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世界名著讀后感7篇
你們知道怎么寫讀后感嗎?小說《飄》以亞特蘭大以及附近的一個種植園為故事場景,描繪了內(nèi)戰(zhàn)前后美國南方人的生活。今天的小編給大家分享了《飄》世界名著讀后感7篇(最新),希望能幫到你。
《飄》世界名著讀后感(篇1)
由瑪格麗特·米切爾著作的長篇小說《飄》,反映了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南方貴族的生活。
這部作品塑造了一位具有叛逆性格喬治亞貴族女性斯嘉麗,講述了她與朋友、家人、情人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前、內(nèi)戰(zhàn)爆發(fā)期間、以及戰(zhàn)后重建時期的生活;同時也講述了斯嘉麗與白瑞德之間的愛情故事。
美麗任性的斯嘉麗,暗戀名門之后衛(wèi)希禮,但因門第阻隔,加上性格差異極大,衛(wèi)希禮已擇期與表妹韓媚蘭訂婚。斯嘉麗一氣之下,即趁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之際,搶先嫁給韓媚蘭的弟弟韓查里。而悲劇的是,查里應征入伍,由于天生體質(zhì)較差,再加上嚴格的軍事訓練,染病身亡。因此,斯嘉麗很快便變成了寡婦。
戰(zhàn)爭是的她不得不面對饑餓、貧困及社會地位的變遷,她要保護自己的莊園,要讓自己的家人及衛(wèi)希禮一家生活下去,當然,她還想自己也過上好日子。因此,她果斷拋棄了母系血統(tǒng)南方貴族小姐嬌滴滴的形象,露出了父親愛爾蘭人強悍的本色。她靠著骨子里的堅強,憑借著白瑞德對她的深情,在戰(zhàn)后迅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過上了想要的日子。
只可惜,她一直沉浸在衛(wèi)希禮的夢中沒有醒來,忽略了她已經(jīng)擁有的白瑞德的大量的愛。直到最后,媚蘭死去,她可以和衛(wèi)希禮名正言順地在一起了,她才發(fā)現(xiàn),她一直在享受著白瑞德的愛而不知。白瑞德在絕望之際憤然離家出走,她卻發(fā)誓要重新找回白瑞德的愛。只可惜,失去了的東西,要想再找回來,就難之又難了。因此,在遭受了一連串的挫折與打擊之后,斯嘉麗說出了那句至今讓人回味無窮的話,“不管怎樣,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這也成為了新女性面對人生的一句強有力的口號。
整個故事彌漫著一種凄涼的氛圍,看似寫斯嘉麗的個人命運,實則是寫整個南方社會隨著南北戰(zhàn)爭的結束,舊有的貴族生活一去不復返的狀況。
整個故事情節(jié)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亞特蘭大淪陷時,斯嘉麗逃往塔拉莊園的那一段。1864年8月,亞特蘭大淪陷之際,韓媚蘭臨盆在即,斯嘉麗不顧自己的安危,留下來為其接生。在北軍進程之前,白瑞德護送斯嘉麗和韓媚蘭母子出城回塔拉莊園。途中,白瑞德參加南軍,讓斯嘉麗獨自駕著馬車護送韓媚蘭母子趕回塔拉莊園。在這段漫長的逃亡之路中,充滿了坎坷與艱辛,斯嘉麗隨時都有可能被路上突然冒出來的北軍或劫匪殘害,但憑借著自己的智慧與勇氣以及愛爾蘭人特有的強悍品質(zhì),斯嘉麗終于戰(zhàn)勝了困難挺起來了,帶著媚蘭母子安全回到了塔拉莊園。這段讓人揪心的逃亡歷程讓人著實佩服斯嘉麗的偉大與不凡。
體現(xiàn)了斯嘉麗強悍女性本色的還有她極強的責任心。在遭到北軍洗劫之后,斯嘉麗的母親去世,父親連自己的女兒都認不出來了,兩個妹妹有重病在床,沒有食物。此時,19歲的斯嘉麗獨自扛起了全家人的生活重擔。她心底里有個強烈的愿望,她要靠自己的雙手重振塔拉莊園昔日風采??吹竭@里,我不由的熱血沸騰,心潮澎湃,對這位偉大的女性肅然起敬。
