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讀后感5篇
當你讀完《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或許就會知道“什么是教育”、“我為什么要從事教育的工作”、“怎么樣才能做好教育這項偉大的事業(yè)”等問題的答案。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讀后感5篇_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讀后感1
————宋 凌
前段時間拜讀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jié)》一書。全書分為做人、學習、做事和交往四個部分,圍繞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通觀全書這是一本有關教師自我修養(yǎng)、教育常識重新確認的好書,書中倡導教師要進行“無為”教育,非常耐人尋味。這里我想就對“無為”教育的理解談談自己的感受
《中國教育報》曾以《不教而教的啟示》為題刊登了這樣一個教育故事:一個女孩初學小提琴,琴聲如同鋸木頭,父母不愿聽。孩子一氣之下跑到幽靜的樹林中學練。突然,她聽到一位老年女人的贊許,老人說:“我的耳朵聾了,什么也聽不見,只感覺你拉得不錯!”小女孩受到鼓勵,于是每天都到樹林里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勵說:“謝謝,拉得真不錯!”終于,家長驚異地發(fā)現(xiàn)了女兒優(yōu)美的琴聲,忙問是什么名師指點。這時,女孩才知道,林中的老人是著名的器樂教授,而且她的耳朵從未聾過。裝耳聾,引導孩子走向自信。她認真傾聽孩子的琴聲,對孩子不斷鼓勵,雖沒有具體施教琴藝,又沒任何說教,但卻給了孩子動力和自信。女孩每天為孤寂的老人拉琴,從中悟到藝術的價值和魅力,琴德、琴藝都得到升華。
這個傳奇故事便蘊含著豐富的“無為”教育的哲理。
“無為”教育,即作為被教育主體的學生,在沒有意識到被教育的狀態(tài)下,不知不覺受到教育。“無為”教育藝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無為”思想與現(xiàn)代教育學中“主導、主體”理論的結合。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要求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導”要促進“主體”的發(fā)展,其真諦應是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則應開發(fā)潛在的積極因素,引導其開悟。“無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這一過程是因勢利導,是教育者的“無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為。
可以說,“無為”教育藝術反映了一種特定的教育過程。在教育過程中,如果能較好的運用這一藝術,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垂范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講的就是垂范的作用。青少年善于模仿,教育者的行為成為楷模,自然會產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傾聽
當人產生心理沖突時,自然的需求就是要找人訴說。教育者要善聽,即對教育對象的任何想法(當然不一定正確)要聽得進去,表示理解,在傾聽中因勢利導,讓教育對象自己得出正確結論。
三、激勵
教育者通過語言或文字等多種手段,含蓄地、寓意深長地觸動教育對象的心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開發(fā)潛能。激勵源于尊重,源于信任。出乎意料的處理,往往能促使教育對象的心靈產生震撼。
四、體驗
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教育對象在親身經歷中實現(xiàn)情感體驗,獲得真切的感悟,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沒有體驗,就沒有完成教育過程。體驗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有效途徑。
五、對比
沒有比較就沒有認識,沒有比較就沒有教育。反差越大,給人的印象越深。在反差中,發(fā)現(xiàn)道德境界的高低,自然產生羞愧、自責,從而獲得認識的飛躍、精神的升華。
有這樣一個故事:古代某武士一心想成為世上第一射手,他遍訪名師,刻苦訓練,終于達到了百發(fā)百中的境地,武士自喜。一日,在深山偶遇一高僧,高僧明其箭術,遙指空中的兩只飛鷹,武士心領神會,一箭射落了其中的一只,而高僧卻說:“取鷹何用弓箭,高手當‘不射而射’”。言罷,高僧抬手一指,虛點向空中的一只飛鷹,只見那鷹好如受重創(chuàng),徑直落至高僧的腳下。武士大為震驚,嘆道:“這才是射藝的最高境界啊!”
