優(yōu)秀教師心理學學習心得總結

  當前教師教育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要補這一課,加強對心理學的學習,提高教師的心理學修養(yǎng)。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優(yōu)秀教師心理學學習心得總結,供你參考!

  優(yōu)秀教師心理學學習心得總結篇1

  今年三月我參加了宜昌市秭歸縣心理健康網絡培訓,經過學習,使我更加深入地認識到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這段時間來,我克服種種困難,認真學習,按時完成作業(yè),集中精力參加培訓的各項活動,順利完成了培訓預定的各項任務。

  在此期間,我自學了網絡課程,聆聽了專家的視頻專題講座,即《教師心理問題的自我調適》和《教師職業(yè)倦怠的自我調適》,對心理健康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為以后更好的開展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這次培訓活動主題鮮明,重點突出,任務明確,安排得當,使我在思想認識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以及自身素質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在這次培訓中,本人受益匪淺,感想頗多,現將學習情況及學習體會總結如下:

  一、通過培訓,提升了我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

  通過培訓學習,使我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從少到多,由淺入深。使我認識到:健康不僅是身體上沒有任何疾病,而且也包括心理方面沒有任何問題,如能正確了解和接納自我,能正確地感知現實并適應現實,良好的適應及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平衡過去。在專家們的講課中,有很多都是具有實際操作方面的知識,更多的注重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培養(yǎng)。在這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活動中,我們不僅了解到教師職業(yè)倦怠產生的原因,還學習到了怎樣進行職業(yè)倦怠的自我調適的方法,同時還掌握了教師怎樣進行心理問題的自我調適。

  二、通過培訓,懂得了教師應具備健康的心理。

  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系,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實施者,他不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出色的專業(yè)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影響,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很神圣的。教師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會讓學生受到深刻的影響。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會在課堂中營造出和諧與溫馨的氣氛,讓學生如沐春風。因此,教師完善的心理素質,是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發(fā)點。新的教育實踐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不斷地完善品德修養(yǎng),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通過培訓,認識到了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其一生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我們總能在報紙或新聞中看到學生自殺的事例,為學習,為人際關系等等,且有增長的勢頭,這就說明現代學生承受心理壓力的能力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在層出不窮的新現象、新問題面前,心理健康教師力求“對癥下藥”,從心靈上給予學生鼓勵和信心,了解學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學校因素,如單調枯燥的學習生活,也包括家庭、社會因素,如家庭的生活環(huán)境、撫養(yǎng)環(huán)境,社會風氣等。當我們感覺無力擺脫社會風氣的困擾時,就應該會同學生家長采取較為科學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可以盡量創(chuàng)設健康的教育環(huán)境,可以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與學生家長溝通思想,相互配合,而且要將其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氣質、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熏陶與教化作用,真正作到為人師表。只有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齊抓共管,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總之,這次培訓使我澄清了以前的一些心理學方面的錯誤見解,弄清了一些原來迷惑的問題,理清了心理學教育方面的思路,為以后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理論支持。我感謝這些知名的教授和學者,他們既有理論功底,又有實際經驗,他們以自己智慧為我們點燃了一盞明燈;同時也感謝我的學校,為我提供了一次心靈洗禮的機會。

  優(yōu)秀教師心理學學習心得總結篇2

  有關專家通過調查得出這樣的結論:目前中小學教師對心理學知識的掌握,至少從量上來講是非常不足的,是跟當前的教育改革對教師提出的要求不相符的。所以他們一再建議 ,過去的教師是以學科類型為主的教師,強調學科知識的傳授,缺少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關注。而現在大背景變了:課程改革的目標設計最終落在人的培養(yǎng)目標上,突出強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尤其是心理方面的發(fā)展。這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就有一個重要的變化,要求教師要從“經師”變?yōu)?ldquo;人師”,不再僅僅“講經說道”,而要做到以育人為主。我們教學的中心與重心是人,教師首先要了解他的教育對象,才能有效地實施教育、教學。所以,在今天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學習心理學非常必要。