本篇小說最成功的地方應該是在對人物的性格特征方面的刻畫。斯嘉麗,在那個戰(zhàn)亂紛爭的年代,作為一名手無縛雞之力的女性,能為自己的土地爭取到最大的利益,除了聰敏、智慧、還有勇氣、毅力與責任心。她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不管在什么困境中都能生存。她不完全依賴于男人,是個積極進取且新手承諾的女性。當然,僅有有點而沒有缺點的認識不完整的,也是不存在的,本篇小說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有她身上所暴露出來的人性的缺點。她自私、虛榮和冷漠等,讓我們感覺這個人物形象很真實,雖然“不完美”,但卻很豐滿。再說白瑞德,他的男性形象被許多女性所推崇,這主要歸功于他對待感情的執(zhí)著。他是個有政治主見、立場堅定的男人,但又不忘本。他表現(xiàn)玩世不恭,愛一個人卻智與感情,冷酷與柔情的沖突,在他身上表現(xiàn)為矛盾的統(tǒng)一體。因此,白瑞德這個男一號的形象塑造的也相當“完美”。從這篇小說中,我們不僅要學會如何的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生活,用自己的智慧與毅力去處理生活中遇到的挑戰(zhàn)與困難,還要學會珍惜身邊的人對我們付出的感情,不要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到那時,悔之晚矣。因此,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每一分來自他人的唉,也盡量用自己愛去回報愛我們的每一個人,不要讓自己的生命留下過多的遺憾。
《飄》世界名著讀后感(篇2)
《飄》這本書,在小學時已經(jīng)讀過了,當時只是看到了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糾葛,起起落落的心情,讓人沉浸在其中,時隔許久,再次翻閱,別有一番風味。
這本書一經(jīng)出版便立刻成為暢銷書,更使他流芳百世的是根據(jù)本小說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一舉獲得10項奧斯卡大獎。甚至有許多人首先是從電影《亂世佳人》開始,然后才注意到小說原著。
本書作者是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以南北戰(zhàn)爭時期南方社會為背景,講述了斯嘉麗的三次婚姻,譜寫了一部壯美動人的愛情史詩。她首先完成的是小說的最后一章,然后返回來寫前面的章節(jié),但她始終沒有按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qū)?,而是想到哪里就寫到哪里?/p>
佐治亞州種植園的農(nóng)場主女兒斯嘉麗為了奪回自己的心上人衛(wèi)希禮,不惜嫁給一個自己根本不愛的男人—查理?;楹笠恢?,查理參軍,不到兩個月,就在軍中病故。斯嘉麗就這樣當了寡婦。1864年,亞特蘭大市被北軍包圍,在被戰(zhàn)火摧毀的家園中,斯嘉麗為了給家人籌錢,不惜勾引親妹妹的未婚夫甘弗蘭,同他結了婚。不料甘弗蘭在一次動亂中身亡,于是斯嘉麗又一次成為了寡婦。此時,白瑞德向斯嘉麗求婚,兩人雖然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但斯嘉麗心中仍念念不忘衛(wèi)希禮。她的三次婚姻沒有一次出于真心,她把愛情和婚姻作為交易。
經(jīng)歷重重困難后,她才明白衛(wèi)希禮的軟弱無能,倒是白瑞德才是自己值得去愛的人。可是當她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白瑞德已經(jīng)離她而去。但她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把白瑞德找回來。她對她所愛過的兩個男人哪一個都不了解,因此到頭來兩個都失掉了。現(xiàn)在她才恍惚認識到,假如她當初了解艾希禮,她是絕不會愛他的:而假如她了解了瑞德,她就無論如何不會失掉他了。于是她陷入了絕望的迷惘之中,不知這世界上究竟有沒有一個人是她真正了解的。年僅28歲的她依舊美麗動人,但早已看透世態(tài)炎涼的她早已不是戰(zhàn)爭爆發(fā)前那個驕縱的大小姐了。
