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高中生
《論語》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最讓人刻苦銘心,從中,可見孔子對誠信的重視,在孔子看來,誠信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疇,取得人們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論語讀后感高中生,歡迎查閱。
更多高中生讀后感相關內容推薦↓↓↓
論語讀后感高中生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一詞,早在《易經》中就已出現,孔子將其引用并上升到人的道德品質層面,且被儒家學派不斷完善,成為中國人的道德典范。
一部《論語》不過兩萬字左右,其中“君子”兩字出現一百多次,另一個《論語》的核心范疇“仁”也出現一百多次,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詞。
孔子對君子的論述林林總總,有理有據,詳細嚴謹,塑造出了一套完整全面的道德標準:重義輕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守護志向,“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嚴于律己,“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處事務實,“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注重承諾,“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知書達禮,“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恪守本份,“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獨立自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堅持原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善于理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為人謙遜,“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樂于助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心胸寬廣,“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中有兩處提到智、仁、勇,一處說道:“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另一處幾乎相同,“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中庸》引用孔子的話:“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就是后世所謂的三達德。智為聰明智慧,仁為寬厚慈愛,勇為勇往直前,是孔子心目中理想而完美的人格品德。
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泵献右舱f:“上有好者,不必有甚焉者矣?!鳖櫻孜湔f:“士君子處衰季之朝,常以負一世之名而轉移天下之風氣。”王夫之說:“國有君子,國可不亡”。儒家將君子教化黎庶看作建立政治秩序的關鍵,正如孟子名言:“君子之守也,修其身而天下平”。
時光荏苒,春華秋實,千載滄桑。君子總是令人敬佩,傳為美談;小人依舊被人不齒,遭受唾棄。屈原是君子,鄭袖是小人;岳飛是君子,秦檜是小人;高攀龍是君子,魏忠賢是小人;譚嗣同是君子,袁世凱是小人……君子小人之間的矛盾斗爭湮沒在浩浩蕩蕩的歷史風煙深處,君子形象卻如傲雪梅花一般愈顯高潔。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君子人格的有益內涵是現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合理資源,當今社會也需要君子精神:誠信、正直、高尚、堅毅、勤奮、進取、自信、樂觀、互助、奉獻、公益、關懷。
君子之人,可謂和善;君子之家,可謂和睦;君子之國,可謂和諧;君子之世,可謂和平。
時代進步,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千變萬化,但是傳統美德不能丟棄,做人不可忘本,生活需要文化,文化需要根基,否則豈非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燦爛悠久的中華文明,還需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條君子正道繼往開來。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這是兩千多年前孔子語重心長、氣象萬千的由衷慨嘆。
論語讀后感高中生2
我捧著這本厚實而蘊含著生命真諦的《論語》,輕輕地翻開,那淡雅而古老的書香,便撲面而來。撣撣灰塵,感悟一頁頁間,演奏生命哲理的樂章。一面面,洗滌著我心中的浮躁與狂妄……
有人從《論語》的字里行間,讀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凌云壯志。有人卻讀出了“朝聞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讀《論語》仿佛看到一位長者語重心長地教育著我,同我暢談人生,讓我懂得如何度過人生中的喜怒哀樂。
孔子曾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風和日暖的季節(jié),其他樹木和松柏沒有區(qū)別,郁郁蔥蔥,一身碧綠。到了大雪飄飛、嚴寒時節(jié),其他樹的葉子紛紛凋零,唯獨松柏卻經得住風霜雨雪的考驗,歷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艱苦的條件,越能考驗一個人的品質。只有受得起磨練,在任何惡劣環(huán)境依然堅持真理,剛正不阿的人,才能擁有這君子的節(jié)操。
我一頁一頁地翻著《論語》,看著這深奧而耐人尋味的字句,細細地品讀著這一個一個字間的韻味。突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八個我熟記于心中的語句,出現在我眼簾。不禁讓我想起平時里,作為英語課代表的我為了下課能多玩會,而請別的同學送本子。有時候更甚至編些小理由,偷懶或找人代勞!想著想著……我的臉好燙呀,不知不覺竟紅了大半。自己所不想要的,硬推給他人,不僅破壞了同學間的關系,也傷害了朋友間的友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于人!
