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游解說導游詞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等3大區(qū)域組成,管轄陸地總面積1104.32平方公里。今天學習啦小編為大家?guī)硐愀勐糜谓庹f導游詞。
香港旅游解說導游詞篇1
沙田馬場(Sha Tin Racecourse)是香港的第二個賽馬場地,位于新界東部的沙田區(qū)火炭東部,是由-興建及管理,于1978年10月7日落成啟用。沙田馬場設有草地、泥地跑道共有兩個,草地跑道全闊30.5米,周長約1900米,容量為85,000人。場地水平世界一流,也是亞洲頂級的賽馬場地?,F時每年均舉行多項國際大賽,并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人馬在此互相角逐。
沙田馬場設有兩座看臺,分為會員席及公眾席。會員席招待會員及來賓,公眾席則開放予公眾人士,入場費10港元??磁_設有-大堂,飲食設施等,會員席亦設有會員,馬主廂房等設施。場內設有全世界最闊的彩色大屏幕,長70.4米,面積相等于4,500部架疊起來的52厘米電視機,詳盡顯示每一場賽事的資料及賽果。于看臺側的沙田會所,則為會員提供飲食及康樂設施。馬場其他設施包括馬房、騎師、練馬師及職員宿舍等,另有一座綜合大樓供馬會使用。
馬場交通方便,港鐵東鐵線馬場站設有蓋行人天橋直達沙田馬場看臺,賽馬日亦有各線巴士直達,馬場內亦有地方供給紅色小巴及市區(qū)的士停放或載客。
沙田馬場參考世界先進的馬場的設計,跑道屬古典英式的順時針方向,布局與美國貝蒙園(Belmont Park)及圣雅尼塔(Santa Anita)馬場接近,為看臺觀眾提供更廣闊的視野。馬場中央是景色秀麗的彭福公園,為市民提供休憩空間。
沙田馬場興建前,香港島的跑馬地馬場是香港唯一的馬場。隨著香港賽馬運動平民化,于賽馬日期間經常出現“紅旗”高掛(意指“滿座”)的情形。1964年,馬會開始考慮增建一個新馬場,以配合賽馬運動的發(fā)展。1971年10月,政府原則上批準馬會于沙田興建馬場。工程于1973年12月全面展開。
興建馬場時需要在沙田海進行填海,這是當年香港最龐大的單一填海工程。工程共采土1600萬噸,夷平沙田4個山頭,填出共250英畝土地。填海工程在1974年3月開始,以極快速度進行。在工程高峰期,動用超過700多名工人,以400多輛貨車,不斷將泥頭運到海邊,每7.5至8秒鐘即有一車泥頭倒落沙田海。1976年6月,首座馬房的打樁工程展開。
最終,沙田馬場準時于1978年10月7日正式開幕,是由當時的香港總督麥理浩爵士主持揭幕及在草地跑道進行剪彩儀式,同日下午舉行首場賽事。馬場初落成時,看臺可容納35,000人。隨著入場人數于1982年-1984年間繼續(xù)加長,馬會很快便進行擴建。1985年11月,第二座看臺落成啟用,兩座看臺共可容納85,000人觀賽。馬房容量亦隨著需求不斷增加,至2010年,共有20座馬房,為1260匹馬提供安身之所。馬會亦為提高賽事水平,加建一系列先進設施,包括檢疫馬房、馬醫(yī)院、賽事化驗所、河畔操練跑道、奧運馬房、策騎徑等。
香港旅游解說導游詞篇2
荔枝角公園位于香港九龍荔枝角的荔枝角灣原址及其南面,分三期興建,占地17.65公頃,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荔枝角公園位于深水埗西,東為美孚一期,南接葵涌貨柜碼頭路,西靠荔景山道,北則為荔灣道,交通四通八達,可乘地鐵、西鐵及巴士前往。