戰(zhàn)爭爆發(fā)前,她不過是個富家小姐,戰(zhàn)爭爆發(fā)后,她一點點的失去了家庭、財富,她獨自一人承受著失去親人的傷痛,她沒有錢沒有糧食,北軍還不時地來洗劫這個城市。在最困難的時刻,她一個人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2了整個家,蛻變成一個頑強堅韌的女人。
我特別喜歡書中斯嘉麗說的一段文字:“成熟的小麥一遇到風就容易被吹到,因為小麥是干燥的,不會隨著風而折倒。而蕎麥不然,因為蕎麥成熟時,枝干里仍有水分,風一來,它就順勢低頭了,風去了,它也就順勢抬起頭來了。我們遇到風暴、困難時,都會認為不可避免,所以一點也不怨天尤人,只是工作者,微笑著,等待著我們的好日子?!?/p>
生活永遠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糟,無論好的時候還是糟的時候,都一定要堅強。就像斯嘉麗說的那樣:“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p>
《飄》世界名著讀后感(篇3)
人生一世,好比草木一秋,常言道浮生若夢,似乎生活就是一出悲劇。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通過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糾葛,為讀者詮釋了坎坷而又感人肺腑的人生路,也讓我們深深體會到“情”字在人的一生中所占有的地位有多重,在“愛”與“被愛”之中的選擇意味著什么。
斯佳麗是我最喜歡的人物,讓人既想愛又想恨,她一味地追求著自己所謂的愛情,而忽略了那個值得托付一生的男子,就如同娜塔莎一樣沉浸在自己認為的美好愛情中而神魂顛倒,失去常理。也許很多人認為她是幼稚的、愚蠢的,但我欣賞她,在那個特定的時代里,斯佳麗不拘一格,突破傳統(tǒng)和道德的限制,是多么驚世駭俗。她是值得瑞德付出真心去愛的人。在戰(zhàn)火連天的情況下,瑞德又執(zhí)意去前線,媚蘭又將生產(chǎn),斯佳麗在沒有任何依靠下,獨自一人帶著病婦和小孩沖出火光駛向塔爾蘭村莊。你無法想像一個貴族千金冒著的多大的生命危險做著一件多么偉大的事?;蛟S一個人面臨絕境時,他的內(nèi)心可以強大至斯,超越生死。
和斯佳麗一樣,瑞德也是一個不愿受世俗禮教限制的人,他的形象深入我的骨髓,直至內(nèi)心。一開始,他是一個讓人討厭的形象完全是一個痞子,然而生死攸關時,他拋卻兒女情長,拋下他深愛的斯佳麗奔赴前線,他的男兒本色在那一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雖然在他先前的言行中無一不流露出對國家民族的厭惡,但在危急時刻,他骨子里的愛國激情催他去為民族拼搏。難道說這不是一個魅力十足的主角嗎?
我認為媚蘭是作為一個好妻子的不二人選,她寬容大度、堅強、重視友情。她是多么看中與斯佳麗之間的友誼,當她聽聞斯佳麗與自己丈夫有染,卻還是選擇相信斯佳麗,并幫助斯佳麗抵擋流言蜚語。和一個如此偉大的人成為朋友,都將是一個幸福的人,因為她的愛能包容你的錯誤,成就你的美好。如此美好善良的心,一旦匯聚到一定力量,將會發(fā)出耀眼的光芒。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而我們的心靈又該怎樣無盡的寬廣?
讓我們“以出世的態(tài)度做人,以入世的態(tài)度做事”。仍然會發(fā)現(xiàn)生命的本質(zhì)其實是歡樂,雖然人生的結局不夠__,但是我們還是從中體會到了幸福的滋味。斯佳麗沒有跟瑞德在一起,看似悲劇,但是斯佳麗并沒有絕望,而是堅信“明天會好起來,一切都將會過去”,這又何嘗不是希望?事實上,更多的時候,我們在生活的路上走的不好,不是路太狹窄,而是我們的眼光太狹窄了,所以最后堵死我們的不是路,而是我們自己。
米切爾夫人在洋洋灑灑幾十萬字的敘述中塑造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并能引發(fā)你對人生,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人與世界的關系的深刻思考。從而使你更加明智的對待人和物,讓你對人生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人生或許是一場悲劇,但我們可以擺正心態(tài),笑對人生。
