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
讀書是學習的基礎,要獲取知識,就離不開讀書,北宋的歐陽修認為立學以讀書為本。下面是學習啦帶來的2000字讀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一:
《魯濱遜漂流記》講的是一個叫魯濱遜?克魯索的人的故事。他出生在約克郡一個富裕的家庭。他的父親希望他學習法律,安安穩(wěn)穩(wěn)的當法官,可魯濱遜從小就渴望冒險,所以他拋棄了家里的地位、錢財,不顧親人的極力反對,在18歲時離家航海。
《魯濱遜漂流記》,這是一部世界名著,講述一位遇險的航海商人獨自一人飄流到一座荒島。他克服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靠頑強的意志和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在島上生活了27年,終于遇救返回故鄉(xiāng)。
讀完《魯濱遜漂流記》這本精彩的小說后,一個高大的形象時時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險家、航海家魯濱遜。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永不放棄的精神,實現(xiàn)了自己航海的夢想。我仿佛看到輪船甲板上站著這樣的一個人:他放棄了富裕而又舒適的生活,厭惡那庸庸碌碌的人生,從而開始了一次與死神決斗的生存大挑戰(zhàn)。種種的不幸與困難并沒有壓倒魯濱遜,反而使他更加堅強。上蒼給予魯濱遜的困難,對于他也更具有挑戰(zhàn)性!
風暴海嘯,全船除魯濱遜無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戰(zhàn)才剛剛開始!
流落孤島,他為了找到合適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個山巖下找到了一個棲身之所。魯濱遜在小山下搭了一個帳篷,而且盡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幾根木樁來掛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個臨時性圍墻,用作防御。但只過了十幾天,突然發(fā)生塌方。魯濱遜不但把落下來的松土運出去,還裝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撐起來,免得再次出現(xiàn)塌方的災難。永不放棄為魯濱遜奠定了生活的基礎。
一次,魯濱遜無意中掉在墻角的谷殼,竟然長出綠色的莖干,不久,長出了幾十個穗頭,這真是老天的恩惠。從此,魯濱遜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數(shù)種子來試驗,以得到更多的糧食。最糟糕的一次試驗,大麥與稻穗的收成僅獲了半斗而已。但是,經(jīng)過這次試驗,使魯濱遜成為了種田高手。知道什么時候下種,現(xiàn)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種兩次,收獲兩次。永不放棄,魯濱遜有了生活的口糧。
造船回鄉(xiāng),魯濱遜又花費了數(shù)年的時間,無數(shù)的心血。光砍樹就是數(shù)月。但由于事先沒有考慮周全,船離海邊太遠,他怎么也無法讓船下水。這下,數(shù)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滅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現(xiàn),這個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魯濱遜是個偉大的人,堅毅的人,不安于現(xiàn)狀,勇于行動,勇于追求,不畏艱險,孤身一人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惡劣的環(huán)境作斗爭,勤奮勞動,把小島經(jīng)營得有條不紊。他在逆境中鍛煉了自己,魯濱遜那驚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業(yè)。魯濱遜的堅強不僅讓我佩服,他的樂觀精神也很讓我佩服。
這本書教會我們只有堅持才能勝利,只有實干才能讓我們擺脫困境,實干比信念更重要。
我的人生也會隨著這本書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進,永不放棄,看完這本書,使我深受感動。一個人身陷絕境,竟能這樣對生活布滿信心,勇敢地面對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使我深刻地明白,人不論何時何地,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能被困難嚇倒,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克服困難,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從容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和挑戰(zhàn)厄運。只有這樣,才能像魯賓遜那樣,永遠是一個勝利者。就像《士兵突擊》里表現(xiàn)的精神一樣,不拋棄,不放棄,才能更大程度上鑄就人生精彩,才能更大程度上書寫人生的光輝。無論生活給了你什么,抱怨并沒有什么多大用處,像魯濱遜那樣的實干家才會最終得到生活給你的精彩。
讀完這本書,我已經(jīng)起航的人生航海,已經(jīng)銘記:面對困難,一味逃避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有自己真正面對了,才能更好地解決,才能享受失敗帶給自己的快樂。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二:
按照局黨委創(chuàng)建學習型黨組織部署要求,歌舞團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按照個人讀書、支委成員導讀、黨小組討論、撰寫體會等步驟,結(jié)合學習胡七一重要講話、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認真學習了《精神的力量——中國共產(chǎn)黨偉大精神最新闡釋》、《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創(chuàng)業(yè)的國度》三本書,有以下體會。
