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林屋洞導(dǎo)游詞3篇
蘇州林屋洞導(dǎo)游詞3篇
林屋洞,俗稱龍洞,因“頂平如屋,立石成林”而得名。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為大家?guī)淼奶K州林屋洞導(dǎo)游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蘇州林屋洞導(dǎo)游詞范文1:
林屋洞位于西山鎮(zhèn)東北部,在林屋山西部。據(jù)《云笈七簽》等道教經(jīng)典記載,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所居,林屋洞為第九洞天,一稱“左神幽虛之天”,別稱“天后別宮”。相傳,古時有龍居林屋洞內(nèi),故洞體似龍,又稱“龍洞”,林屋山亦稱龍洞山
林屋洞景點面積為18公頃,屬石灰?guī)r地下廳式溶洞,洞內(nèi)廣如大廈,立石成林,頂平如屋,故稱林屋。洞中路平水靜,人行其中,似閑庭信步,抬頭仰望,鐘乳倒掛,鬼斧神工。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時而狹窄,時而開闊,既幽且深,既曲而折,深幻莫測,撲朔迷離。洞有石室、龍床、銀房、石鐘、石鼓、金庭、玉柱、白芝、金沙、龍盆、隔凡門、石燕、隱泉、乳泉等石景。
出洞登山,暮眺山鳥歸巢,漁帆疏影,裊裊炊煙,冉冉升起,為西山著名古十景之一“林屋晚煙”。山頂有“駕浮閣”,高24米。站于斯,可觀梅園勝景。3000畝梅海,蔚為壯觀。“林屋梅海”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賞梅及梅文化活動基地。每年2月底至3月初 “太湖西山梅花節(jié)”勝會便在此召開。
蘇州林屋洞導(dǎo)游詞范文2:
林屋洞,俗稱龍洞,因“頂平如屋,立石成林”而得名。自唐、宋開始就是我國一道教圣地,謂“天下第九洞天”。洞內(nèi)冬暖夏涼,四季恒溫,景觀奇幻,被古人譽為人間仙境。
一走進林屋洞,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綠色的牌子,上面寫著:”雨洞,滴水如雨,叮咚悅耳,漸入仙境”。果然,石頭上滴下水滴,落入小池塘,泛起陣陣漣漪。仔細聆聽,聲音“叮叮咚咚”,像一首優(yōu)美的旋律,給人清新的感覺,仿佛進入了人間仙境。
接著,我們來到了“隔凡洞”。果然,這洞真是名副其實,遠處有一面被燈光打成淡紫色的石壁,一旁還有被燈光打成深綠色的小石頭,仿佛是畫龍點睛;近處還有一座小巧的石橋,與橋下清澈見底的池水和水滴演奏的旋律配合起來,似乎與凡界相隔,美不勝收。另外,這兒還是兒童的樂園。走在石頭間的小路上,踩在水池上一塊塊圓形的石頭上,在高高低低沒有規(guī)則的路線上穿梭,還真有探險的味道。于是,我和媽媽玩起了捉迷藏。哈哈,用大石頭做掩護可真是一個好辦法,媽媽找了好幾次都沒能找到我。
我們又游覽了其余幾個洞,又看到一牌子:“未開發(fā)洞穴,留給后代子孫”。我在想,我們還是把這人間的美景留給后人一起與我們分享吧。
蘇州林屋洞導(dǎo)游詞范文3:
林屋洞位于西山鎮(zhèn)東北部,在林屋山西部。洞口石壁上鐫刻著“天下第九洞天”、“林屋洞”、“仙府”、“靈威丈人得大禹素書處”等大字。據(jù)《云笈七簽》等道教經(jīng)典記載,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所居,林屋洞為第九洞天,一稱“左神幽虛之天”,別稱“天后別宮”。十大洞天分別為:⒈王屋山洞,一稱小有清虛之天;⒉委羽山洞,一稱大有空明之天;⒊西城山洞,一稱太元總真之天;⒋西玄山洞,一稱三元極真之天;⒌青城山洞,一稱寶仙丸室之天;⒍赤城山洞,一稱紫玉清平之天;⒎羅浮山洞,一稱朱明曜真之天;⒏句曲山洞,一稱金壇華陽之天;⒐林屋山洞;⒑括蒼山洞,一稱成德隱玄之天。相傳,古時有龍居林屋洞內(nèi),故洞體似龍,又稱“龍洞”,林屋山亦俗稱龍洞山。林屋洞歷史悠久,歷代記載、傳說大多與大禹治水有關(guān)。古時也有以林屋山來代稱整個西山的。
