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學習方法>通用學習方法>學習方法指導>

記念劉和珍君優(yōu)秀教案設計課文原文(2)

時間: 慧珍791 分享

  記念劉和珍君優(yōu)秀教案設計篇二

  幾天來的培訓,我認識到我們這些老師都想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熱烈討論,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化發(fā)展,可老師的愿望是美好的,實際操作起來,學生卻不領情。課堂上常出現(xiàn)尷尬現(xiàn)象:

  一種是學生只是回答“是”“不是”;一種是學生無所依傍的亂答一氣,整個課堂進入一種無序狀態(tài);一種是老師一問,學生一答的毫無波瀾的問答式;還有就是任憑老師怎樣啟發(fā),學生茫然不知怎樣作答……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我們能只怪學生嗎?哪個學生不想表現(xiàn)自己?問題的癥結在哪里呢?我認為多數情況是老師設計的課堂問題不夠科學,過難或過易,或者問題的銜接不科學……致使老師美好的愿望得不到實現(xiàn)。下面我以教讀《記念劉和珍君》為例談一談課堂教學的問題設計。

  教學設想:如若根據傳統(tǒng)教法教授,讓學生先分析劉和珍的形象,再分析各類人的表現(xiàn),然后再去探究作者的情感等。雖然環(huán)環(huán)相扣,但這種課堂設計導致老師必須站在主角的位置上,去設計一個個的問題,領著學生學習,學生就會失去自主探討的機會,課堂效果也不會太好。于是,我決定用通過對重要語句含義的理解為契機,牽動對整篇文章的學習,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積極性。以下就是教學過程

  一、 激情導入

  同學們,在那國土淪喪,帝國主義在中國橫行霸道,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執(zhí)政府軟弱無能,國將不國,風雨如晦的年代。你將何去何從?我想你一定會挺身而出。因為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禍福避趨之” 的震撼人心的千古絕唱,譚嗣同為變法而大聲疾呼“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精神,歷史上那些為了祖國而甘愿流血犧牲的中華民族的脊梁,無不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前仆后繼。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記念劉和珍君》(板書題目)

  二、學生聽錄音 ,整體感知課文,體會蘊含的感情

  三、學生分組展開討論:“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的原因。

  討論結果1:通過討論,我們了解到劉和珍是一個熱愛國家、思想進步、和藹可親的女子,這樣的人犧牲了,作為有正義感的生者,寫一篇文章作為微薄的祭品,以此來紀念死者,是很有必要的。

  老師順勢引導學生分析劉和珍是一個怎樣的青年。提示:從3、4、5部分找出描寫劉和珍的語句。

  分組討論明確:毅然預定《莽原》全年——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反抗廣有羽翼校長——富于斗爭精神。

  慮及前途,黯然淚下——有思想,有遠見,富有責任感。

  始終微笑,態(tài)度溫和——和藹善良。

  欣然請愿——敢于斗爭,是一位熱血青年。

  討論結2:我覺得 “這么一個熱血青年,魯迅稱她是真的猛士,并且是始終微笑著,和藹的女子,卻被反動者“虐殺”了。表達了作者對劉和珍等人充滿了深深的敬意,對劉和珍等人的死表示沉痛的哀悼,對反動派的暴行感到無比的憤慨。

  討論結果3:我組認為,面對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的情況,寫一篇文章來喚醒他們,喚醒麻木的國民。也很有必要。而反動文人的陰險的論調,段政府的虐殺及其誹謗,面對這些,寫一篇文章來澄清事實、戳穿反動者的無恥讕言,也是很有必要的。學生再讀第四部分認真體會。

  討論結果4:剛才我們討論了課文第六部分、第七部分,我們認為付出血的慘重代價,收效卻甚微,也很有必要寫一點東西來提醒生者要講究斗爭的方式至此,老師可順勢領著學生研討第六部分。賞析“人類的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

  出示投影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應用,正如金錢一般,吝嗇固然是不行的,浪費也大大的失算。

  但愿這樣的請愿,從此停止就好。

  以血的洪流淹死一個敵人,以同胞的實體填滿一個缺陷,已經是陳腐的話了,從新的、戰(zhàn)術的眼光看起來,這是多么大的損失。(《空談》)

