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啦 > 在線閱讀 > 讀書筆記 > 老子讀書筆記心得

老子讀書筆記心得

時間: 木蘭832 分享

老子讀書筆記心得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xué)家和思想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讀關(guān)于老子的書籍,你要做哪些筆記呢?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老子的讀書筆記,希望你喜歡。

  我只是一個初學(xué)者,一個剛開始啟蒙自己的人。在閱讀《老子》時寫下這些讀書筆記,其中肯定存在一些錯誤。本無意發(fā)出,但想及錯誤本身的存在就表明了發(fā)出來一起交流的意義。我讀《老子》的第一遍是讀傅佩榮先生的《傅佩榮細說老子》,其中的很多地方都不太贊同,后來就自己去查字典尋找注解,也慢慢的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誠如傅佩榮說的,每個人讀《老子》后的注解都是自己知識和觀念的反映。我也是如此。但在自己的理解之余,盡量的去讀原文,去理解當時老子的意思,但限于自己現(xiàn)在的能力,或許能理解的深度實在有限。但我不怕錯誤,只怕麻木?,F(xiàn)在發(fā)現(xiàn),也想尋找大家的意見,同時想拋磚引玉,和大家一起去閱讀、理解這本中國文化中的經(jīng)典之經(jīng)典。

  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從辵,首。本義:供行走的道路。但此處的道可能指先于宇宙之前的混沌,莊子講《渾沌之死》,開七孔于頭,然后有了萬物或叫宇宙,而七孔在我看來不僅代表萬物,也可能指人類、欲望,‘名’。我覺得這章是在刻畫混沌之后,宇宙出現(xiàn)之后萬物(尤其是人)的差別與對比。道與名相對,妙與徼相對(前者為微妙之意,后者為考察,認識之意)。混沌死了之后,道卻永遠存在于宇宙當中,維持著宇宙的運行。

  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想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我覺得這章講的大概是相對論,然后從他的相對論中得出其處世之道。事物的價值只要是以人來判定的,總會是相對的。因為人本身就是一個主觀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靈魂,而且認識事物都是由內(nèi)向外的。因此后面講的無為,不有,不恃,弗居,可能更偏向于自然之道,而非人的價值。因為大部分人存在這個世界上,還是想有為,想擁有,想追求……?;蛟S,用天道來養(yǎng)人道,會是人相對價值中的一個客觀標準,就像上帝的《圣經(jīng)》一樣。不同的是,圣經(jīng)已經(jīng)寫就,而道提倡的向自然學(xué)習(xí),則需要我們自己努力的去尋找。老子或許早在幾千年前就開始了尋找的歷程,而我們不但沒有很好的繼承,甚至越走越遠。(因為開始做筆記時沒有記錄每一句話的意思,只是寫了自己的理解。后面寫得比較詳細,像“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和第十章頗有雷同,如果不明白其意思,可以參照后文)。

  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是向自然學(xué)習(xí)的治國之道。老子講要削減人們的欲望,減少人們的競爭,讓其按照自然天性發(fā)展。甚至讓民不去追求知識,但是要注重強身健體。想起一句西方哲人的話來:“讓自己的欲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nèi)”,站在這個角度,老子是想千方百計的減少我們的欲望,同時減少我們的知識能力,他可能覺得知識也是人欲望來源的一部分。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生憂患識字起”,講的大概也是這個道理。人們懂得的道理越多,想得就越多,憂患和意識自然就多了起來。不過,或許我們可以像老子本人一樣,在跨過了知識的這個階段而至無為之狀態(tài),因為我們的社會已經(jīng)不可能再直接造就簡單無為,因為欲望已經(jīng)在人類和社會中產(chǎn)生且越來越強大。比如你出生了之后就知道有一種目標叫成功,成功后有什么……所以,在這個時代,我比較傾向于“未曾拿起,何言放下;既已拿起,也理應(yīng)而且終將放下”。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或許也是異曲同工之妙。又或許社會的發(fā)展也會經(jīng)歷這樣的階段,現(xiàn)在的社會正處于多樣性急劇擴張、物質(zhì)和欲望越來越‘豐富’的階段,或許以后會朝簡單、自然、無為的方向發(fā)展也未可知。值得一提的是,對于“讓自己的欲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nèi)”,我們的政府做得似乎正好相反。他一方面在用一元性的教育和言論把我們塑造成一個“機械人”,無形中扼殺了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一方面又(或許是不得不)讓社會的欲望越來越大,經(jīng)濟發(fā)展了,物質(zhì)更豐富了,人們的選擇也更多了,可是,我們?nèi)诵缘倪M化,卻是如此的緩慢,甚至在一直在倒退……

