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語文學習>民俗文化>傳說>

關于龍的民俗傳說

時間: 宇晴1008 分享

  龍應當早在人類文明初期,即文字未成形時期,即已經深深根植于中華大地先民的心中,并被人 們廣為認識和尊崇。那么關于龍的民俗傳說你知道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關于龍的民俗傳說,歡迎大家閱讀。

  關于龍的民俗傳說篇一

  由于中國龍文化源遠流長,龍的功能與形態(tài)、類別又多種多樣,更由于龍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已深深地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專制帝王們無法對龍實行絕對的壟斷。相反,帝王們的恣肆自為激起了人門的反感,出現了對龍的憎惡和否定,產生了毒龍。孽龍之說。毒龍本為佛經語,指一種害人之龍因受戒而頓悟,忍諸般苦,以至命絕,最后終于成佛。但人們用這一概念主要意指害人之龍或害人的邪念。唐詩人王維就有“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的詩句。所謂孽龍,乃是降災之龍。本來在上古,龍代表天帝表示其賞罰,但降災之事逐漸被稱為“龍蛇之孽”,于是有了妖龍、孽龍的稱呼。相傳秦李冰任蜀郡守,蜀多水患,并有孽龍食人。李冰及其子二郎降服孽龍,鎖于江上,水患遂息。神話傳說中的二郎神及梅山七圣即從此而來。孽龍除了指殘暴,興水患害民的龍以外,還指歷史上的暴君,如夏桀、秦始皇等人。對毒龍、孽龍的指斥,反映了歷史上人民群眾對專制皇權的不滿與反抗。除了這種直接的指斥外,人們還在文學作品中對龍嬉笑怒罵。如在《封神演義》、《西游記》中都有“哪咤鬧海”的章節(jié),作者不但借哪咤之口把龍王稱為“老泥鰍”,而且還設計了哪咤將龍?zhí)哟蛩?、揭鱗抽筋的情節(jié),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的意向。

  對“真龍?zhí)熳?rdquo;的最直接的否定是農民革命的的熊熊烈焰。

  還在龍與帝王結緣不久的東漢未年,黃中軍起義就喊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近代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把清王朝的皇帝稱為“蛇妖”,宣稱以農民自己的真龍?zhí)熳觼砣〈饨A級的真龍?zhí)熳印Kx詩言志道:

  手握乾坤殺伐權,斬邪留正解民懸,

  眼通西北江山外,聲震東南日月邊。

  展爪卻嫌云路小,騰身何怕漢程偏。

  風雪鼓舞三千浪,易像飛龍定在天。

  當民主革命凱歌高奏、封建帝制被推翻后,作為皇權象征的龍也就走向了未日,變成了一種文化遺跡。

  關于龍的民俗傳說篇二

  帝王對龍的利用,一個突出的表現是對龍紋的把持與壟斷。

  這主要體現在對帶有龍形象的服飾的使用上。東漢時,九卿以下官員已經沒有資格穿有龍圖案的服裝,元代不但不準常人穿用有龍鳳圖案的服裝,市街店鋪也不準織造、出售有龍鳳圖案的布匹,違者除物品沒官外,還要把犯禁之人拘捕嚴懲。但由于龍紋的流行年代久遠,統治者一時不能完全禁絕,又采取了變通方法,即將龍分為三六九等,那種雙角五爪的龍形象由皇帝專用,其它三爪、四爪的龍紋可以民用。明代模仿前代,禁止民用龍紋,同時對大臣朝服的圖案也作了規(guī)定。相比之下,倒是清王朝相對寬松一些,它規(guī)定文武百官可穿蟒服,但蟒數及顏色各有等差。龍紋器物,除皇帝專用色(明黃)外,一般不禁止。歷代皇帝的服裝則極盡華麗,濫用龍紋以示帝王的威權。

  以明清帝王的服飾為例,皇帝的袞服為玄衣黃裳,裝飾有12種圖案,稱十二章。衣自上而下織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裳自上而下繡宗彝(本意為一種祭器,上有虎與雉雉兩種獸形。

  這里指兩種獸的圖案)、藻、火、粉米(白色米形花紋)、黼(黑白相同如斧形的花紋)、黻(青黑相間的花紋)。蔽膝與裳同色,繡龍、火和山的圖案。十二章中以龍紋最為突出,其他不過是點綴。明代又規(guī)定皇帝的朝服除了十二章外,還要有十二團龍。帝王的其它衣服也盡力“龍”氣,可稱滿身皆龍,甚至皇后的朝服也爬滿了龍。

