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的生物的教學反思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為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作為教師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還應在生物教學中加強教學反思的運用,只有運用教學反思,才能及時找出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不斷強化初中生物教學質量。為此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八年級的生物的教學反思,歡迎參考。
八年級的生物的教學反思篇一
在新課程形勢下要求:一個稱職的生物教師,決不能“教書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共進。新課程提倡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fā)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學習的習慣。可是,如果生物教師對于教學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時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對教學又不做認真思考,“上課時,只是就事論事地將基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下課后要他們死記,而不鼓勵他們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生物問題的空間呢?那么,教師首先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認識到這一點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就非常注意從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兩方面對學生興趣和能力的進行培養(yǎng)并進行了反思。
一、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導課即一堂課的開始,心理學研究表明:精彩而藝術的開課,往往給學生帶來新奇親切的感受,不僅能使學生的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迅速由抑制轉為興奮,而且還會讓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新課的導入是生物學課堂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導課激趣激疑,激活學生的“動情點”,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可采用問題型、娛樂型、直觀型、實驗型和說課型等開課方式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振作學生精神,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探究欲望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這樣,在師生互動配合下,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正所謂良好的開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問題是教學的核心。教師把課前精心準備的相關教學內容以思考題的形式布置給學生,并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看書自學,獨立思考,尋求答案。同時,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消除緊張、壓抑、沉悶的情緒。如學習“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變異”等,可采用這種教學方式。學生思考后進行討論作答,并相互修正,在討論過程中及時進行啟發(fā)誘導,既要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又要啟發(fā)學生進行聚合思維,同時還要贊賞學生的大膽見解,并及時指正,整個過程教師要控制好課堂討論時的氣氛,組織好課堂秩序。最后,師生一起進行歸納、總結。針對出現的相關問題,將課堂訓練引入競爭氛圍,以不同方式讓學生作答,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這種教學方式,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防止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防止養(yǎng)成思維隋性。
學生在學習中主要場所是在教室,中學生物學教學絕大部分時間也在教室里,黑板粉筆,重復一年又一年。學生在教室里是死板板坐著,面對黑板,面對書本,單調地重復學生像籠中小鳥,我發(fā)現適當改變教學環(huán)境對活而有效課堂教學也起了很重要作用。并且在實踐當中,根據教學需要大膽離開教室,更換教學場所。如實驗室就是一個重要的教育教學場所,那里有做各種實驗的儀器設備,那里有用于課堂教學的各種模型、標本、教具,那里有研究生物學的科學氛圍,所以我有很多課是把學生帶到實驗室上課,效果很好,學生可以動動手,培養(yǎng)操作能力,學生可動動眼,培養(yǎng)觀察能力,學生也不是一直坐著,根據需要時站時坐。再如:參觀大棚蔬菜種植和管理,是學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兩者關系及受哪些因素影響,最理想的地方,我試著把同學們帶到農民大棚里,為他們上課,使他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對知識學習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并且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求知欲增強,教學效果如愿以償。改變教學環(huán)境,對活而有效課堂教學的作用表現在:(1)教室是學生必需去又有所厭倦的地方,適當更換教學環(huán)境具有調節(jié)作用(2)在新的環(huán)境里,有新的情境,易激起學習熱情和求知欲。(3)在教室里可能接觸不到新環(huán)境中的信息,教學內容單調。
二、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
1、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是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新能力。學習指導就是要打破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形成科學的高效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習神經系統(tǒng)時,名詞多而抽象,可以把易混淆的名詞列出來,讓學生在組成和分布上分析、比較它們的異同點。例如神經中樞和神經節(jié)、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周圍神經中樞等。當學到“神經元”時教師可讓學生取一節(jié)有節(jié)的樹枝,那么枝節(jié)就可比喻為細胞體,較細的可看為樹突,較粗的就可比喻為軸突。樹皮就可理解為髓鞘,那么較粗的枝條和樹皮合起來就“組成”了一條神經纖維。像這樣在學習過程中把知識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再加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
