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在線閱讀 > 讀后感 > 看見讀后感

看見讀后感

時間: 木蘭832 分享

看見讀后感

  有一種精神守望,叫柴靜看見。那讀完柴靜看見這本書,大家有何感觸呢?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看見讀后感,希望你有所收獲。

  看見讀后感篇一

  當今年上半年柴靜的《看見》在微博里被廣泛熱議的時候,我以為這是一本揭黑爆內幕的書,當看完這本書,發(fā)現(xiàn)這只是身在央視的記者柴靜對某些采訪主題的還原事實的回顧和內心想法的呈現(xiàn)——就是這些回顧和呈現(xiàn)還引來那么多的爭議,或許只能說明我們這個時代的“真實”太稀缺。

  當李承鵬把央視解構得體無完膚,當中國人對柴靜說“凡央視贊成的,我必反對”,當外國人對柴靜說“中國沒有真正的記者”,我首先對柴靜深表同情和敬佩。在體制范圍內,在種種約束中,在每走一步都像深入雷區(qū)的情況下,柴靜還能和她的團隊做出些真情表達、真心探究的節(jié)目,實屬不易。但是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早已不看電視者如我,沒什么機會在電視上一睹柴靜的風采,而基本被宮廷戲、偶像劇、相親秀吸引的廣大電視受眾,又有幾個愿意一睹柴靜的風采?

  柴靜“看見”的是人,是在一個個事件背后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人,無論他們是非典中夫妻雙雙離世的高級干部還是小城中一個個服毒自殺的小學生,無論他們是征地事件中大言不慚的企業(yè)家還是女監(jiān)中殺夫入獄的溫順妻子,無論他們是說出“我只是討厭屈服”的公益律師郝勁松還是備受謾罵的虐貓事件女主角,他們是人,他們有自己的成長軌跡、人生路程,他們或有別無選擇的痛苦,或有水到渠成的過失,或有身不由己的江湖感言,他們是多面的、矛盾的、扭曲的大眾中的一員。

  在《看見》中,有很多被公正呈現(xiàn)了的早已被貼上標簽的“反面人物”,這可能也是這本書最引發(fā)爭議的地方。對大眾來說,很容易因事件本身就對別人枉下判斷,然而對記者的采訪來說,最重要的卻是從事件的前因后果來還原對立雙方個人的心理和行事軌跡——這卻很容易被大眾誤讀為“怎么可以為壞人說話”,最典型者如藥家鑫。當關于藥家鑫的調查播出之后,很多人質問柴靜,你怎么可以播放一個殺人惡魔彈鋼琴的場景?你怎么可以為他們的父母說話?——早已被事件點燃怒火的觀眾卻不知道,藥家鑫接受公開采訪的那句再次點燃眾怒的話“農村人難纏”,后面還有一句頗令人同情的“我怕她沒完沒了地纏著我的父母”,被剪掉了。柴靜對藥家鑫事件的窮追不舍,自己也不甚清楚目的,這在她與以前的采訪對象——一個被心理醫(yī)生和她的采訪“拯救”了的曾患抑郁癥的叛逆少年——的討論中找到了答案,她只是想公正呈現(xiàn)藥家鑫當時作出捅刀行為的想法,并且告訴大眾其實完全可以避免此類事件的發(fā)生。家庭教育里不應只有嚴厲,被父母架上的責任和重擔越多,孩子越可能往適得其反的方向發(fā)展。

  柴靜“看見”的人當中,還有一個讓人無法釋懷的是盧安克,這個來自德國的志愿者在一個小村里過著清道夫似的生活,陪伴著村小的孩子們,守護著他們的純真。他在那里算是支教,卻沒有工資可拿,因為他不愿意做為提高分數(shù)而教學的老師。他的收入來源僅僅是翻譯書籍的些許稿費,他也基本沒有溫飽以外的物質需求(在這里我有所疑問的是,常寫博客的他肯定有互聯(lián)網(wǎng)需求,但是他所在的村小能滿足他嗎?)。他跟他的學生打成一片,他愛著他們,依著他們,任由他們發(fā)展自己的天性,學生跟他一起比跟父母一起親密和自在很多。他沒有作出任何的成績,也沒有教出一個“拿得出手”的學生,但是他的故事,他的經(jīng)歷,他的任由天性發(fā)展的“無能”狀態(tài),卻時刻在顛覆你的常識和價值觀。正如柴靜所說,“盧安克并不是要打翻什么,他只是掀開生活的石板,讓你看看相反的另一面”。不知為什么,看完盧安克的故事,特別想聯(lián)系一下他,告訴他有這么一個為他感動的觀眾在支持他,但是卻發(fā)現(xiàn)他早已因種種原因離開他愿意扎根下去的廣西小山村,以及中國這個講求名利和實效的國家。

  最后,當看到柴靜這樣央視鼎鼎有名的記者也感嘆買不起北京市區(qū)的房子時,作為讀者的你會不會有那么一絲憐憫甚至幸災樂禍?另一方面,假設她只是想通過捷徑買套房子以便接父母過來養(yǎng)老,你又如何正言辭地譴責她在山西煤礦事故的責任人面前,對一疊疊的美金現(xiàn)鈔沒忍住誘惑?——假設而已,她抵住了誘惑,所以成為了飽受熱議和備受追捧的柴靜。