  生研討后

  明確:這里作者將人類前行的歷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價巨大的流血斗爭。“其中”指流血斗爭。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塊”??梢?,木材變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價,很大吸收。那么,人類前進也需要付出很大代價和犧牲,“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這就表明,請愿是不在這種需要付出代價和犧牲之列的。這就是說,在魯迅看來,向反動派請愿難以換來人類歷史的前進,請愿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斗爭方式。因此沒有必要為請愿而付出代價和犧牲。在作者看來,應當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價去換取更大的勝利,不要作無謂的犧牲。

  討論結果5:我們認為用劉和珍等人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精神來激勵真的猛士奮然前行不也很有必要。

  小結:通過對“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的原因的探討分析,我們了解到劉和珍等進步青年的勇毅,當時黑暗中國的國民狀況,體味到作者“悲憤”的情感,我們也就把握了文章的整體。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文章的中心。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本文既要抨擊敵人,歌頌烈士,又要激勵后人;既要回憶烈士的事跡,又要評述徒手請愿,更要揭露敵人,粉碎讕言;無論涉及哪方面,魯迅的一腔悲憤都形諸筆墨。

  四、整理反思

  教師要求學生整理反思本課的收獲與疑惑。 學生整理這節(jié)課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疑惑。組內反思,組長整理在課前發(fā)的整理反思紙上,組內解決不了,交給老師。通過整理,學生養(yǎng)成質疑問難、有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好習慣,鼓勵學生進行深層次探究。

  在傳統(tǒng)的應試教學中,我們往往被成績牽著走,凡是試題中可能出現(xiàn)的知識老師都要講,而且反反復復地講。講得多,問題就多,“碎問碎答”成了課堂的主流,這種課不利于課堂教學中閱讀與互動活動地開展,尤其不能引發(fā)學生的廣泛參入、積極討論、深層探究。要想真正打破這種局面,我們就必須關注課堂提問中的問題設計,尤其是這種“一問抵多問”的問題,它關注了課文的整體性和學生的參與度。因而課才有可能上得精彩紛呈。

  記念劉和珍君優(yōu)秀教案設計篇三

  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多年來已被眾多評論者作出過繁多的評說,但一些根本特點尚未被“讀”和“評”出來,而這些根本特點實在是極為寶貴的,對于我們不斷加深對魯迅作品的認識,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fā),并且在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教益,皆善莫大焉。

  一提到魯迅的作品,我們似乎會立刻想到隱晦、艱深、語句拗口以及以“戰(zhàn)斗”為主要特征。其實也不盡然。他的《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編》等文集中的許多文字,或光鮮華美或曲折雋永或典雅溫潤,語詞優(yōu)美如奇花異草,散發(fā)著特有的“魯氏”韻味。即使是他的雜文,雖因時代所限,可能如魯迅所自謂“無花的薔薇”——以“多刺(戰(zhàn)斗鋒芒)”為表征,但仍有許多篇章與《野草》《朝花夕拾》等一樣,顯現(xiàn)出由深湛的文學修養(yǎng)孕育出的典雅之氣。這其中,《記念劉和珍君》就是典型代表。

  《記念劉和珍君》雖是雜文,同《“友邦驚詫”論》《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等戰(zhàn)斗性很強的著名雜文一樣,最終的旨歸在于揭露、批判和斗爭,但風格上卻迥然有異。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一、該文文學意味很濃,是一篇文學的華章該文全篇有多處“文學性”很強的詞句,例如:“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視聽,那里還能有什么言語?……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這一段話創(chuàng)造性地用雅致的詞語和句式抒發(fā)了狂濤巨浪般的憤怒和哀傷。讀到這些詞句不禁令人擊掌叫絕:原本不容易合到一起的兩樣東西——“美學上來看頗為典雅的辭藻句型”與“大慟大恨的情感”,竟然被魯迅毫無痕跡地融合在了一起!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采用形象。在這里,魯迅連續(xù)創(chuàng)造了三個鮮明的形象:把眾多青年烈士的血寫成如江河漲水般的“洋溢”;把反動軍閥統(tǒng)治下的地獄般的悲涼具象為“濃黑”的色彩;把自己將要顯示于非人間的哀痛物化為“菲薄的祭品”。這些富有深刻內涵的形象,給予讀者的是更切實的感知和更難忘的印象。

