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在線閱讀 > 讀后感 > 讀夾縫中的歷史有感

讀夾縫中的歷史有感

時間: 木蘭832 分享

讀夾縫中的歷史有感

  夾縫中的歷史告訴我們要看到事物的兩面性。那大家寫了什么感想?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讀夾縫中的歷史有感,一起來看看。

  讀夾縫中的歷史有感篇1

  這個寒假在老師的推薦下我讀了幾本讓人終身受益的書,而我最喜歡的是《夾縫中的歷史》這本書。這本書寫的是作者自己對一些歷史事件的看法。書中寫了很多大家很熟悉的歷史故事和人物,有孔子廟的建設(shè)、商鞅變法、荊軻刺秦王、王昭君遠嫁匈奴、吳三桂的幾次叛變等等。

  這些故事和人物雖然大家早就對他們進行了評論和研究,而且大家的觀點大多一致,認為孔子游列國是為了增長見識,荊軻刺殺秦王失敗是因為劍術(shù)不精,王昭君出塞是為了匈奴和漢帝國的和平相處, 吳三桂的叛變則是沖冠一怒為紅顏等等,而作者卻吊人胃口,與大家的意見截然不同。因此激發(fā)了我對這本書的喜愛之情,迫使我仔細的讀完這本書。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寫荊軻刺秦王和司馬遷與蘇格拉底之死的部分。

  荊軻是歷來被人們贊揚的大英雄,是敢單槍匹馬去刺殺一個欲一統(tǒng)天下的君王的英雄,他的最后功虧一簣,人們都認為他的失敗是因為劍術(shù)不精,因此有人感慨他的英勇,有人感慨他的悲壯。而作者卻指出了藏在荊軻心里的致命的弱點:荊軻并沒有完全徹底的獻身精神!因為荊軻并沒有一個理由可以讓他自己獻出生命的,他去刺殺秦王不過是為了報答燕太子丹,太子丹也只是把荊軻當作了,抵御秦國的一步棋,在利用與被利用的情況下,荊軻怎么會愿用自己的性命去報答太子丹呢?荊軻他也許想生擒秦王,那么他既可以達到行刺的目的,又可以保全自己,但是在秦王的宮殿里,他的一點猶豫便葬送一切。作者還說到中國人對荊軻的喜歡,“源于一種承認和肯定自己的需要”,荊軻“漸漸地變成了苦悶的靈魂得以出氣的洞口”,他已“演化為一個反抗暴君的象征”。因此,中國人不愿意認真分析荊軻失敗的原因,或剛剛為其失敗而感到遺憾,便轉(zhuǎn)而鼓吹他的神勇了。這是被壓迫和被剝削的中國人的一種生存智慧。

  在集權(quán)的統(tǒng)治下,人是不能說話的,它規(guī)定了說話的方向——順從統(tǒng)治者。同樣都是偉大的人,蘇格拉底與司馬遷從各自的價值觀出發(fā),走上了各自要走的路。一個以死來尋求哲學家的歸宿來捍衛(wèi)了法律的尊嚴;一個則以殘軀之身完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而得到世人的敬仰和頂禮膜拜。

  這本書不僅讓我了解了歷史的背景和真相,還提高了我的哲學休養(yǎng)。他既豐富了我的歷史知識,又提高了我的文學欣賞的水平,這真是一本令人終身受益的好書

  讀夾縫中的歷史有感篇2

  本書是作者對二千余年的中國文化,對在夾縫中喘息的中國人,對被扭曲、扼殺的人性,進行的一次深刻而痛苦的反省,是“重讀大時代”系列中的一種。

  全書共收錄14篇文章,其中《我在孔廟的所見所想》剖析了本具有獨立精神的孔子,其思想是如何最終淪為統(tǒng)治者需要的工具和濫觴的;《成功的罪孽》尖銳地指出商鞅在以“法制“為特色的鐵腕政策幫助秦國日益強盛的同時,也開了鉗制思想、壓制民意的先河;《灰堆》則通過解析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無情地鞭苔了統(tǒng)治者滅絕文化、踐踏人性的殘暴行徑,指出這一事件給燦爛的華夏文化和思想所帶來的滅頂之災(zāi)。

  全書以嶄新的視角,從歷史、文化、制度等方面,回溯了幾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大時代下人文精神堅韌的嬗變和各個層面中國人的生存景觀。

  這是一本寫作者自己對一些歷史事件的看法和對那些事件進行研究后的結(jié)論的書。書中寫了很多耳熟能詳?shù)墓适潞腿宋铮锌鬃訌R的建設(shè)、商鞅變法、荊軻刺秦王、王昭君遠嫁匈奴、吳三桂的幾次叛變等等。

  這些故事和人物雖然早就有人對他們進行了評論和研究,而且他們的觀點大多一致,認為孔子游列國是為了增長見識,荊軻刺殺秦王失敗是因為劍術(shù)不精,王昭君出塞是為了匈奴和漢帝國的和平相處,吳三桂的叛變則是沖冠一怒為紅顏等等,而作者得出的觀點卻和他們截然不同,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寫荊軻刺秦王和吳三桂的叛變的部分。