  看見讀后感篇二

  “我渴望呆在最寂靜的角落里,被最熱烈的聲音包圍。”

  ——來自柴靜的日記。

  這個時代盛產“名人”,特別是和媒體沾邊的,有人說把一頭豬放在CCTV演播室里也會出名。這話雖然有褒獎CCTV之嫌,但也不算很夸張。

  初聞柴靜出書是去年冬天的事了,當時自己沒有太大的感覺,“哦,柴靜也出書了”,心想。那時也不知道她早先出過一本書。反正名人都出書嗎,白云都出了,柴靜差啥呢。

  后來看了她的新書發(fā)布會,決定入手。白巖松說,人們懷念的世界未必都是美好的,人們號稱最幸福的歲月其實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過回憶起來非常美好罷了,你經(jīng)歷的時候或許覺得很慢很難甚至很痛很苦,但經(jīng)歷過再回首的時候往往卻非常懷念。十年的心路,愿意并能夠呈現(xiàn)出來就值得一看,尤其還是柴靜,勇敢、務實而又頗具文藝范的這種作者,我們喜歡。

  當當下單后很快就收到了書,看到封面立即想起了某網(wǎng)友的“批評”:“不帶這樣的,只PS柴靜的臉,任由大爺們一個個跟陳忠實似的”。呵呵,權當是花絮了,其實我倒覺得封面照片蠻親切。估計柴靜也是有所考慮,所以在新書發(fā)布會上還特地說明了關于封面的設計思考。《看見》有405頁,挺厚的,乍一看覺得還是對得起它的價錢。裝幀樸素,沒有一上來好幾個大彩頁,沒有眾多大牛的聯(lián)袂推薦,讓人感覺很踏實。書脊上的“理想國”三個字像天邊的彩虹。

  @舒淺淺同學先行閱覽,春節(jié)之后輪到了我,從黑龍江回天津的火車上開始,當然,我是平常心讀柴靜,沒有刻意崇拜,也不帶有“柴靜只是徐靜蕾和朱軍的合體”之類的偏見。我平時讀書是很慢的,這次還是很慢,但也有不同,因為書中的內容,偶爾會呼吸困難、甚至心痛唏噓,打開這本書,你就不禁跟著她的文字,在那些人群與往事里穿行,看見……

  初見陳虻,比“你對成名有心理準備嗎”這樣幼稚的問題更幼稚的是柴靜那份幼稚的心高氣傲。

  進入央視,潰敗緊跟著潰敗,但或許潰敗就是蛻變的軀殼,就像她書中后來的數(shù)次蛻變,沒完但總有益。

  非典,在我們還在大學里因為不能出校門玩而抱怨的時候,柴靜和她的團隊出生入死奮戰(zhàn)在阻擊非典的第一線。那次是她生命的一次大開闔,原來溫暖窄小的自我,瞬時被生命拉開了無限的可能。

  山西,山西。故鄉(xiāng)情節(jié)是每個游子最深切的感情,然而這里文字的沉重讓我感到悲傷,悲傷于那樣深深的戀下,眼看失去的無能為力。當然,這段故事也同樣貫穿于著柴靜與奶奶的那段溫暖記憶。

  盧安克,無能的力量,一切成熟的邏輯被推翻,重建,又被消滅,反思。

  當人們全在咒罵藥家鑫和虐貓女的時候,柴靜給我們講述了兩個怎樣由于不同悲劇造成的悲劇。“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個救贖的機會”。而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看見、面對那苦難與原罪的種子,甚至是惡開出的花。這些,普遍存在于我們這些“善良”人的心里。

  陳虻,以及老范、老郝,這些亦師亦友的伙伴,與他們的感情猶如血肉已經(jīng)伴隨生命而結合在了一起,走過人生最難忘的日子、最精彩的路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向陌生的人傳遞這些成長的記憶,是一種功德。這里面有痛,有淚,有苦難,有微小的歡樂雜陣其中,這一切,構成繁復生命的每一面,有待我們去遭遇,看見。

  《看見》是記載柴靜個人的心路歷程的白皮書,是中國社會發(fā)展變遷的備忘錄,想怎么定義,因人而異吧。但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么它會這么受歡迎,我想,大概是因為柴靜不斷拾取令人感動的過去,令人心碎的回憶,更難為珍貴的是那觸及靈魂的思考,在這物欲橫流、犬牙交錯的時代,讓人們體會到人性的感受和生命的感悟,永遠是我們心中最原始而迫切的需求所在。

  “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含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相逢。”

  “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

  多有禪意!

  也很喜歡書中的另一句話:“很多事情,是因為有人相信,才會存在”。

  想起王箏的那首歌,《我們都是好孩子》,“我們都是好孩子,異想天開的孩子,相信愛可以永遠愛……”。

  相信吧,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場夢的旅行。

  相信吧,因為很多東西唯有你相信,才會擁有。

  就象陳錫文發(fā)給柴靜的短信里說:“我們做的事情,都是為了讓人們繼續(xù)對明天有信心”。

135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