孔子曾諄諄教導我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庇谑牵叫⑷婷鎸χ扉Φ耐评T面無懼色,慷慨赴死。趙一曼面對敵軍的酷刑逼供寧死不懼,大義凜然;孔子曾循循善誘我們:“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于是,楊震面對十斤令人眼饞的金子毫不動心,堅守道德。關羽為了盟誓毅然放棄曹操的厚待,執(zhí)意回蜀;孔子曾指點迷津我們:“見義不為,無用也?!庇谑牵胀ㄉ倘讼腋咴趪椅ky時挺身而出,承擔責任。段天強為了救出落水兒童,奮不顧身,跳入冰河……這不正是《論語》帶給我們的啟迪嗎?
讀著《論語》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淺,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將變得更有意義。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墩撜Z》似一瓶醇厚香甜的白酒,一觸即醉,卻令人回味無窮!
論語讀后感高中生3
讀了《論語》一書,我感觸很深,不但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還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華。
所謂《論語》,即孔子及其弟子編纂的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它是我國一部最早的語錄體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判家,還是我國第一個系統闡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
《論語》一書是孔子學說的體現,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即“愛人”這是孔子認為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
其中幾則令我印象頗深。
第一則當然就是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知識以后,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處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嘛!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yǎng)高的人嘛!
多么勤奮的人,多么樂觀的人,多么大度的人,這樣的人不為君子誰為君子?這值得我們學習。學后復習,不僅會加強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會從舊的知識中領悟到新的東西,就是“溫故而知新”,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而來,大家在一起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學習,真的是很快樂。別人不理解自己,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為世界上有這么多人,每個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們沒有必要去為此惱恨、惱怒,應該用寬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別人,去原諒別人,這樣的人才可以被稱得“君子”。
孔子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里,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謙虛了,作為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所說所做有很多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如此重要的偉人,還說出如此自謙的話,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還認為“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養(yǎng)仁德,就可以消除惡。的確,品德在一個人的人生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決定著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會使一個人丑陋、惡毒,甚至會讓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yǎng)仁德是很重要的。
《論語》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書,不僅僅是現在,甚至是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后,它都會激勵著人們不斷的積極進取,在各個領域,都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論語讀后感高中生4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
今天,是一個經濟飛速發(fā)展,個性空前張揚的時代,更是一個競爭激烈、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們面對著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如何調適對他人的心態(tài),是首要解決的一個人生觀問題。面對這個爾虞我詐的世界,對敵人仁慈就是對敵人殘忍。《論語》中,長者們娓娓道來,輕輕拂去你心靈的塵土,教會你做人的道理。有空閑的時候,多多去翻一翻這種薄薄的卻又沉甸甸的古書,每次掩卷沉思,都會使你的思想升華。