六、迂回
一位學生是生物愛好者,搜集了眾多的標本。他媽媽是教師。一天,媽媽發(fā)現(xiàn)兒子的情緒不高,但沒有直接詢問,而是對兒子說:“媽媽今天比較累,想去逛公園。你陪媽媽一起去好嗎?”兒子答應了。逛公園時,面對各式各樣的植物,媽媽不斷發(fā)問,兒子滔滔不斷地解答,顯示了豐富的知識。
這位媽媽發(fā)現(xiàn),晚上兒子做作業(yè)時情緒特別好。
七、寬容
有這樣一個故事:電影委員會主席博爾謝科夫在為斯大林放映完一部影片后遞給斯大林一只鋼筆,以便斯大林簽字批準上映這部影片。不巧的是,鋼筆不出水。博爾謝科夫面帶愧色地從斯大林手中拿過鋼筆,甩了兩下。不曾想,甩出的墨水竟濺到了最高統(tǒng)帥的白褲子上。博爾謝科夫嚇呆了??吹剿麌槼蛇@樣,斯大林打趣道:“喂,博爾謝科夫,害怕了?你是不是以為斯大林同志只剩下一條褲子了?”
我為這位偉人的幽默語言喝彩,更為他虛懷若谷的人格拍案叫絕。的確,能夠寬容別人,善待別人的過失,實在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
關于素質教育,可以下幾十種定義,但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素質教育就是學做人的教育。而“無為”教育藝術所具有的或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或晴天霹靂開悟撼心靈的魅力和威力,難道不令我們的教育工作者神往嗎?
試一試,在教育中多一些“無為”藝術,看會出現(xiàn)怎樣的效果?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讀后感2
我讀的書是張平老師主編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感受頗深。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边@句話來自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什么是教育》。每每想起這句話,我就忍不住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喚醒?”
那么所謂的喚醒是什么呢?我也在書中找到了答案。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寫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fā)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人的心靈,幫助人發(fā)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蔽矣X得這是最完美的答案。有最完美的答案很重要,但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點點滴滴、實實在在的教育卻是需要我們身體力行,于每一處都要認真觀察,隨時留心的。也只有這樣,我想才能像筆者所說“潤物細無聲”。
回到這本書,全書分為: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個部分,圍繞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它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仔仔細細的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jié),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我想讀完這66個小主題,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的理解教育的“潤物細無聲”。
說到這里,作為一名教師,我想我們不陌生。因為我們都知道,觀點理念一直都很清晰,但實施卻不是一朝一夕。
孩子們的成長需要我們教師親身垂范;需要我們用心傾聽、寬容、尊重與理解;需要我們智慧激勵;需要我們有效引導學生親歷體驗,更需要我們從細節(jié)入手身體力行。在日常教學中,真正把“無為”之道結合起來,加速學生“要我學”和“我要學”思想的進一步融合,喚醒他們,也喚醒自己!
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我覺得我們也要把這種“喚醒”滲透其中,做到教育無痕,潤物無聲,于無聲處聽驚雷。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讀后感3
在精心拜讀了張平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jié)》書以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確切地說在開始研讀的時候就已經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這本書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jié),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于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自信感,如果兒童自己不就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們的身上培養(yǎng)出來好的品質來。所以說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會做什么事都垂頭喪氣,打不起精神來;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是個自信的人,那么他出世就樂觀進取,做事積極主動,樂于接受挑戰(zhàn),正因為如此,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葉圣陶說:“教育就是習慣的養(yǎng)成。”印度著名哲學家菩德曼說:播種一種行為,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培根也曾經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yǎng)一種良好的習慣。”……從這些名言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良好的習慣已經被塑造為一個人存放在大腦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本。因此,我們在平時教學過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學任務以外,更要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因為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一旦養(yǎng)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素質,而且對學生今后的繼續(xù)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說:“教育的靈魂,就是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薄皠?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的動力。”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培養(yǎng)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孩子們都將會走上光明而美好的“星光大道”。而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首先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力。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曾說過:“教師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我探究問題的答案?!边@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轉變我們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采用探究學習,探究學習是指從知識獲得的途徑與方式的角度對學習進行分類得出的,是指在教育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學術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學習方式與學習過程。以上是我的一點看法和想法,不當之處,懇請同仁們批評指正!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讀后感4