  又如:“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當然不覺要擴大。至少,也當浸漬了親族,師友,愛人的心,縱使時光流駛,洗成緋紅,也會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這一段文字的文學性更強。“血痕”可以“浸漬”實物,但卻不可能“浸漬”人心;會被水所沖淡,但卻不可能被“時光”所洗。魯迅的形象創(chuàng)造力極強,聯(lián)想力也過人,將難寫之情形輕易地驅諸筆端:將劉和珍之死帶給親族、師友、愛人的深切痛楚形象化為“浸漬”于他們內心的血痕;將因為時移事易造成親族、師友、愛人悲傷的減淡形象化為血色由深紅褪成淺紅;將至愛親朋對她的無盡思念形象化為永存在心底微笑的和藹的舊影。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把抽象無形的情感和心理體驗“變化”成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而在人世間,人們失去親人所產生的情感和心理體驗又是極為復雜的,屬于最難“變化”成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的事物之一,但魯迅不但做到了,而且是創(chuàng)造了連綴的“意象”。“意象”乃高水平的文學形象,何況魯迅的這些“意象”又是富有新意的戛戛獨造!這實在是文學“造象”的奇跡!如此的文學建構力,實在是超群絕倫的。

  如上兩例充滿新異文學意味的文字在《記念劉和珍君》中還有不少,在遣詞造句上都是那樣地令人稱奇和回味無窮。魯迅的其他雜文也常有文學的意味,常用形象的手法,但是與《記念劉和珍君》相比,在深度與精度方面都略遜一些。因此,《記念劉和珍君》應該說是一篇精美的文學的華章!

  《記念劉和珍君》課文原文

  一

  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zhí)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遇見程君,前來問我道,“先生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么沒有?”我說“沒有”。她就正告我,“先生還是寫一點罷;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

  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編輯的期刊,大概是因為往往有始無終之故罷,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雖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卻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夠相信真有所謂“在天之靈”,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現(xiàn)在,卻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我只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視聽,那里還能有什么言語?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

  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離三月十八日也已有兩星期,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三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劉和珍君是我的學生。學生云者,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xiàn)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她不是“茍活到現(xiàn)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為我所見,是在去年夏初楊蔭榆女士做女子師范大學校長,開除校中六個學生自治會職員的時候。其中的一個就是她;但是我不認識。直到后來,也許已經是劉百昭率領男女武將,強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著一個學生告訴我,說:這就是劉和珍。其時我才能將姓名和實體聯(lián)合起來,心中卻暗自詫異。我平素想,能夠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無論如何,總該是有些桀驁鋒利的,但她卻常常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賃屋授課之后,她才始來聽我的講義,于是見面的回數就較多了,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待到學?;謴团f觀,往日的教職員以為責任已盡,準備陸續(xù)引退的時候,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見??傊?,在我的記憶上,那一次就是永別了。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眾向執(zhí)政府請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說衛(wèi)隊居然開槍,死傷至數百人,而劉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對于這些傳說,竟至于頗為懷疑。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況且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于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證明是事實了,作證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還有一具,是楊德群君的。而且又證明著這不但是殺害,簡直是虐殺,因為身體上還有棍棒的傷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暴徒”!

  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

  五

  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

  我沒有親見;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請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誰也不會料到有這樣的羅網。但竟在執(zhí)政府前中彈了,從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創(chuàng)傷,只是沒有便死。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立仆;同去的楊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還能坐起來,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于是死掉了。

  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確是死掉了,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為證;沉勇而友愛的楊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為證;只有一樣沉勇而友愛的張靜淑君還在醫(yī)院里呻吟。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lián)軍的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但是中外的殺人者卻居然昂起頭來,不知道個個臉上有著血污……

  六

  時間永是流逝,街市依舊太平,有限的幾個生命,在中國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過供無惡意的閑人以飯后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閑人作“流言”的種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義,我總覺得很寥寥,因為這實在不過是徒手的請愿。人類的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當然不覺要擴大。至少,也當浸漬了親族;師友,愛人的心,縱使時光流駛,洗成緋紅,也會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陶潛說過,“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倘能如此,這也就夠了。

  七

  我已經說過: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于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我目睹中國女子的辦事,是始于去年的,雖然是少數,但看那干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曾經屢次為之感嘆。至于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于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罷。

  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


看了記念劉和珍君優(yōu)秀教案設計的人還看:

1.高中語文《紀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之二

2.高中語文《紀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之三

3.《記念劉和珍君》優(yōu)秀教案及原文

4.《故都的秋》優(yōu)秀教案設計

5.記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6.《When’s your birthday》教案及反思

79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