一、學黨史頌黨恩,歌舞團要努力在宣傳"兩個不愧為"上積極作為
歷史為什么選擇中國共產(chǎn)黨?《精神的力量》用中國共產(chǎn)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形成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等作了回答,這些精神是從長期革命、建設、改革的歷程中提煉出來的,不但在各個時期對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產(chǎn)生了促進作用,而且在未來也必將引領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胡錦濤同志在建黨九十周年大會上指出:事實充分證明,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中國共產(chǎn)黨不愧為偉大、光榮、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愧為領導中國人民不斷開創(chuàng)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歌舞團作為文化戰(zhàn)線上的一支主要力量,要帶頭學習黨史,歌頌黨的豐功偉績。一方面,要堅持先學一步,切實讓"兩個不愧為"扎根藝術(shù)創(chuàng)作之源。主要是學習好、理解好七一講話精神,學習黨奮斗歷史,要通過學習,切實認清我們黨是偉大的黨、光榮的黨、正確的黨,因而產(chǎn)生對黨強烈的熱愛情感,自覺自發(fā)的投身到藝術(shù)創(chuàng)作之中,多出鼓舞人心的精品力作。另一方面,要堅持廣泛宣傳,努力推動"兩個不愧為"成為全民共識。要結(jié)合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和迎接黨的召開系列活動,把握導向,運用通俗的語言、生動的事例、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全面準確地宣傳報道,推動胡錦濤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豐功偉績進農(nóng)村、進社區(qū)、進學校。
二、緊貼時代發(fā)展,歌舞團要努力在激發(fā)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上積極作為。
中國崛起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世界正用欣賞崇拜的目光關(guān)注中國,《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從正面角度介紹了中國為什么崛起,靠什么崛起。我們要對中華
民族的偉大復興、對中國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信心、有勇氣、有膽略。
一個民族要有自信,首先要在文化上有自信。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文化根基,然而在近代以來由于長期落后,形成了弱勢文化心理。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民族文化重新得到重視,我們黨堅持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推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但仍然存在著受國外撫雜思想影響,文化自信不夠強,急功近利,沒能夠在國外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等弱點。為此,作為文化戰(zhàn)線的重要力量,歌舞團要努力發(fā)揮自身優(yōu)長,在激發(fā)群眾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上下功夫。一方面,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更應該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堅定自己的奮斗目標,要堅信我國必能趕超世界一流,必能傲立世界之林,以堅強的信心投身服務"兩個率先"。另一方面,積極工作,用我們優(yōu)秀的作品,辛勤的勞動,激發(fā)人民努力提高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信心和勇氣,緊密團結(jié)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努力奮斗。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三:
余先生說,"這是一干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向前的小丑"。這句話,我認為無論站在哪個角度它都是對的,王道士只是一個小配角,他沒有權(quán)力沒有勢力去改變什么,余先生也承認"讓他這具無知的軀體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連我們也會覺得無論"。至于對石窟的破壞,暫且跟從余先生的說法。王道士用石灰把墻壁刷了一遍,但"農(nóng)民做事就講個認真,她再細細刷上第二遍",接著,他又找?guī)褪纸鑾讉€鐵錘,讓原先幾座雕塑"委曲"一下,結(jié)果才幾下,婀娜的體態(tài)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吹竭@,我不禁想為"認真"二字大笑,但那幾下錘子仿佛捶在我的心坎上,痛得我想放聲大哭??薏坏?,笑不得,哭笑不得,我總算體會到了。文章快完結(jié)時,余先生發(fā)出感慨:"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jīng)文!比之于被官員大量糟蹋的情景,我有時甚至狠狠地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里!"