《飄》世界名著讀后感(篇4)
《飄》絕對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書,文字優(yōu)美,情節(jié)跌蕩起伏、扣人心弦。每多讀一次就會有一種不一樣的感受,余味猶存文中的思嘉是一個很與眾不同的女孩,獨立、自我、有想法有作為,但是她的愛情觀卻讓許多人不認同。起初,活潑美麗的她愛上了艾希禮,艾希禮在她的心目當中可以說是十分完美的,可是生活就是這么不盡如人意,她沒能和自己所愛的人在一起,不知是什么原因,她選擇了十分喜歡自己的查爾斯,可是不久查爾斯在戰(zhàn)爭中去世了,同時一個名為瑞德的男人向思嘉表達了愛意,后來思嘉又因為錢,陸續(xù)嫁給過兩個男人,一個是妹妹的未婚夫,還有一個是瑞德,原以為會一直愛艾希禮的思嘉最終愛上了瑞德,可是最后瑞德卻沒有了信心在維持婚姻,與她分手。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瑞德,他放蕩不羈但又不失自我,一身的痞子氣但又不失男子漢的愛國豪情,而且居然他還出身名門。瑞德看起來像個玩世不恭、唯利是圖的老痞子,但是從華貝兒口中我們可以知道,其實瑞德是個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的人。
他對思嘉的愛是十分真切的。他對思嘉可以算得上是一見鐘情,在那場舞會后他就再也沒有忘記過那個較小倔強的身影。他想保護思嘉,寵愛思嘉,照料思嘉,讓她事事稱心,而思嘉卻一次次地拒絕了。他說過,再永恒的愛也會有磨光的時候,而他的愛,是被思嘉愚蠢的固執(zhí)磨光的。他的心,死了。當他女兒離開他時,他的心,再也回不來了。他愛思嘉,但他更了解思嘉,所以他從不說,只是通過行動表達,而思嘉卻從來不想去了解他。最后,他絕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沒有勇氣再去嘗試,他累了,他最終還是選擇放棄了這段短暫的婚姻。
事實上,思嘉是個很幸運的女孩,她想要的似乎什么都得到了,雖然她有些手段不正當,只是她卻永遠不知道要珍惜,使得幸福與她一次次的擦身而過,當她真正意識到自己愛上了瑞德時,瑞德卻已經(jīng)對她絕望了,一個人在感情的道路上走遠。
這本書將一段段凄美的愛情故事與戰(zhàn)爭結合在了一起,讓人不僅不覺得乏味枯燥,還讓人有一種為之動容的感覺,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使得這一個個年輕人變得不再是自己。也許沒有了這一切的背景,一切都會更簡單,不是嗎?
《飄》世界名著讀后感(篇5)
初讀《飄》,覺得作者不知道在講些什么,只知故事是從一場宴會開始。后來,再次讀了一遍,或許是成長了,便讀出了整個故事的曲折、復雜。
縱觀全文,我覺得,最喜歡的人物還是思嘉,盡管她任性狡黠、殘忍貪婪,但同時在她身上表現(xiàn)出的還有她的嬌艷美麗、精明能干。她不像當時的婦女們,她們那么拘謹,又是那么迂腐,而思嘉不同,她是只活潑又不受束縛的鳥兒,在那樣一個昏暗的社會自由自在翱翔。當她錯誤地給艾希禮套上自己精心編制的“禮服”時,她的愛便錯了;當她不明白自己的情感,消耗盡瑞德的愛時,她又再次錯了。好在,思嘉很堅強,當她兩次犯錯時,她想起父親的話:“世上唯有土地與明天同在?!彼孀约旱那楦?,不再迷茫、猶豫,她相信明天,明天她就能把握住愛。主人公思嘉便是那么一個有些孩子氣,卻又堅強,擁有希望的人。
就像艾希禮所說,媚蘭是那樣脆弱膽小,而思嘉卻是那么勇敢。雖然思嘉在愛情上失敗了,但是她的生活,她的努力,顯而易見得成功。當艾希禮把媚蘭托付給思嘉時,盡管心里很不滿,但她還是遵守自己的諾言,細心地照顧媚蘭。在戰(zhàn)爭期間,人人都過得很困難,思嘉卻靠著自己的努力養(yǎng)活了媚蘭還有自己的一家人,雖然很多是靠欺騙弗蘭克得來的?;蛟S,有人認為她真是狡猾,手段卑劣,但我卻不能認同,思嘉這樣做,完全是為了救所有的人,她不能讓父親的家業(yè)毀于一旦。思嘉是那么努力,她執(zhí)著、勇敢地保護著所有人。 與媚蘭相比,思嘉真算不上一個良家婦女,但就是這樣一個人才更顯得真實,更令人感同身受。媚蘭太完美,完美到不可能,所以她只能算是一種美好形象的代表而已,這便是我喜歡思嘉的理由,她才是一個正真活著的、有血有肉的人。于媚蘭,思嘉剛開始的情感只有嫉妒與厭惡,但最終媚蘭的寬大胸懷讓她明白了她是喜歡和依賴著媚蘭的,畢竟,媚蘭一直在背后默默地幫助她。思嘉其實也擁有一顆寬容天下的心,戰(zhàn)爭期間,她以寬容容下了媚蘭。正是這樣一顆寬容的心,保護了媚蘭,也讓思嘉看清了自己。