“吾十五而治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耳熟能詳的名句是孔子在講述自己大致的人生軌跡:三十歲能夠自強自立,四十歲對各種事情都了解了,而五十歲知道天命是什么,而到六十歲就一切坦然面對,任何“忠言”也不會逆耳了。對此,我們當然不能拘泥于文字的表面意思,我們所要吸取的是他那種樂觀向上的人生志向和鍥而不舍的精神。
歲月匆匆,時光如梭,轉眼間我已在教室里度過了8個春秋;回首過去,不禁反躬自問:這些年來我學到了什么,人生境界又處于一個什么樣的高度呢?又想到自己肩負著“祖國的希望”這一使命,就會由心底涌動起動力的源泉,激勵自己把精力投入到精益求精的學習中去。
子曰:“默而志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云:“飯疏食陋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鬃映灾植璧?,枕著胳膊睡覺,而另一方面,卻兢兢業(yè)業(yè)誨人不倦,可以看出圣人的事業(yè)并非是“苦行思想”,而是始終樂觀地迎接未來,對未來充滿著信心和希望,而且把工作當成實現自己人生的目標,以至于完全沉浸到工作的快樂中去了。難怪他的學生對他的評價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讀到此處,我不由地想起了自己。身為一個學生,我到底有沒有做到學生應盡的責任。我有沒有學習著并快樂著呢?我有沒有對學習產生抱怨呢?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宗教改革家路過一個工地,許多人在汗流浹背地搬磚。他去問第一個人說:“你在干什么?”那個人沒好氣的回答說:“你看不見我在服苦役呀!”他又去問第二個人,這個人態(tài)度比第一個平和多了,他看了看說:“我在砌墻啊!”改革家又去問第三個人,只見第三個工人擦了擦頭上的汗,微笑著說:“我在建造一座教堂?!边@三個人做的事情一模一樣,但是他們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卻不同:第一個的態(tài)度是悲觀主義態(tài)度,他把任何事都當作是生活強加給的一份苦役,他關注的是當前的苦難也是確實存在的。第二個的態(tài)度稱為職業(yè)主義態(tài)度,因此他知道這一堵墻是一個局部成品,他也知道他這樣做對得起自己的一份工資。第三個人則是理想主義態(tài)度,也就是每一塊磚,每一滴汗,他都認為有價值。孔子云“發(fā)憤忘食而知老之將至!”和第三個人一樣,都是用快樂的心態(tài)在工作著,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思想境界,才使得他桃李滿天下。并且成就了孔子一代圣賢的英名。
簡單地說,《論語》用最簡單的話語、最樸素的語言表達了圣人最真實也最深刻的哲理,《論語》的內涵博大精深,意蘊深長,值得我們青少年朋友深思熟讀之、領悟運用之、發(fā)揚光大之,讓這顆國學經典中的璀璨明珠永放光芒。
論語讀后感高中生5
我們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華上下五千年,數不盡的風流人物,說不完的英雄故事。繪制成了一本本經典名著,豐富了后來人的精神海洋。
在我讀過的為數不多的國學經典當中,我印象最為深刻的當屬《論語》。古人皆說:“讀半部論語,可以行天下?!边@句話放在現在雖然有些夸張,卻也足以說明了《論語》的好。
第一次接觸《論語》是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那時,我們的語文老師抽早讀的時間帶著我們誦讀國學經典。從《弟子規(guī)》到《千字文》,從《大學》到《中庸》,然后就到了《論語》。我們從一開始的被“之乎者也”繞暈頭,到后來慢慢學著去領悟其中奧義。
還記得第一次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一個個都不知所措,明明是“shuo”,為什么要讀“yue”呢?為什么那個時候的“說”和“悅”是一個意思呢?那為什么不直接就寫“悅”字呢?我們的腦子里裝著十萬個為什么?因為無法理解,誦讀的時候只能是呆呆地念、死死地背。
慢慢地,我們逐漸找到了它的韻味,一邊跟著讀,一邊搖頭晃腦,就算是被老師點名站起來背誦,也能從容自如的來上一段:“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有一次,我和一個同學在討論問題時產生了分歧,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已經論證了是他錯了,可他卻還要與我爭執(zhí),我當時心里就有些瞧不起他,甚至不想跟他玩了??晌彝蝗幌氲搅丝鬃诱f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想到了“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他不過是這一個看法與我不同而已,他還有那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呢,我又怎么能輕視他呢?
越讀《論語》我就越發(fā)感受到孔子的偉大?!墩撜Z》里的每一句、每一條都在教導我們人生的道理。孔子教我們修身養(yǎng)性,教我們?yōu)槿颂幨?,教我們做人要具有“君子”人格。品德高尚、待人誠信、謙虛好學,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雖然一直到小學畢業(yè),我們的《論語》都還沒有讀完,但這樣一部偉大的論著本來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讀完的。它在我們人生的每一刻都能給我們以不同的指引。正所謂學海無涯,在之后的日子里我會把《論語》一直讀下去,還要繼續(xù)讀更多的好書,就讓我沉浸在中華經典中肆意徜徉吧!
論語讀后感高中生相關文章:
★ 高中生論語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