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啦 > 實用范文 > 導(dǎo)游詞大全 > 四川導(dǎo)游詞 > 杜甫草堂柴門導(dǎo)游詞

杜甫草堂柴門導(dǎo)游詞

時間: 劉麗666 分享

杜甫草堂柴門導(dǎo)游詞

  “柴門”,原本是杜甫營建草堂時所造的院門,因其簡樸低矮,故詩人給它取了這樣一個名副其實的名字。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帶來的杜甫草堂柴門導(dǎo)游詞,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篇一:杜甫草堂柴門導(dǎo)游詞

  詩史堂之后,便是第四重建筑——柴門。柴門的體量,是幾重主體建筑中最小的,占地僅20多平方米,高也不過三、四米。門前,清溪碧水流淌而過,一座別具情趣的小小石拱橋橫跨溪上,頗有一種“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味。清溪兩旁,籠籠慈竹拔地而起,悠悠涼意油然而生。再循著溪流向西張望,跨水而建的水檻在竹影樹蔭中似隱似現(xiàn)。如此景致,令整座祠宇更增幽趣,更添情韻。

  “柴門”,原本是杜甫營建草堂時所造的院門,因其簡樸低矮,故詩人給它取了這樣一個名副其實的名字。此外,如同稱其居處為“草堂”一樣,還有表明其布衣幽棲生活的意味。在杜甫的草堂詩作中,我們常??梢宰x到與“柴門”有關(guān)的句子。如“野老籬邊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野老》)這是說,當(dāng)年詩人修造的柴門,不是正面浣花溪,而是順著江流的方向所開。再如“花徑 不曾緣客掃,蓬門(即柴門)今始為君開。”(《客至》)可知詩人平時閉門幽居,有了知己或至親相訪,方打開柴門迎客。還有“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南鄰》則寫出了與鄰居交往互訪,賓主相得,氣氛融洽,送別于柴門而依依不舍的情意。這里,柴門又是詩人送客的相別之處。從這些詩句中,我們不難看到,柴門雖簡樸,卻給詩人平添了許多生活樂趣。緣于此,清代的重建才有意營造出這座別致、簡樸而又風(fēng)景絕佳、充滿清幽之氣的建筑并作了如此的命名。

  今日草堂柴門,較之其它建筑,的確可謂簡樸,但其比起當(dāng)年詩人所建,卻又堂皇得多。門上匾額為著名畫家潘天壽先生所書,門前楹柱上懸有明人何宇度用杜句所撰對聯(lián):“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nèi);千年艷慕,猶勞車馬駐江干。”此聯(lián)由杜詩“豈有文章驚海內(nèi),漫勞車馬駐江干”(《賓至》)點化而來。上聯(lián)改“豈”為“信”,下聯(lián)以“猶”易“漫”,將詩人的自謙之語變成了后人的贊譽之辭,十分精巧而絕妙。確實,正因為杜甫給我們留下了成就極高、震動海內(nèi)外的不朽篇章,千百年來,才會贏得無數(shù)后人的尊崇與傾慕,到此憑吊其故居草堂勝跡。柴門,不會再緊閉不開,而是敞開它的胸懷,迎納著千千萬萬的瞻仰者。

  篇二:杜甫草堂柴門導(dǎo)游詞

  出詩史堂,我們看見一條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間,上面有一座小石橋勾連交通。小橋左側(cè)竹叢中,有“水檻”橫跨溪上;過小橋,“柴門”迎面而開。“水檻”與“柴門”都是當(dāng)年杜甫的草堂曾經(jīng)有過的建筑,杜詩中有“新添水檻供垂釣”、“柴門不正逐江開”的描述。所謂“水檻”,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欄,“柴門”也不過是茅屋的籬笆門,可以說都是很簡樸的,遠(yuǎn)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F(xiàn)在的“水檻”與“柴門”,是后人重修草堂、擴(kuò)大庭園時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們?nèi)钥梢远梦锼既耍胂蟪霎?dāng)年詩人在這里迎送客人或憑欄垂釣的情景。柴門楹柱上懸掛著明人何宇度撰寫、今人陳云誥補書的一副對聯(lián):“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nèi);千年艷慕、猶勞車馬駐江干。”對聯(lián)構(gòu)思非常巧妙。

  上聯(lián)“萬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韓愈的詩句“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而“信有文章驚海內(nèi)”與下聯(lián)“猶勞車馬駐江干”,則出自杜甫《賓至》詩中“豈有文章驚海內(nèi),漫勞車馬駐江干”兩句。杜甫詩的意思是:我哪有什么名篇佳作震動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勞賓客乘著車馬到江邊來相訪了! 這本是詩人的自謙之語,但何宇度將兩句詩各改動了一個字:把“豈”改為“信”(信,確實、果然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為“猶”(猶,還、仍之意),整個對聯(lián)的意思就變成了贊譽之辭:您先生的大作確實稱得上光芒萬丈,可以震動海內(nèi),因此千年之后人們?nèi)匀粦阎把鰞A慕的心情,乘車騎馬來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不是嗎,我們今天也加入了這個行列,不遠(yuǎn)千里萬里來游草堂??梢妼β?lián)作者還是很有“預(yù)見”的呢!

  篇三:杜甫草堂相關(guān)文化

  說到“詩圣”,都知道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位于成都西門外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就是他流寓成都時的故居。1955年,在此建杜甫紀(jì)念館,1961年3月,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化保護(hù)單位,1985年5月,杜甫紀(jì)念館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河南鞏縣人,生于公元712年,公元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轉(zhuǎn)折時期,一生顛沛流離,飽經(jīng)憂患,他將所見所聞,所歷所感的社會弊端、民族矛盾、戰(zhàn)亂現(xiàn)實和民生疾苦,用詩歌記錄下,其傳世的1400余首詩歌,被后人譽為“詩史”。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是一位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取得了輝煌成就,被后世尊稱為“詩圣”。1962年,杜甫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代表詩作《新安吏》、《潼關(guān)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等等。

  公元759年冬,杜甫為躲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同谷(今甘肅省成縣)入蜀,營建茅屋而居,稱“成都草堂”。他在這里居住了三年零九個月,創(chuàng)作詩歌流傳至今的有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一詩,更是千古絕唱。杜甫的詩歌因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被后人譽為“詩史”,其人則被尊為“詩圣”。

  后人尊崇杜甫,其草堂故居被視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圣地”,受到關(guān)注和保護(hù)。五代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jié)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kuò)建?,F(xiàn)今杜甫草堂博物館,是合并了東鄰的梵安寺和西部的梅園形成的,總面積300余畝,已演變成一處集紀(jì)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fēng)貌為一體,建筑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的著名文化勝地,成為歷史文化名城成都的最具代表性的勝景之一。館藏文物、資料1.19萬件,以南宋孤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宋、元、明杜詩刻本和河南鞏縣手抄本《杜氏家譜》最為珍貴。園內(nèi)格局典雅、建筑古樸、庭園幽美,是杜甫行蹤足跡中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好、館藏最多和知名度最高的地方。館內(nèi)“大廨”、“詩史堂”、“工部祠”三座主建筑,循序屹立在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堂廨之間,以回廊連結(jié),曲折宛轉(zhuǎn),風(fēng)韻別致。東連“花徑”,西憑“水檻”,梅竹成林,古楠參天,清幽古樸,為一別具風(fēng)格之園林。

  每年陰歷正月初七,該博物館都要舉辦“人日”游草堂民俗活動。

536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