《飄》的篇章是華麗的,它塑造了思嘉這樣一個有著自己靈魂,又豐富多彩的人物。讓我從思嘉身上認識了她的堅強、任信、努力、執(zhí)著、勇敢與寬容。全文也因此人物,增添了不少的意趣。
《飄》世界名著讀后感(篇6)
世界名著《飄》,它里面的故事讓我感動,郝思嘉的性格與命運讓我心動,然而最讓我觸動的是她常說的一句話?!懊魈煊质橇硗庖惶炝??!痹诒鸟R亂的年代里,這也許就是一個她活下去的動力和信念吧。
有些讀者也許認為,那是她在逃避現(xiàn)實吧;但我認為不是這樣的。在郝思嘉的心里,她說這句話并不是想逃避什么,她只是認為,今天即將過去,所有的不好的東西都將逝去,而明天,又會是一個新的開始。我把這一精神視為樂觀,而“明天”一詞則是衡量樂觀的單位。
世界上有多少個明天,就有多少份樂觀。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常有,不同的人對待這些總有不同的看法和行動。劉禹錫說: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蘇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古人早我們幾千年就領悟了這個道理。仕途失意,親人分離,家境貧寒,這些都沒有阻擋他們前進的道路。
期待和向往明天,其實是期待和向往一個新的起點,這是一種蓬勃向上的正能量。這一現(xiàn)象不僅存在于瑪格麗特的小說中,在現(xiàn)實中也正是如此?;艚鹨蛏《袆硬槐悖挥腥种缚梢詣?,他沒有抱怨生活,反而創(chuàng)造了奇跡,寫出了《時間簡史》這本偉大的著作。當一位記者詢問他是否覺得上天不公時,他只答道:“我的頭腦還能動,我有我愛和愛我的人,我熱愛生活?!贝呵锬┠辏絿鴩篡`,曾敗于吳,屈服求和,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后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終成強國,公元前473年滅吳。
其實,很多時候并不是我們不敢去相信明天,而是沒有認真地過好今天。如果認真活在了當下,未來也一定有也一定是美好的。
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樂天派從12樓掉下,剛要墜向地面時,他就對在樓下心驚膽戰(zhàn)的朋友高喊:“瞧,現(xiàn)在還沒事呢?!?,但是幸運的事,他被樓層伸出的物什擋住了而奇跡般地存活了下來。面對墜樓身亡的危險,那個樂天派表現(xiàn)出的毫不畏懼,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人們:面對困難,不要退縮;面對失敗,不要氣餒;面對傷痛,不要失去勇氣。一個人的成功,是有著樂觀相伴的,因為樂觀向上,使他沖開了多少感情的磕磕絆絆,使他在最高峰高喊:“永不放棄!”一個樂觀者在每種憂患中都能看到一線閃光的希望,而悲觀者卻在每一個機會中都看到一種可怕的憂患。
一時的失意真的不算什么,挺一挺就過去了。別害怕,只要在心里默念: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呵呵,我想著就是作者瑪格麗特要傳遞給我們的信息吧。相信自己的明天,窮途未必是絕路,絕處也可以逢生。
《飄》世界名著讀后感(篇7)
《飄》是一部取材于美國南北戰(zhàn)爭和戰(zhàn)后重建的小說,書名直譯應為“隨風飄逝”,它出自書中女主人公思嘉之口,大意是說那場戰(zhàn)爭颶風一般卷走了她的“整個世界”,她家的農(nóng)場也“隨風飄逝”了,思嘉以這一短語抒發(fā)了南方農(nóng)場主的思想感情,作者用來作為書名,也表明了她對南北戰(zhàn)爭的觀點,這與本書內(nèi)容是完全一致的。