作為教師,應該對教育關注,我精心拜讀了張平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后,感慨良多。這本書從交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的關注教育細節(jié),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關于這個問題,眾說紛紜。很多名人也都對這個問題發(fā)表過自己的觀點,法國羅曼·羅蘭說過:一個人只能為別人引路,不能代替他們走路。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能總是牽著他的手走,而還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前蘇聯(lián)高爾基說過: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們,這就是國家的一件大事了,這需要才能和淵博的生活知識。
名家們?yōu)樘剿鹘逃胬恚F其一生精力,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做著最好的注解。在這個社會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拜金主義甚囂塵上,很多人看不到精神教育的方向,盡管人們生活已大大改善,溫飽已不是問題,但競爭卻更為激烈,于是考好大學,找好工作,成了從幼兒園到大學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家長、老師,學生本人也在這條路上辛苦地攀爬著,分數(shù)成了衡量一切的根本。盡管有那么多的教育家現(xiàn)身說法,訴說著教育的本質,但社會依然急功近利,學生們?yōu)榱朔謹?shù),依然辛苦。
我們學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學生來自縣鎮(zhèn)村,條件大多一般,考大學更是他們祖輩們幾代的夢想,但自小家庭條件、教育條件實在有限,能考上好大學的也就有限。更多學生進入了高職類大學,還有學生高中畢業(yè)就踏上就業(yè)之途。那么,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我們,除了努力提高他們的分數(shù)外,還應該做些什么呢?
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生存壓力如此之大,我覺得,我們首先要教會(更準確的說是給予)孩子自信。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就會精神抖擻,對一切都積極努力,樂觀向上,樂于接受挑戰(zhàn);孩子缺乏自信,她就會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現(xiàn)出柔弱、恐懼心理,從而失去很多學習鍛煉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fā)展。自信的孩子,學習會有動力,相信努力就會有收獲,因為這份認識,會加倍努力,即使成績暫不如人意,也會保持良好心態(tài),在學生時代,這份心態(tài),會促使他們積極努力的去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進入社會,相信自己能將自己從事的工作干好,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目標。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體現(xiàn),也是一個人最值得驕傲的心態(tài)之一。
那么如何給予孩子自信呢?首先我們自己要有良好心態(tài),告訴孩子,努力學習,有好分數(shù),敲門磚就會多一塊,就會硬一些。無論成績好壞,分數(shù)高低,努力學習的行為本身,就是在鍛煉自己。教師有良好心態(tài),就會包容、理解所有學生,有了理解、包容,學習好的自會更加努力,學習不如人意的,也不至于自暴自棄,或壓力山大而導致心理問題。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學習,會心情愉悅,接受知識就快,即使差生,也會在正確的道路上行走,更容易接受正能量的熏陶。
除了自信,我們還要教會學生自尊自愛。學生有了自尊,懂得了自愛,就會自律,就會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如何教會學生自尊自愛?身教大于言傳,成長中的孩子最煩單調枯燥的說教,我們要親身垂范,要無言的教育,我們自己也要自律自愛。平時,還要多和學生溝通,增加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要用心傾聽孩子心聲,在日常教學中,要有效引導學生親歷體驗,在親歷體驗中懂得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愛。
我們還要保護學生的自尊。成長期的孩子,沒有完人,我們不能隨意撕開學生不好的一面。面對有缺點的學生,只能用心交流,激發(fā)學生的進取心,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做有心人,關注從教育細節(jié)入手,身體力行。
和學生有了心的交流,也會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體會到師生平等,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也會去尊重別人,平等待人,更會體驗到獨立人格的尊貴和老師的真愛之心。在了心與心的愉悅中,學生醒悟了;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的思想升華了,靈魂凈化了,成績自會提高。
給予孩子自信,讓孩子懂得自尊自愛,懂得尊重別人,在我看來,這就是教育孩子做人的根本。有了這個根本,無論社會競爭多么殘酷,生存壓力多么巨大,孩子都會行走在正確的路上;孩子的路沒有走偏,成才也就指日可待。
以上就是我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對最好的教育的一點基本認識。在教書的這條路上,在日常教學中,我正在無怨無悔,身體力行著。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讀后感5