  為此,我特意選讀了英國戴.馮塔納所著的《教師心理學》,讀后感觸頗深

  心理教育是培養(yǎng)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機能,充分發(fā)揮其心理潛能,促進個性發(fā)展的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構建相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心理教育內容包括發(fā)展學生的認識能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養(yǎng)健康的情緒、高尚的情感、堅強的意志、良好的個性(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協(xié)同教學實驗提出的六個“學會”,即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關心、學會自我教育,既是心理教育的目標,也是心理教育的基本內容。

  首先我進一步了解了教師心理學修養(yǎng)欠缺的原因。一是主觀原因,過去我們的教育觀念存在問題。過去我們是關注學科多關注人少,關注結果多關注過程少。反映出一個事實,即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關注比較少。正是這種不關注人的教育理念造成了教師心理學修養(yǎng)的欠缺。對心理學了解不夠,對學生研究不透,必然導致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但課程改革要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所以,從大的方面來講,心理學修養(yǎng)不足會在一定程度上妨礙這次課程改革的推進。從小的方面來講,如果教師觀念沒有轉變,沒有以學生為中心;缺乏心理學的基本知識,不了解學生的特點,那就沒有辦法根據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進行教育和教學。所以,心理學修養(yǎng)的欠缺會影響教師處理教育教學問題的科學性。

  其次是教師的任務只有在他或她將兒童看作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時才能明確,教師不能只看到兒童從早上9點到下午4點在學校中所發(fā)生的事。兒童的人格、學習能力、動機、社會行為,以及對學校的態(tài)度,所有這些構成了一種因素間相互關聯(lián)的復雜的系統(tǒng),它從兒童一出生就開始產生并在其一生的發(fā)展中不斷擴展。這本書主要針對從早期,經過青少年時期,直到義務教育結束的兒童問題。如果一個教師要充分理解中學時期兒童的問題,他就必須對兒童生活早期學習生活中形成的前期影響有所了解,而教師則要對兒童在學齡前的一些問題有所認識。這能幫助他們發(fā)展必要的技能和策略來應付這些問題。

  因此這本書既對教師有幫助,又有益于對學生的訓練。并強調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書中避免了那些本身可能是有趣的,但對于教師實際對兒童的幫助則很少的心理學理論問題。書中也特別強調明確性,它可以使你能夠在讀完書后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也能理解所討論的問題而沒有困難。

  教師是一種特殊職業(yè),工作對象是未成年的學生。教師的情緒變化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心態(tài)。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教師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煩躁、易怒、處理問題不理智,或者不能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就會損傷學生的心理,使學生產生對立情緒,學生也會模仿教師的作風,養(yǎng)成不良的心態(tài)。長期以來,由于師范教育中心理學科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繼續(xù)教育中也很少重視心理學的訓練,學校對教師的業(yè)務考評大多局限于所教授的學科專業(yè)知識。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原因,致使許多教師缺少心理科學方面的基本知識,既不能準確判斷出學生心理方面的異常,也不能正確地運用心理學知識去科學地分析學生心理,解決心理問題。

  現在很多學校開設了“知心姐姐小屋”等類似的心理咨詢站。僅此還不夠,應當在所有教師中加強心理學進修,使教師隊伍的心理學修養(yǎng)和應用心理科學的能力有普遍提高。創(chuàng)造一代身心健康的學生,就是創(chuàng)造未來。

  一、培養(yǎng)教師心理教育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全方位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當代科學發(fā)展的整體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協(xié)同,我國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四化建設和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各國綜合國力的劇烈競爭,對人的整體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人們不但要有強健的身體、廣博精深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精湛的技術,而且要有遠大的理想、很強的創(chuàng)造力、高尚的情操、堅強的意志、良好的個性。只有這種人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贏得競爭的勝利,為人類的發(fā)展做出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