  封建帝主壟斷龍紋的目的是加強專制統治,使自己的權威不受到挑戰(zhàn)。因而,任何時龍的冒犯常常被君主視為對專制皇權的冒犯,都可能招致大禍。韓非子曾說過,龍雖然有時柔順得可以與它一起嬉戲,但它頸下有逆鱗徑尺,碰了逆鱗,龍就會翻臉不認人而殺人。韓非子認為君王應有逆鱗。歷代帝王神化自己為真龍?zhí)熳樱簿妥匀坏爻欣^了龍的逆鱗。觸犯專制皇權、包括對龍表現出不敬的言行,都可能遭到嚴懲乃致殺身滅族。所以大詩人李白在《猛龍行》中感嘆:“有策不敢犯龍鱗,竄身南國避胡塵。”明清以降,中國封建皇權達于鼎盛,極度膨脹,帝王猜忌心極強,對皇權有意無意的冒犯都是犯龍鱗的行為,由此形成了一系列血案和文字獄。明代畫家盛著善畫山水花鳥人物,名重一時,洪武年間供事內廷,為皇帝服務。他奉旨為一寺院畫影壁,畫了一幅“水母乘龍背”,結果朱元璋以“不稱旨”為罪名下令將盛著處死。朱元璋出身卑賤,疑忌心極強,很可能是他認為這幅畫中龍被人騎是對他的嘲諷,于是制造了這起冤案。清代乾隆二十年(1756年).內閣學士胡中藻主持廣西學政,出試題取《易經》中“乾之爻不像龍說”一句,結果被控為低毀乾隆。因為隆與龍同音,是暗指乾隆不是真龍?zhí)熳?,因而獲罪,收監(jiān)后又順蔓摸瓜,查出胡的詩中有“一把心腸論濁清”之類的句子,于是胡中藻被處死。

  關于龍的民俗傳說篇三

  天龍,當然指天上的龍,或升天的龍。龍能夠騰翔于云天,是由其取材對象和神性決定的。龍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顯靈、征瑞、兆禍、示威來概括。其中的“好飛”和“通天”,是“天龍”形成的決定性因素。我們知道,作為龍的集合對象,雷電、云霧、虹霓等本來就是飛騰在空中的“天象”;而魚、鱷、蛇等在水中潛游之快,馬、牛、鹿等在陸地上奔跑之速,都類似于“飛”棗古人由于思維的模糊性,往往將潛游于水中的魚、鱷、蛇等,奔跑于陸地上的馬、牛、鹿等,和飛升騰躍在空中的雷電、云霧、虹霓等看成一個神物的不同表現,從而認為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飛。

  “好飛”必然“通天”。因為“飛”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也只能是神秘、遼闊、至高無上的天。因而,從遠古到如今,人們總是讓神龍常常出現在浩渺無垠的昊天云氣中。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黑陶雙耳盆上,有將“魚藻紋”和“鳥紋”刻劃在一起的圖案;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鳥魚紋”,也將天上飛的鳥同水中游的魚棗龍的集合對象聯系起來。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龍的模糊集合之初,龍就開始有了“通天”的意味。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了一件“龍鳳導引升天帛畫”。畫面上的龍,豎身卷尾,頭臉朝天,肢爪劃動,躍躍而上。旁邊是它的同伴棗昂首展翅的鳳。龍鳳之下,站一位雙手合十的裙服女子。顯然,這位女子在祈禱著、接受著龍鳳的導引,要飛升到天上去,做一名自由自在的“女仙”。

  于是,龍就有了溝通天地,做天地間的橋梁和信使的能力和身份。那些專制帝王們之所以稱自己為“真龍?zhí)熳?rdquo;,其根本點就在于瞅準了龍的“通天”的神性,和充當天地間橋梁和信使的能力。

  對于老百姓而言,“天龍”則是一種民族心理的對應、釋放和外化。我們的祖先們,生活在異常艱辛的環(huán)境里,自然界災害頻仍,氏族間你爭我斗,自身面臨生老病死諸多苦痛。進入階級社會后,又增加了來自專制皇權的壓力,而這后一種壓力又同道德倫理相結合,以“三綱五常”等形式箍桶填鴨般灌進人們的血脈中,不容分說、無可拒絕地捆綁住人們的手腳。然而,追求自由乃是人之為人的天性棗天性自由卻無時不在羈絆之中,于是,人們期冀著、希求著、幻想著掙開繩索,超脫塵世,過一種能使天性充分展開的無拘無束的生活。

  龍為滿足人們這樣的心理提供了可能。它既可以舒暢地在水中游,矯捷地在地上走,更可以瀟灑地在天上飛。天上多么美妙啊!皎潔的明月,雪白的云團,艷麗的霞光,更有長風千里,電掣萬仞,雷霹八方……天龍,天龍,實際上是人心想高飛、在高飛啊。


關于龍的民俗傳說_中國龍的起源相關文章:

1.中國龍文化源起閱讀答案

2.中國龍文化閱讀題答案

3.中國龍閱讀理解題答案

4.中國龍課堂反思

5.中國龍教學反思

6.考古發(fā)現龍文化

7.關于人類起源的傳說故事

340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