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名人談讀書
看名人談讀書
易中天說,擇書如擇偶,擇什么書,也就是交什么人。我覺得,反之亦然——擇偶亦如擇書。有時候碰到讀者發(fā)來消息說,有什么好看的書,推薦下唄。對于這種問題,我一般都以沉默表示無可奉告。小編覺得生活是天籟,需要凝神靜聽。
務實的生存者用數據作為尺度,理想的追夢人以感覺作為準繩。
世上的書籍多如星漢,浩如煙海,青菜蘿卜各有所愛,我怎么知道你鐘情于哪類哪目,又怎么了解你所謂的“好看”是怎樣一個定義?首先你自己得心中有數,想看哪方面的書才行。真正想閱讀而不是抱著以“看書”作為消遣的人,絕不會連自己想看什么書的主見都沒有。擇偶也是如此。想找什么樣的伴侶,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標準,因人而異。有的人實在,有的人朦朧 。
務實的人講求外在,比如身高啊,學歷啊,工作薪資甚至年終獎金啊,房子車子那自然必須的——翻看那些泛濫而雷同的公眾號文章就清楚,當前在婚戀上的引導方向就是錢錢錢。除此之外,女的希望男的器大活好,男的希望女的奶大臀翹。
之前上班時候有一同事,三十好幾,還一直寧缺毋濫似地單著,要問她的擇偶標準,說出來那真是讓旁人聽而生畏,必須要這樣那樣不能那樣這樣之外,還很有原則地堅持一條硬性要求——男方父母必須都有老保——因為這樣,將來老了病了,才不會對子女構成負擔,現在壓力多大呀。
理想主義的人往往更注重內在品質,比如孝順、溫柔、體貼、幽默、有責任心,有才華等等。
在訪談節(jié)目中看到,周迅的擇偶標準是善良孝順且有才華,劉若英的擇偶標準是對方能夠搞定自己就行,最近趙麗穎說想找一個有擔當的一米八零以上的大帥哥……
這些,還都算有跡可循,有的放矢,無不是為了找一個三觀在同一高度,思想在同一層面的人。
還有一些人,說起來很瀟灑,沒啥要求,有感覺就行。事實上呢,沒有要求才是最高的要求,就像凡事喜歡說“隨便”的人其實最難搞。
人海茫茫,紅塵滾滾,能否遇到對的心儀的唯一的TA,全憑運氣,就像走進書店,本來也沒有非買不可的書,不過隨意地來回逛上幾圈,瞄上幾眼,也許會有所收獲,也許會空手而回。
在太注重感覺的人眼里,擇偶與擇書,都是一種“原來你也在這里”式的邂逅。
書的封面好比人的外在形象。
有人說,假若一個人內心匱乏,他才會通過外在各種各樣的裝飾點綴來作為彌補和潛意識里的掩飾。
一個內心豐盈的人,外表往往顯得簡凈素淡。靜水流深,大道至簡,真水無香,應該就是這樣的道理。
書亦如此。封面搞得花里胡哨絢爛斑駁,里面的內容往往流于膚淺,反之,封面裝幀如若具有素雅樸實的質地,翻開來,應該有著沉毅淵重的內容和故事,當然咯,只有牙好胃好的人,才能嚼得動。
人生如書,每個人都是一本書,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內容。
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也有不同的角度,產生不同的感悟,所謂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一部《紅樓夢》,如魯迅先生說:“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關于讀書,清朝才子李漁有這樣一首詩:
讀書不得法,開卷意先闌。
此物如甘蔗,如何不倒餐。
這是否也給我們一個啟發(fā),擇偶也罷,共同生活也好,或者與人相處,都要學著以悅納的目光,先去關注對方的優(yōu)點,而不是一味抱著挑剔的態(tài)度做差評師。
最近回家,翻出一本關于梁思成傳紀,學校剛畢業(yè)時朋友所贈,如今翻開再看,一旁的讀書筆記圈圈點點,除了疑惑就是挑刺,這種態(tài)度,現在看來自己都感到可笑。
易中天有個比方,打得比較有意思,他說,一個人如果根據市面上諸如“非讀不可的幾本書”之類的導讀去選擇書籍,就有婚姻被第三者插足之感,所以各類導讀的“循循善誘”難以讓人接受。
想找怎樣的人、擇怎樣的偶,只有自己最為深刻的了解。
擇書不是目的,讀書才是目的,往根本上說,通過讀書認識自我和世界才是目的。讀人如讀書。讀人,用心去讀,讀的也是對方的心,讀懂了,才能真正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