這部小說與一九三六年問世,并且立即風靡世界,六個月內(nèi)共售出一百萬冊,日銷額最高達到五萬。一九四九年作者去世時,本書已在世界上四十個國家共銷售八百萬冊,到一九八八年增加到二千五百萬冊以上,平均每年近五十萬冊。小說于一九三七年獲普利策獎,根據(jù)小說拍攝的電影《亂世佳人》一九四0年首演,一九四六年獲奧斯卡獎,曾創(chuàng)造連續(xù)二十多年獲巨額利潤的記錄,至今猶在世界影壇上享有盛譽。由于這部作品長期廣泛流傳,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幾乎家喻戶曉。
這部小說為什么能在美國和世界各國贏得那么多讀者,而且歷久不衰?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實際上,這部作品中盡管也有世亂兵燹、悲歡離合的動人情景和愛惡交錯、情詞誤會的曲折因緣,但與那些以奇險取勝、以妖冶媚人的所謂通俗之作比較起來,毋寧說它的故事結構是簡單的,情節(jié)是常見的,作家的藝術手法也是樸實的。再加上題材的嚴肅性和傾向的明確性,作品的格調(diào)便遠遠超出迎合市民趣味的境界了。
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一是現(xiàn)實主義地反映了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南方農(nóng)場主階段的生活和南北戰(zhàn)爭及重建時期的一個重要側面,二是創(chuàng)造了幾個鮮明而豐滿的人物形象,后者尤為突出。這是作者在藝術上作出的重要貢獻,它已為歷史所證明。
作者在人物描寫上著墨最多的是思嘉和瑞德兩人。思嘉那十年來的生活經(jīng)歷大體分為三個階段,而作為精神支柱的則是愛情、土地和金錢,即對于這三者的占有欲。其中對愛的占有欲更帶有掠奪性、獵奇性和盲目性,愈是難以實現(xiàn)愈追求不舍,因此長期專注在艾希禮身上,直到媚蘭死后即將獲得滿足時,才發(fā)覺他并不值得愛,才決定移情別戀,但為時已晚。她對土地和金錢的追求也是狂熱的和不擇手段的,但跟愛情的主觀直覺和夢幻色彩比較起來,則主要是現(xiàn)實變革的結果,是戰(zhàn)后家業(yè)衰敗、生活貧困和重建時期金錢至上主義的產(chǎn)物。盡管為了金錢可以委屈自己的肉體,損害自己的妹妹,不惜與弗蘭克結婚,但決不犧牲對艾希禮的愛情。因此愛情一旦幻滅,金錢便黯然失色了。這是思嘉最大的不幸,頗值得讀者同情,正如她那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有時令人佩服。思嘉有一定的叛逆思想,但這是與她的投機性分不開的,都來源于徹底的自私自利和無止境的占有欲。
瑞德·巴特勒在某種意義上也是農(nóng)奴主階級向資產(chǎn)階級轉(zhuǎn)變的人物,至少是南方名門望族的一個不肖子。他為人狡詐、冷酷、倔強、為達到個人目的不擇手段,與思嘉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與思嘉一樣,只從個人利害出發(fā)看待戰(zhàn)爭,但遠比思嘉高明,看得出南方“只有棉花、奴隸和傲慢”,勝利非北方莫屬。他對思嘉的愛是真誠而熱烈的,這不僅是情欲的追求,也是理智的抉擇,因為他認識到了思嘉是他真正的同類,兩人婚配無異于壁合珠聯(lián)。但是他的現(xiàn)實主義與思嘉的幻想幾經(jīng)較量,終于失敗了,于是他將愛全部轉(zhuǎn)到女兒邦妮身上,并決心為了她的前途而在生活作風乃至政治傾向上來一個轉(zhuǎn)變,爭取上流社會的同情。結果邦妮一死,他的理想便隨之破滅,生活樂趣也茫然無存。瑞德是性格最復雜、眼光最銳利的一個人物。他最了解思嘉的強處和弱點,既愛她又輕侮她,既戀戀不舍又不甘屈尊以求,反而采取冷嘲熱諷、若即若離的態(tài)度,以致在明爭暗斗中落得個兩敗俱傷的下場。不過,正是通過他對思嘉的無情解剖,作者才完成了塑造這個女主人公的艱巨任務。
瑞德走了,思嘉準備先回塔拉,“明天”再想出辦法把他弄回來。后來究竟怎樣呢?里普莉說,如果時間允許,她可以寫出一百種續(xù)集來。的確,本書的結尾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天地,這正是作家藝術魅力的產(chǎn)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