2.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的學習過程的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認識過程.只有經過學生自己的思維.概括和理解,生物學知識結構才能真正被接納為認知結構.從而獲得深刻的領悟.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首先要激發(fā)學生具有積極的探索欲望,同時在教學中利用一切教學材料,生活實際現象引導學生去探索.分析和總結,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本身構成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例如在傳染病后,我就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某人患了重感冒.出現流黃鼻涕和頭昏的現象,請學生分析原因.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主動參與.積極探索,把上述實際實際問題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教師可行引導學生思考感冒屬于哪一種傳染病 是由什么病原體引起的 學生在這樣經常性問題解決過程中,領略到了問題解決的一般方法.經過長期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估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3.系統(tǒng)梳理知識的能力
對知識的系統(tǒng)梳理是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知識的系統(tǒng)規(guī)律.及時對知識進行梳理.如在學習心臟的結構時,可啟發(fā)學生結合實物或掛圖將其總結為“四腔”“八管”(主動脈、肺動脈、上腔靜脈、下腔靜脈各一條。肺靜脈四條)“兩瓣膜”(指房室瓣和動脈瓣兩種)。而在學習人體“血液循環(huán)”時,不同部位血液的性質可概括為:“左心動。右心靜。肺相反。體相同”。這樣學生懂得生物學“怎么學”、學什么“。長期訓練可培養(yǎng)自學的習慣。有利于形成學習創(chuàng)新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方案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置情境,鼓勵學生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后,可讓他們親自設計實驗。在實驗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都可讓他們去試一試。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和按書用做的感覺和效果是不太一樣的,通過這些過程,既能培養(yǎng)他們獨立且科學地思考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yǎng)他們觀察、實驗、思維、自學等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總之,雖然新課程下關于生物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目前還是個新課題。許多的反思問題都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學反思對生物教師的成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生物教師實現自我發(fā)展有效途徑,也是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更會促使生物教師成長為新時期研究型、復合型教師。
八年級的生物的教學反思篇二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guī)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chuàng)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chuàng)新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tài)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
在本學期中,我逐步嘗試將“目標導向教學”理論應用于我的初中生物教學課堂中。我認為,“目標教學”簡單來說就是師生在課堂中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依據簡單、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學目標,最終絕大多數學生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為終點的教學管理過程。
“目標教學”的大框架是“導標、導學、導練、導評、導結”五段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不分對象地、機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將其應用于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來說。比如說,導標這一過程也許在高中生能夠很容易讓學生跟著教學所呈現的目標去學習,在練習、講評中檢驗三維目標是否達標,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學,我發(fā)現這樣的效果并不是太明顯。初中生在學習方面有以下幾方面的的學習特點:(1)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都比較弱,而學習依賴性強,尤其是七年級學生表現更明顯;(2)思維特點上起主導的還是形象思維,隨著年級的上升抽象思維迅速發(fā)展(3)學習上容易對教師生動形象的事例介紹感興趣,對嚴密的理論分析和邏輯推理厭煩。因此,有一部分學生看到分解的許多小目標后,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有時還會感到厭煩,就開始慢慢走神、不感興趣,因此在學習動機不強的情況下,試想一下練習的效果會怎樣,達標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針對初中生這些特點,我覺得目標導向教學在初中生物中可采用這幾個環(huán)節(jié),即“引趣——嘗試——反饋——總結”。
第一,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并且隨著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教師可通過生動有趣的生物演示實驗或是設計簡單的學生實驗,講述生動的生物學史,列舉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學現象等,多種方式設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他們解釋生物現象、探索新問題的求知欲。當學生產生了疑問,有了解問題的需要后,再讓他們自學教材,他們才能專心研讀,使自學獲得好的效果。例如,筆者在講“環(huán)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一節(jié)時,先課前讓學生分組捉鼠婦,分發(fā)一系列的討論題給他們,如“一般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什么會影響他們的生活”“你怎么跟別人驗證你的結論是對呢?”等問題,通過這樣的一個探究實驗設置了疑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導入了下一環(huán)節(jié)。
第二,讓學生學習自主學習