《吳地記》載:“在縣西一百三十里中有洞庭,深遠世莫能測。吳王使靈威丈人入洞穴,十七日不能盡,因得禹書。”《郡國志》載:“洞庭山有宮五門,東通林屋,西達峨眉,南接羅浮,北連岱岳。東有石樓,樓下兩石,扣之清越,所謂神鎮(zhèn)。”《玄中記》載:“吳國西有具區(qū),中有包山。洞庭地下,潛通瑯邪東武山。山穴道一名椒山。哀公九年,越敗吳夫差于夫椒,即此是也,又名洞庭山。吳大帝時,使人行二十余里而返,云上聞波浪聲,有大蝙蝠如鳥,拂殺火穴中,高處照不見巔,左右多有道人馬跡。禹治水過會稽,夢人衣玄纁,告治水法,在此山北鈿函中,并不死方,禹得藏于包山石室。吳人得之不曉,問孔子云:‘王居殿,赤鳥銜集庭,此何文字?曰:此禹石函文也。”《五符》載:“林屋山,一名包山,在太湖中。下有洞,潛通五岳,號天后別宮。夏禹治水,平后,藏五符于此。吳王闔閭使靈威丈人入山,所得是也。”《真誥》載:“包山下有石室銀房,圍百里。又有白芝隱泉,其水紫色。”《戰(zhàn)國策》載:“句曲山間有靈府,洞庭四開。古人謂為仙壇之靈區(qū),天后之便闕,清虛之東窗,林屋之隔杳。眾洞相連,七塗九便,四方交達。天后者,林屋洞中之真君。住在太湖包山下,靈威丈人所得靈寶符處也。”林屋古洞,《山海經(jīng)》、《風(fēng)土記》等古書也均有記載,足見歷史之悠久,洞府之深邃。唐宋時遇有水旱之災(zāi),朝庭多派官員至林屋洞祭神。
林屋洞,景點面積18公頃,在洞天世界中獨樹一幟,別具一格,為石灰?guī)r地下廳式溶洞,其最為獨特之處,洞內(nèi)廣如大廈,立石成林,頂平如屋,故稱林屋。路平水靜,人行其間,似閑庭信步,抬頭仰望,雖有鐘乳倒掛,但從整體看,則石板一塊,有鬼斧神工之疑。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時而狹窄,時而開闊,既幽且深,既曲而折,深幻莫測,撲朔迷離。洞原有雨洞、丙洞、旸谷洞三洞會于一穴,因““””中開山采石,現(xiàn)僅存雨洞及旸谷洞兩個洞口。洞中有石室、龍床、銀房、石鐘、石鼓、金庭、玉柱、白芝、金沙、龍盆、隔凡門、石燕、隱泉、魚乳泉等石景。唐代皮日休稱“金堂似鑄出,玉座如琢成”,清代姚承緒稱其為“石室滃云氣,地軸殷湖聲;中空百怪集,詭狀難具名;金庭與玉柱,萬古留真形。”可見洞內(nèi)石景之豐富。民國后洞口淤塞,1980年開始清理,洞體挖進500多米,并挖掘出梁天監(jiān)二年(503年)20名道士居洞生活記載的石碑一塊,及唐、宋祭神所用的金龍及青銅鎏金龍7條(現(xiàn)存蘇州博物館)。1984年10月1日景點正式開放,由吳縣市旅游局西山風(fēng)景管理所負責(zé)管理。洞內(nèi)照明、道路、排水、通風(fēng)等設(shè)施齊全,各色彩燈更增添了神秘瑰麗的氣氛,游程達1200多米。洞口還有宋朝尚書李彌大的《道隱園記》等頗為珍貴的摩巖石刻(詳見“文物”部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出洞登山,山石宛若牛羊,形似犀象,起伏蹲臥,各具神態(tài),稱十二生肖石,即所謂的“齊物古觀”。曲巖、鱗巖,天成石罅,入地而生,蜿蜒起伏,若斷若續(xù)。暮眺山鳥歸巢,漁帆疏影,村莊裊裊炊煙,冉冉升起,為西山著名勝景“林屋晚煙”。1996年在山頂建“駕浮”閣,高24米,八面三級,琉璃攢尖式,平臺內(nèi)設(shè)二層,陳列頌梅、贊梅的書畫及攝影作品,為賞梅勝地。山周圍遍植梅樹,1997年開始吳縣市人民政府在林屋洞景區(qū)舉行吳縣太湖梅花節(jié)活動,“林屋梅海”成為新的吳中一大勝景,成為全國最大的賞梅及梅文化活動基地。洞外原有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建、明清兩代多次重修的靈佑觀,又稱神景宮,有宮廊百間環(huán)繞三殿,稱百廊三殿,““””被毀。南宋李彌大罷平江知府后隱居于此,自號無礙居士,筑無礙庵,又名道隱園,清同治年間曾重修,““””時毀,1997年在景點出口處重建道隱園,供游人休息飲茶。
蘇州林屋洞導(dǎo)游詞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