前不久,我拜讀張平老師主編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感受頗深。全書分為: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個部分,圍繞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即本書所說的教育細節(jié))。它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會學生如何做事、教會學生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jié),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可以說《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jié)》是我們教師的良師益友。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本書趙國忠認為“最好的教育”是“無為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人心靈的教育。同時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這與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fā)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人的心靈,幫助人發(fā)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钡挠^點是一致的。我也非常贊同這一觀點。那什么是“無為教育”?“無為教育”實際上追求的是種無痕教育、適機教育,重視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方式的認同度和接受度,重視教育本身對人的生存、發(fā)展、再學習的持久強烈的影響。是一種以學生的自我教育為主、教師的間接教育為輔的教育。
如何做到“無為教育”?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隱蔽教育意圖,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范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沖突式的說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的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升華和認識的飛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意圖的隱蔽性
學生喜歡在淡化說教的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參與學習活動,而不喜歡刻意呆板的說教,因為這樣的說教不易于學生理解、接受和內化。教學的目標要通過教師指導下學生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實現(xiàn),在活動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追求“明確目標與隱蔽意圖的和諧統(tǒng)一”,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真實的和不露痕跡的教育情境,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隱性化教育中心情愉快地感悟道德,將正確的道德認識與積極的社會角色意識逐步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念,并指導自身的行為實踐。而不應當由教師講解枯燥乏味的道德觀點和道德規(guī)范,不應當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
第二,情境的重要性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單一而固定,教師就是講解、提問、灌輸,學生則是聽記、回答、接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到抑制,處在一種被動的、消極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學習效率可想而知。創(chuàng)設情境就是通過想方設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多種多樣的轉換角色的機會,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課堂這塊天地里,充分展示他們的手腳,鍛煉他們的才華。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以“不顯露目的”的間接目的形成學生的無意識心理傾向,誘發(fā)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或非理性心理,以無意識導引有意識,以非理性帶動理性,從而在有意或無意中觸動了受教育者的心靈,促使其頓悟,激發(fā)學生的潛在智慧,最終使學生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發(fā)展,真正收到教育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教師行為的示范性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教師對學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征意義的人物。教師的行為舉止對學生具有無聲的示范作用,這是一種雖無絲毫強制,卻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無聲教育。因為在老師與學生的交往中,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都在起著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的作用。因為行動更直接、直觀,所以往往比任何演講說教具有更為有力的滲透作用。
第四,學生的主動性
我們要摒棄過去教學中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的情況,要讓學生在教學中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活動的主角,使教學成為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的過程。教師要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促進者,正確處理好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辯證關系,結合不同的教育內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等學習方式,調動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方面的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使學生喜歡上你的學科。
第五,學習的體驗性
體驗是無為教育的核心。學會做人,主要在生活體驗中實現(xiàn)。親身體驗即通過教育者積極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讓受教育著自己“內心角色”去感悟,去體會,引導教育對象在親身經歷中實現(xiàn)情感體驗,以此獲得豐富的感受,真切的感悟、內心的感染、心靈的感化,從而將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轉化為內在的道德要求,于不經意中見匠心。在親身的體驗中,學生們能夠在不斷的磨練中使各種能力和素質得到全面提高,逐步獲得了“我行”“我能行”的意識,自信心倍增。
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我們要大力提倡“無為教育”。當學生有過錯時,要多想辦法,用“無為”的批評教育給學生以良性的刺激。教育無痕,潤物無聲。雖然“無為”卻有著驚人的力量!于無聲處聽驚雷!在心與心的愉悅中,學生醒悟了。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的思想升華了,靈魂凈化了,成績提高了。事實說明,無為教育,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進取心,非常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一定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讀后感5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