歷史沿革
早于1970年代后期,由于興建地鐵荃灣線,荔枝角大橋(葵涌道)以內的荔枝角灣被填平,灣內的泳棚和劃艇場消失。北端的荔枝角泳池和室內體育館首先于1980年代落成。南端亦落實興建荔枝角公園,第一期于1990年啟用。
1990年代初期,西九龍?zhí)詈9こ淌估笾谴髽蛞约懊梨谛逻椧阅系暮S蜃兂申懙?,荔枝角公園就再向該處擴展,以作為西九龍公路和美孚新邨之間的緩沖帶。但有部分地段受到九廣西鐵工程所影響,在1998年-2003年間,九廣鐵路公司負責重置荔枝角公園內所有受西鐵工程影響的設施,第二及第三期發(fā)展亦作出相應修訂,進行加建及改善設施工程,西鐵美孚站上蓋亦加建了花園。
相關景點
荔枝角公園分為三期建造,總面積達17.65公頃,園內提供多項康體設施,而鄰近配套設施則有荔枝角公園游泳池、體育館及圖書館。
嶺南之風
嶺南之風是一個中式公園,于2000年11月11日正式開放給市民游覽,每日的開放時間為上午7時正至下午11時正。由于公園位處九龍荔枝角的填海區(qū),而荔枝又是嶺南名果,故以傳統(tǒng)嶺南風格造園。全園面積達12500平方米,水景面積約為2600平方米,占全園面積約百分之二十。
整個公園分為十個景區(qū),園內的建筑物皆環(huán)繞著中央水池向外伸延,以院落回廊為布局。其建筑藝術也是采用嶺南風格,如陶塑、瓦作、灰塑、石雕和木砌等,而假山石則以英德太湖石為主。此外,園內掛有多副對聯,撰聯人有梁啟超、劉華東、李文田、康有為等。公園由東門至橋廊屋檐,均綴以彩色光纖燈飾,令園景在月夜下更添嫵媚。園的內外廣植樹木,綠樹成蔭;此外,更有精致的盆景擺設,供游人欣賞。
卵石徑
花園內的一個景點為“健康去屣”。這是一條用卵石鋪砌而成的小徑,游人赤足或穿著布鞋,于卵石徑上來回步行,便能刺激足底的神經反射區(qū),促進足部血液循環(huán)。每天的不同時段,均見游人如鯽,可見卵石徑甚受歡迎。
磚雕
公園的東門墻壁上刻有兩組磚雕,手工精細,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值得仔細欣賞。其中一組磚雕刻劃了《水滸傳》的36名英雄好漢。《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由元代施耐庵根據家喻戶曉的梁山泊好漢事跡為藍本,編撰而成。故事以北宋末年為背景,當時有108位英雄好漢在梁山泊聚義,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當中以“及時雨”宋江、“豹子頭”林沖、“花和尚”魯智深、“黑旋風”李逵、“行者”武松最為人所熟悉。
至于另一組磚雕,則描述八仙渡海的情景。八仙是曹國舅、李鐵、鐘離權、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張果老和韓湘子;他們的法寶分別是拍板、葫蘆、葵扇、寶劍、荷花、花籃、漁鼓和洞簫。
香港旅游解說導游詞篇3
妙法寺位于屯門北藍地青山公路邊,以建筑奇特見稱,因地制宜,寺高四層,舍棄一般佛寺的進第結構,改把佛殿分為三層:底層為彌勒殿及四天王殿,第二層為法堂;頂層為萬佛主殿,千手觀音殿及韋馱殿和藏經合。巨大的紅柱和琉璃頂,莊嚴典麗,金身大佛肅穆軒昂。全殿除了參照傳統(tǒng)寺院規(guī)格外,一切塑像、浮雕、裝飾,皆刻意弘揚佛教義理,并保留中國佛教傳統(tǒng)建筑之藝術風格。