  實施素質教育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人類自身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整體素質包括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它是按照生理—心理—社會的順序發(fā)展的。三類素質發(fā)展的水平和層次不同,在整體素質中生理素質處于基層,心理素質居中,社會文化素質處于上層。它們的性質也不同,生理素質是先天的遺傳的,心理素質是先天與后天的合金,社會文化素質是后天的。三者在素質結構中的作用也不同,生理素質是其他兩類素質的載體,是素質存在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社會文化素質對其他兩類素質起主導的作用,決定著素質發(fā)展的方向,表現人的本質特征。心理素質在素質結構中起核心、中介、橋梁的作用,具有很大的能動性,它影響著生理潛能的發(fā)揮、影響生理健康;它是社會文化素質形成和發(fā)展的心理基礎,決定著社會文化素質的發(fā)展水平。三類素質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素質的結構越完善,整體功能就越強。整體素質的發(fā)展,要求全方位實施素質教育。發(fā)展生理素質主要通過體育來完成,發(fā)展社會文化素質主要通過德育、智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來完成,發(fā)展心理素質主要通過心理教育來完成,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心理教育,人們心理素質難以獲得充分的發(fā)展,就會損害人的素質結構。

  優(yōu)秀教師心理學學習心得總結篇3

  作為一位教師,必然學習過很多心理學的概念,比如習得無助、從眾、自我實現、自我中心等。也許畢業(yè)多年后你仍然能背出這些概念,然而當你真正面對課堂情境時,你能夠運用這些概念來判斷及應對學生的情況嗎?恐怕任何一位教師,沒有多年的經驗積累,是很難把這些理論的知識和教學的實際經驗結合起來,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這也是我們的教育的一大缺憾吧。作者唐全騰在教書一段時間后,重新回去讀書,從而對教學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他選擇了校園中最常見的事情來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學的原理,并從教師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認識和處理方法,對于教師或相關的研究人員來說,這是非常有用的一本書。

  書中從“學習”、“關系”和“決定”三個方面,用具體真實的事例講解了原本很深奧難懂的心理學理論。作者舉例后還講述了故事的背后,真的分析得透徹,深刻。在心理學的定義里,當個體表現某種行為時,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為團體里的其他成員都這么做,這樣的現象就叫做“從眾”。盡管,這是一個高中的例子,但是作為一個小學教師,我覺得這一現象在小學更需要老師去引導。因為小學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弱,需要我們將他們引導到好的一面。這和我們平常所說的班風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了。

  再比如,書中所說的“單純曝光效應”在我們布置回家作業(yè)的時候似乎又有著很大的指導作用。這讓我想起復習階段,曾有個學生在訂正的試卷上寫了三個字“我恨你”。這個學生平常寫作業(yè)很慢很慢,總是要有人看著,或者在旁邊一直鼓勵他,他才能將作業(yè)完成,而到了初一下學期他就干脆作業(yè)不寫了。看到他試卷上的三個字,我找他談心了,他最終告訴我:他恨他的爸爸,因為他總是催我作業(yè)快點寫,所以我就在作業(yè)上寫了這三個字。這樣的回答,讓我陷入了深思。如果是老師也這樣催他寫作業(yè),也許他恨的就是老師,也許時間久了,他恨的就是這門學科,時間再久一點,或許他恨的就是到學校讀書……這就變成了教育中所說的“厭學”了。看了“單純曝光效應”,我開始反思,對于這樣的特殊學生,動作很慢,能不能讓他每天只要完成別人的一半呢,讓他每天對這門學科知識有些接觸,持續(xù)的接觸一定會讓他對這門知識有興趣的。有時我們老師對所有學生都希望他們成才,也許這樣的好心,并不是學生所認為的好,也許我們認為既然有中考,就要讓我們的學生會考試,都能考出好成績,或許這樣的想法對有些學生就不太適合。

  書中許多觀點,都讓我開始對我們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確實,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還都要靠“人”來實現。所以教育問題就是人的問題,要解決教育問題,就要解決人的問題。我們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們的教育質量,就要提高教師的專業(yè)地位,那么老師的專業(yè)地位就僅僅是學科知識嗎?我想,教師的專業(yè)地位更加體現在教師對教育心理方面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所以從現在開始我不僅要加強學科知識的提升,更要加強教育心理知識的鉆研,讓我成為一位真正的好教師。

優(yōu)秀教師心理學學習心得總結相關文章:

1.教師心理健康學習心得3篇

2.學習心理學心得體會教師3篇

3.教師心理健康心得體會3篇

4.教師心理健康培訓心得體會3篇

5.向優(yōu)秀優(yōu)秀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6.教師情緒管理心得體會3篇

7.教師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3篇

2138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