  又看到“虛其心”,我覺得很像基督教說的,“把自己的心空出來,讓神進來”。人作為人始終是渺小的,如果以他自己為中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或許可以在一個環(huán)境中獲得世俗的快樂和與人競爭之后短暫快感,可畢竟人不可能最強,人的力量也是渺小的,而且人很容易拜倒在權(quán)力、金錢、包括自己的情緒和欲望之下,結(jié)果很容易迷失自己,倒不如把自己空出來,只讓神來主宰,或許可以真正的做到“不后悔,不用怕”,自然而然享受塵世生命帶來的樂趣。

  四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這章好像是在講道是怎么來的。感覺好像是萬物之前(或之源),而又在混沌之后,“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感覺在講他的產(chǎn)生過程,或者講他的性質(zhì)。“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覺得這里的帝是指萬物或萬物中最大的那個,不像是指神或混沌。道是混沌化作而來,存在于歷史與世間當中?;蛟S,科學(xué)做的事“認識和總結(jié)規(guī)律”,就是在用人的認識能力,去試圖認識道。

  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傅佩榮的譯法是:“天地沒有任何偏愛,把萬物當為芻狗,讓它們自行榮枯”,而我的直接是,這里應(yīng)該是說“如果”天地不仁,“則會”以萬物為芻狗,即會把萬物丟棄。(芻狗: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魏源本義:結(jié)芻為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如果圣人不仁,(我覺得是指那些明白了‘道’的人),(仁:會意。從人,從二。右邊的二是重文。本義:博愛,人與人相互親愛;),就會丟棄百姓(甚至有玩弄百姓之意的感覺)。橐龠(好像指風箱之意,我沒有去查),可能這句是講道很虛但不匱乏,可以源源不斷。而最后那句似乎是在提醒我們,不要說太多,而應(yīng)該守住虛靜?人在說話的時候(尤其是在和人溝通時)確實容易陷入表現(xiàn)自己的境地,不但失去了溝通的本意,也失掉了自己的虛心(我把的虛心大概與欲望相對,即把自己的心空出來,而非謙虛)與安靜。(或者人在在安靜的時候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

  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1、被信仰為促進谷物生長保證五谷豐收并主宰植物每年的生長、腐爛和再生的神;2、古代道家用語。谷和神本分用。后多并稱。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玄:象形。小篆字,下端象單絞的絲,上端是絲絞上的系帶,表示作染絲用的絲結(jié)。本義:赤黑色,黑中帶紅;牝:形聲。從牛,匕( bǐ)聲。依甲骨文,“匕”為雌性動物的標志。本義:雌性的禽獸;玄牝:道家指孳生萬物的本源,比喻道。

  從說文解字和古代的解釋看,這句的意思是指道不會死亡,而且為天地的根源。最后一句是描述道的“性質(zhì)”的,似有似無的存在,但其作用卻無處不在,且無窮無盡。這或許是給我們一種信心,道是存在著的,而且可以永遠存在。那我們可以通過人類和科學(xué)去認識道嗎?……

  七

  天長地久。天地所有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在。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這章節(jié)老子似乎想通過對天地之道的描述然后應(yīng)用到我們?nèi)松砩希鋵嵾@種方式基本是貫穿整個《老子》的。關(guān)鍵是我們要把前面的理解清楚了,前一句說天地長久的秘密是“不自生”,我不確定自己理解的對不對。是不是說“不求自己的生存”,還是 “不依靠自己生存”。我比較偏向于后者。天地不依靠自己,而是依靠道而存在。圣人也應(yīng)該學(xué)習(xí)把自己置之身后,卻可以達到身先。“外其身而身在、“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也大概是這個意思。

  老子可能還是想告訴我們,不應(yīng)該太關(guān)注自己,而應(yīng)該把自己虛出來,托付給道。這竟然與基督說的“把心虛出來,交與上帝”如此的一致……!