俗話說:不知者不罪。王道士既然無知,那么就應該無罪。除了可能有破壞文物的罪行外,我認為也應該無罪。因為他無知呀,又不是他愿意這么無知。如果他不是農(nóng)民,深知其價值卻裝作無知,把文物以高價賣出去,那么他是賣國賊,他無恥,他才有罪。但現(xiàn)在錯不在他,可惡的是那些官員??蓭妆楣賳T們有一顆赤誠的心,運回宮中保存,那又怎么樣呢?八國聯(lián)軍原來,還是搶的搶,燒的燒,損失將會更大。在這點上,我認為歷史是很公平的,有它必然的發(fā)展。當人不懂得珍惜自己的一切,就必定會失去自己的一切。外國冒險家"盜取"中國的寶物似乎也就成了必然,它們的精神應該受到贊賞,但當他們忘記一些極基本的前提,事實也不會以他們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事實總會證明一切。說實話,我真的情愿它們存放在大英博物館或者盧浮宮這些地方,因為人家保存得確實比我們好,在中國,博物館被盜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叫人怎么安心呢?至于恥辱嘛,這個不好說。不能因為自己得不到這個東西也不讓別人得到,雖說文物是出自中國的。但我認為也可以這樣想,科學、藝術(shù)都是無國界的,放在哪其實都一樣,只要各方都享有同等權(quán)利
中國燦爛的歷史文化流淌了五千年,莫高窟就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港口,載滿了歷史的可愛,然而一下子這里的文化不屬于中國了,被一個叫王圓篆的王道士統(tǒng)統(tǒng)賣給了洋人: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的我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jīng)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子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jīng)卷,5箱織絹和繪畫,1908,1911,1914......莫高窟神秘的面紗全都 運到外國去了,中國的文化自己不保藏,反而卻擺在了外國的博物館中,而我們的王道士呢?還自以為得意,笑咪咪地數(shù)著那一點微不足道的銀元,卻不料給自己留下了一個賣國辱民的罵名,可是這一切又都是他造成的嗎?恐怕不是吧!
那里的中國,思想落后,文化落后,就連政府也得向洋人求饒,更何況一個不懂文化的農(nóng)民出生的道士呢?
中國落后的可以任人宰割,中國人可以任人欺凌辱罵,甚至要把外國請到中國聽他們的指揮。
中國軟弱得似一個病人,無力還擊,只有喘息的力氣,只有任風雨飄搖,只有看別人耀武揚威了。
可是在二個世紀以前,中國還是世界上的強國,燦爛的文化吸引著外國商人,馬可波羅說中國黃金遍地,恐怕就體現(xiàn)了當時的繁盛局面吧!
但為什么后來會如此的不堪一擊,也許就是自以為是了吧!閉關(guān)鎖國,搞自我封閉,在別人高速發(fā)展之時,自己吃老本,最終淪落得一些人靠賣國寶吃飯,把中國一批批文化遺產(chǎn)送給了洋人,等待中國人的卻是一堆堆感到破爛不堪的丟物。
中國的現(xiàn)在國,正在發(fā)展,然而,又更面臨著帝國主義的排擠,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被打倒的危險也許更大,中國正在發(fā)展需要的更是人才,我不希望中國再出現(xiàn)一個王道士,或者再轉(zhuǎn)入病態(tài)。
知道余秋雨好像是個很意外的過程,以前就知道余秋雨,知道是一個有名的作家,卻沒有真正看過他的文章,也不知道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作家,僅僅限于知道名字而已,呵呵.后來閑逛書店的時候買了他的書看,從此倒是對他很感興趣了,覺得他的文章寫的不錯,不像魯迅似的匕首,卻也不是一般作家的閑適純以事務風景.旅游文學或者說游記中還有對文化和人文的討論,也可能是這個原因,所以才有人說老余的文章都酸的可以,哈哈,不過這也正是他不同于人,而我又喜歡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