建寺育材
妙法寺的開山住持是洗塵法師和金山法師。洗塵法師是遼寧復縣人氏,十一歲于潮海寺依照同長老出家,廿三歲詣長春般若寺定西長老座下求三壇大戒,旋赴青島湛山寺親近倓虛長老,結識金山法師,傾蓋如故,引為知己。金山法師乃山西五臺縣人氏,八歲投五臺山尊勝寺依靈禎長老出家,后于金閣寺含空長老座下求受三壇大戒,繼往北京城西正覺寺親近輝光長老學法。
洗塵法師和金山法師分別于1948年和1949年南下到港,投東普陀寺。洗塵法師有感在港島中區(qū)向無禮佛道場,新界僧眾赴港島辦事或就醫(yī)時,停云無處,食宿不便,擬發(fā)愿建道場。二師遂于1950年在中環(huán)樓梯臺創(chuàng)辦妙法精舍,演天臺教,修凈土行,結夏安居,并留單接眾,舉辦佛學講座。1960年購下新界藍地張苑,開辟十方四眾道場,命名妙法寺。內設安養(yǎng)所一所,收容年老無依信女。1961年得敏智老法師支持,將大嶼山東涌的內明學院遷往妙法寺承辦,并由敏智法師出任院長。
1964年,內明學院增辦英文中學部。1966年洗塵法師當選為香港僧伽聯合會會長。 1969年租九龍福華街居禮英文書院校舍,開辦香港佛教書院,1970年于九龍醫(yī)局街置新校舍。 1971年,購建七層大樓,將“香港佛教書院”易名為“香港能仁書院”。洗塵法師出任校監(jiān),并獲臺灣承認為大學機構。
殿宇超凡
1973年,洗塵法師興建妙法寺萬佛寶殿及于寺旁開辦英文中學。得劉金龍居士(劉景福千金) 、李意、李敬昆仲樂助巨資,以及善信籌募捐助,新校舍得以建成,特命名為妙法寺劉金龍中學,以作紀念。萬佛寶殿至1980年5月落成,耗資六千萬元,寶殿隆重開光,同時設千僧大齋,法會極一時之盛。
占地7,800平方尺,高110尺的萬佛寶殿金碧輝煌。殿前假山流水匠心獨運。
正門入口中央供奉彌勒佛像,兩旁站著護法四大天王。雙層屋脊鋪上琉璃瓦,金光燦然,遠遠可見。飛檐有瓷制動物裝飾,正中有一座由雙金龍守衛(wèi)的佛塔,是佛殿的最高處。
通往二樓的樓梯,有半浮雕描寫佛陀故事。二樓法堂亦作齋堂之用,可筵開四十余席,堂內有一玉佛龕。再上行,可見更多半浮雕及持劍天將韋馱。主殿供奉三如來;三座巨型梨狀水晶吊燈從屋頂懸垂,橫梁上畫有畫像描寫佛陀一生。殿內壁鑲有一萬個金佛瓷磚,手勢不一,是依照北京頤和園萬佛殿中金佛的規(guī)模而建,巧妙地把北京的“智慧海”遷到香港來。十六尊者以半浮雕制作,鑲于兩邊墻上,手工精細。另外矗立兩座藥師佛浮屠,塔身嵌滿小佛像,層層而上。殿內綴滿宮燈,兩邊懸掛鐘鼓。晨鐘暮鼓,靜聽梵音,滌俗出塵。四邊0走廊相通,為藏經閣,珍藏泰國同道送給該寺的珍貴的泰文、英文、巴利文、及緬甸文大藏經,可供各界參閱。
1971年夏天,洗塵法師開創(chuàng)中國佛教“短期出家”之-先河——由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主辦一年一度之“剃度大會”,提倡短期出家剃度。以夏令營形式在-精舍舉行,旨在方便社會大眾,體會方外的生活與心境而設。因參加人數逐年增多,遂于1979年改在妙法寺新建之大殿舉辦。直至1995年因妙法寺重建關系,該剃度法會才轉回-精舍舉辦。
猜您感興趣:
1.香港導游詞
2.香港旅游導游詞
3.香港旅游的導游詞
4.香港最好的導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