  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善:古文,譱,會意,從言,從羊。言是講話。羊是吉祥的象征。本義:吉祥;處:處、処,會意。從口,從文,或從處,虍( hū)聲。“處”即“處”的古字,于六書為會意。金文加聲旁“虍( hù)”變成了形聲字。本義:中止;停止。

  這章老子是想借水來比喻道。老子喜歡水,因為水的很多的性質(zhì)和道很相似。比如,水利于萬物生長卻不與誰相爭,停留(按本意是停留,但我覺得可能是存儲……呵呵,沒有什么理由,只是感覺)眾人所厭惡或不喜歡的地方,可能是說不居功,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后面一連串的排比,我大概查了查字典,大體講:水寧愿處于卑下(地),心思沉靜(淵),施予(與:與,會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來,表示賜予別人東西。“與”,從與,從舁,共同抬起,與,給予。合起來表偕同、朋友。本義:賜予,施予,給予)時滿懷愛(仁:會意。從人,從二。右邊的二是重文。本義:博愛,人與人相互親愛),言談?wù)嬲\不浮夸(信:會意。從人,從言。人的言論應(yīng)當是誠實的。本義:真心誠意),用正確的方向來治理,這讓我想起一句話:做正確的事比正確的做事更重要,前者是方向,后者更強調(diào)效率。(正: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號表示方向、目標,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這個方位或目標不偏不斜地走去。本義:不偏斜,平正;治:形聲。從水,臺聲。①本義:水名。②引申義:治水;整治;修治);做官或處事也善于生效(事:從史,之省聲。史,掌管文書記錄。甲骨文中與“吏”同字。本義:官職;能:象形。金文作字形象熊形。本義:熊);行動總是在適當?shù)臅r機。最后一句的‘尤’,我不確信是形容詞還是動詞,尤:小篆字形,從乙,又聲。乙象植物屈曲生長的樣子,受到阻礙,則顯示出它的優(yōu)異。本義:最優(yōu)異,做動詞時也有“責備;怪罪”,傅佩榮先生把他理解為前者,說“不會引來責怪”,我覺得也有可能是其本義,“不優(yōu)異”,一切自然而然,無需比較。

  我覺得這一章老子主要是想勸世俗更加謙卑、沉靜、博愛、真誠、正值、順時而動,自然而然。

  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寶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這章相對來說容易理解一些,也是老子對我們貪戀、欲望的一種告誡。擁有的太多甚至滿溢,不如停止;修煉得越來越銳利(變得越來越強大,以便于贏得競爭),是得不到長久的;富貴很難長久,如果富而驕,則一定會招致禍患。功成身退,才合乎天道。

  對于最后一句,不僅從歷史上講是真理,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就是說的這個道理,也是告誡我們個人的成長,或許在人生的第一個階段,從無知到對知識理性的追求,從貧困到對成功的追求,從無能到創(chuàng)造價值的追求,可能無可厚非,但是就像前面講的“未曾拿起,何言放下;既已拿起,也理應(yīng)而且終將放下”。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yè),要把自己的事業(yè)當作一件藝術(shù)品看待,只求滿意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計較于,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yè)都出于宏遠的眼見和豁達的胸懷”,這是我存儲于手機上的一句話,是朱光潛說的,或許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功成身退,天之道”吧。

  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科?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哎呀,這一章太長了,而且很難。開始除了后面幾句,幾乎沒能看懂,沒有辦法,只能遇到不懂的字和詞,用我們的老辦法,查字典嘍。