教師分發(fā)自學提綱,即分解后的學習目標,由學生按自學提綱,個體獨自閱讀教材,或四個人一組小組討論的形式,有時用老師將學習目標用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掌握。教師作巡回點撥,對自學中出現的問題,誘發(fā)啟導,但不能包辦代替,主要在于了解自學情況。比如在介紹《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及影響》這一節(jié)時,可簡單地將目標呈現給學生:(1)舉例說出一些生物適應環(huán)境的例子(2)舉例說出一些生物影響環(huán)境的例子(3)生物適應并影響環(huán)境,認同保護生物的觀點。接著采用學生依據要求:4人一組小組討論5分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舉出許多例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及時糾錯與講解,注意引導學生緊扣討論題目來進行討論。對個別學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問題,教師應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深度,指導他們在課外去閱讀有關書籍,以防討論漫無邊際,影響教學進度。當然,也要注意保證討論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估計學生討論沒有余力時,再予以指導、啟發(fā)和補充,切忌匆忙討論,倉促結束。接著,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針對普遍性的問題,結合教材的重點、難點(因為通常重點、難點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學解決的)以及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第三,通過反饋了解學生
目標教學是通過教學信息的反饋來實現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檢測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定預定的教學目標。檢測的形式一般采用提問形式或書面練習檢測,當然盡量可多用一些書面檢測,這樣涉及的學生比較多,效果更為有效。在每一個知識點講解完畢,可適當選擇一些“小、精、活”的練習加以檢驗,以確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并根據檢測中暴露的問題,有針對性進行小組或個別輔導,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比較全面地了解了教學中反饋的信息,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控制,這樣有利于鞏固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四,通過總結保證教學質量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目標教學中必須保證實施小結這一環(huán)節(jié)。這樣有利學生把各個小目標達到整合,最終實現總目標,有利于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知識,并且有利于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知識的再現與提取。
八年級的生物的教學反思篇三
導入技能是教師采用各種教學媒體和各種教學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知識聯系的一類教學行為技能。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緊扣學生心弦,激發(fā)學生求知動力,使其自覺地學習,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師對新課內容的巧妙導入,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能動性,進而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如何做到成功地導入呢?本文就教學導入方式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體會。
1.采用多媒體手段導入
這種方式主要是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或影片,甚至聽一段解說等等,由此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他們的熱情,在一種和諧、愉悅的氛圍中轉入正題。
2.借教具導
授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教具,諸如:掛圖、模型、實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圖畫等,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對于不熟悉的教具,馬上就會提出疑問:“這是什么東西呀?”由此,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導入新課。
3.通過設問導入
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使貯存在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由靜息狀態(tài)轉變成動作狀態(tài)(即活躍狀態(tài)),減少新知識輸入的阻抗,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創(chuàng)造一定的“心智緊張度”。例如,在講授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時,教師設問:“為什么我們家里陽臺上種植的花卉總是朝著光源方向彎曲生長呢?”在學生初步討論之后,教師進一步設問:“為什么生長素與這種現象有關呢?”通過設問,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對新知識強烈渴求,這樣就為教學活動的展開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
4.通過練習導入
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練習,讓學生在課前訓練,注意練習中要包含上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也要穿插一些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這樣,在師生共同解題時,學生就可以發(fā)現自己所欠缺的知識點,上課時便會集中精力聽講,教師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出新課內容。
當然,新課的導入方式很多,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如師生問候、教師直接板書、講故事、講新聞、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甚至一句無聲的體態(tài)語言,等等,都有值得借鑒之處。
總之,任何一種的導入方式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努力去創(chuàng)造一個愉悅、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做到愿學、善學、樂學。
八年級的生物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 初二生物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