  荊軻是歷來被人們贊揚的大英雄,是敢單槍匹馬去刺殺一個欲一統(tǒng)天下的君王的英雄,他的最后功虧一簣,人們都認為他的失敗是因為劍術(shù)不精,因此有人感慨他的英勇,有人感慨他的悲壯。而作者卻指出了藏在荊軻心里的致命的弱點:荊軻并沒有完全徹底的獻身精神!因為荊軻并沒有一個理由可以讓他自己獻出生命的,他去刺殺秦王不過是為了報答燕太子丹,太子丹也只是把荊軻當作了,抵御秦國的一步棋,在利用與被利用的情況下,荊軻怎么會愿用自己的性命去報答太子丹呢?荊軻他也許想生擒秦王,那么他既可以達到行刺的目的,又可以保全自己,但是在秦王的宮殿里,他的一點猶豫便葬送一切。作者還說到中國人對荊軻的喜歡,“源于一種承認和肯定自己的需要”,荊軻“漸漸地變成了苦悶的靈魂得以出氣的洞口”,他已“演化為一個反抗暴君的象征”。因此,中國人不愿意認真分析荊軻失敗的原因,或剛剛為其失敗而感到遺憾,便轉(zhuǎn)而鼓吹他的神勇了。這是被壓迫和被剝削的中國人的一種生存智慧。

  而對于那個一叛再叛的吳三桂,作者更是毫不手軟的指出了,吳三桂并不是像歷史寫的那樣癡情,而為了陳圓圓去追殺李自成的部隊,更不是為了恢復明朝的統(tǒng)治而來向清政府造反的。因為事實上他放了清軍入關(guān)后,到了北京后并沒有去找陳圓圓,而是繼續(xù)一路追殺李自成的部隊,到了康熙皇帝的時候,因為他要撤藩,這樣吳三桂的利益受到損害,于是打著反清復明的幌子來造反,可惜他自己不爭氣,沒多長時間便自封為皇帝,結(jié)果受到世人唾罵。

  一位作家曾評價朱鴻說他一曰“文壇一把刀”,中國人靈魂的解剖刀;一曰“散文掘進手”,生活礦藏的掘進手。在他那里,古今和中外竟像兩副拉綻方便、開合自如的電動屏風,手指一點,周秦漢唐元明清就到了眼前;再一點,東瀛西歐南非北美就和他的人物聯(lián)系起來了。

  讀夾縫中的歷史有感篇3

  歷史的軌跡在不斷前進。歷史的真象往往隱藏在謬論之中,埋藏在假象之下。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學會了阿透過夾縫看歷史,看清歷史的真象。我明白今天我們評價古人時,我們應(yīng)從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來分析。

  在我看來荊柯是一個膽小的壯士,他得到田光先生的推薦,受到太子丹的恩惠,冒著生命危險去刺殺秦王。但我卻懷疑荊柯。真理不是顯示在外的,就像對與于荊柯的懷疑,也是要擺脫世俗的成見,分析他種種行為的原因。在凄涼蕭瑟的易水邊,高漸離擊筑,荊柯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荊柯和秦舞陽一起帶著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的地圖到咸陽宮去刺殺秦王。但他們最終還是失敗了。有人說是秦王的運氣好,有人說是侍女的幫助,使秦王逃過一劫。但我卻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荊柯怕死,當他抓住秦王的衣袖時,他可以立刻殺了秦王,他卻想制服秦王,將他生擒活捉,他知道如果秦王死了,他也別想活,這便是,他是貪生的,他是怕死的。他有神勇,但他缺乏完全的獻身精神,他沒有超越生對他的吸引,也沒超越他對死亡的抗拒。不過荊柯的所有信義與膽氣還是讓人極其欽佩的。他謀殺秦王的大舉,顯然能使處在欺凌之下的中國人產(chǎn)身產(chǎn)生共鳴和快感,并得到一些慰藉。荊柯也演變成為反抗暴君的象征,荊軻的意義便超出他行為的本身。

  在中國,韓信顯然是一個典范,一個能屈能伸的典范,用以后的功績來洗刷了以前跨下之辱的典范。人們好似將韓信所受的恥辱看作他實現(xiàn)其目的的一個鋪墊,一個陪襯,甚至是一個升華的動力。但“士可殺不可辱”。這句話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精神準則,一個忍耐的底線。作為漢朝開國功臣的韓信卻甘心忍受了跨下奇辱。在當時的觀念下,韓信應(yīng)該用自己的生命來反抗,但他并沒有跳起來反抗。一個人是否受到侮辱,并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但如何對待侮辱,卻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于是這便成為他終身的恥辱。他沉默的原因并不是他的寬容和憐憫,而是為了功利,他向世俗低下了頭。尊嚴是不可以用來和功利交換的,韓信的這種作法本身就是對自身價值的無視。然而在今天韓信依然被當作正面形象而不斷提及。像這樣的偶像,被樹立起來,必將會使那些奮發(fā)而起,激勵反抗的靈魂哭泣。

  通過這本書,我知道獨立精神的重要性,我們應(yīng)該獨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歷史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的,在夾縫中看歷史,也許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jié)論。在生活中也是這樣的,只要我們多思考,我們便會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


讀夾縫中的歷史有感相關(guān)文章:

1.讀激蕩三十年有感3篇

2.桃花扇讀后感

3.西方哲學史讀后感

163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