  先大概看一下句子的排列,我覺得前面都是如何去修身養(yǎng)性、去獲取知識的理性,去多樣性的發(fā)展,后面一句是達到這些之后更為理想的狀態(tài)。“營魄”不知為什么,幾乎所有的書上都講這是“魂魄”之意,我查了一下:營,營,從宮,熒。宮,房子,與居住有關(guān)。本義:四周壘土而居;魄:從鬼,白聲。從鬼的字,常與靈魂、鬼怪有關(guān)。本義:陰神,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體而存在的精神),我覺得營不是指‘魂’,而是指為‘形’,而魄指“魂魄”,因為魂魄之于身體,就好像我們之于房子。所以這句應(yīng)該解為:魂魄和形體合一,能達到‘無離’的狀態(tài)嗎?無離可能是指人與道合一。“專氣致柔”可能是指一種修煉的一種方式,因為無重點詞,沒有辦法查詢,所以這句應(yīng)該是說,專氣致柔的修煉,能達到嬰兒般(純潔?混沌?)的狀態(tài)嗎?老子除了喜歡用水來作喻,還喜歡用嬰兒,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嬰兒是人之初始,而道也是萬物之始。“滌除玄覽,能無疵科?”應(yīng)該也和上句意思大概一致。愛民治國,可以達到無為而治自然而然嗎?老子的回答當然是肯定的,而且這也是他的理想和期望。“天門”:指指鼻、口或天庭,開闔即開與關(guān),可能也意指交流,雌:從隹( zhuī)。表示與鳥有關(guān)。本義:母鳥。引申為母的。對于這句話,我沒有更好的理解,只能跟從大多數(shù)人的看法:感官與外界的對立變化相接觸,能寧靜吧?這也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雌、母確實也有寧靜之意,而前半句也確實有自己的感官與外界交流之意。“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應(yīng)該指明白道理,能沒有知識嗎?或者說,能不用知識就可以達到嗎?但這樣理解的話,就和前面的幾句有點不太一致,因為前面的后半句都是講老子的理想的狀態(tài)。無知顯然也是,但可能這里的無知不是指沒有知識,而是指不用心機,自然而然,這樣理解的話就通順了。

  最后的總結(jié)語更是經(jīng)典語,一直流傳至今。生之,畜之,應(yīng)該是一個意思,就是生養(yǎng)萬物。后面的并列句是為了解釋老子理解的德,應(yīng)該做到生養(yǎng)萬物而不占有他,“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意思大致相近,為(為、爲,爲的本義是母猴。象形。按字,從爪,古文下象兩母猴相對形),有母意,可理解為:做萬物之長,卻不主宰他們,(恃:從心,寺。本義:依賴,依靠),這里的“主宰”很有意思,恃的本意是“依賴,依靠”,統(tǒng)治者雖為統(tǒng)治被統(tǒng)治者,其實乃是依賴他們,這與我們政府宣傳的“人民是政府衣食父母”是一致的??晌覀兊恼畢s只見它統(tǒng)治人民,卻不見他因依賴人民而感恩,如果說有感恩,也只是存在于文件和口號之中,說一切為人民服務(wù),還說“以德治國”,殊不知,真正的‘德’不是占有、控制,統(tǒng)治,而是自然而然的引導(dǎo)他們(與強制相對),生養(yǎng)他們(其實也就是服務(wù)人民)。我們的政府什么時候能真正做到呢?

  十一

  今天暫時寫到了第十章,以后肯定會繼續(xù)讀繼續(xù)寫下去。再次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去學(xué)習(xí)一些文化經(jīng)典,無論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還是西方的主流文化(呵呵,現(xiàn)在還在同時閱讀《科學(xué)二十講》)。無論現(xiàn)在你覺得奧運的事件體現(xiàn)了“誰誤解了誰”,至少,我們應(yīng)該做的,是真正的學(xué)習(xí)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不遺余力的學(xué)習(xí)西方文化,努力做到融合中西,此二者,缺一不可,才能理解和正視對方的“偏見”,讓自己和自己的民族成長,自信起來,然后才能自豪的向世界宣稱中華民族的偉大,而不是現(xiàn)在這般“自卑的,就像是蜜蜂一樣,遇到了恐懼,就會攻擊別人,結(jié)果傷害了對方(注意,不一定是敵人),也傷害了自己。”(引自今天在群中和網(wǎng)友談話中的一句話)。

  另注:關(guān)于閱讀《老子》的方式,第一是多查,文中所引的詞典來自于《漢典》,其中大部分都來自于其“詳細解釋”、《康熙字典》和《說文解字》,推薦大家查看。第二是:可以用寫的方式,因為人在寫時可以放慢思考,讓思維更加沉靜和細膩。不僅寫自己的理解,也寫原文。

老子讀書筆記心得相關(guān)文章:

1.讀道德經(jīng)的心得體會4篇

2.學(xué)習(xí)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3篇

3.老子道德經(jīng)學(xué)習(xí)心得體會3篇

4.莊子心得讀書筆記6篇

5.論語讀書心得

6.道德經(jīng)讀后感800字3篇

7.讀莊子心得體會3篇

8.讀狂人日記心得5篇

9.勵志讀后感大全1000字3篇

10.弘揚傳統(tǒng)文化讀書心得

125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