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城墻的傳奇故事
大同城墻的傳奇故事
大同古城墻勵志悠久,發(fā)生在這里的傳奇故事數(shù)不勝數(shù),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大同城墻的傳奇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大同城墻的傳奇故事篇一
大同城墻是明代大將徐達在遼、金、元土城的基礎上,于1372年(明洪武五年)所筑。明朝的大同城池建筑壯麗雄觀,是大同城最精美、最瑰麗的時期。
1369年,明軍攻打大同,元朝守將棄城而逃。從此,大同城納入了明朝版圖。為了抵御元裔及北方蒙古游牧部落的入侵,明朝“高筑墻,廣積糧”,修筑了工程浩大的長城、邊墻,為中國歷朝之最,并沿長城設置了九個邊防重鎮(zhèn)。由于大同地處最前沿,“九邊重鎮(zhèn)”之一的大同鎮(zhèn),便成了長城一線的防守重心,駐軍總數(shù)占明朝兵力總數(shù)的1/12,享有“北方鎖鑰”和“大同士馬甲天下”的美譽。
1391年,朱元璋為了加強大同的防衛(wèi)力量,將其第十三子、18歲的朱桂封為“代王”,坐鎮(zhèn)大同,作為大同的最高統(tǒng)治者和指揮者。代王在大同共傳襲14代,直到明末被李自成軍滿門抄斬。
明代大同城墻高14米,周長5公里,城墻上有望樓54座。站在城墻上的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俯瞰全城。
大同城墻布防之嚴密,設施之堅固,建筑之高大,堪稱我國歷代軍事重鎮(zhèn)的規(guī)劃建設中最杰出的典范,是古代城防罕有的“巍然天鎮(zhèn)”。
望樓在古代戰(zhàn)爭中的作用是——觀察、隱蔽、機動、射擊、接應、制高和前線指揮所。
東北角的洪字樓,是大同城墻“望樓之最”,在我國古城城墻建設中所少有的,也是研究城垣建筑的珍貴實物。
大同城墻的傳奇故事篇二
大同城墻的特點是——外輪廓不是通常的平直做法,而是象齒輪一樣,凸凹相間排列,可以很好地發(fā)揮側射、策應和了望作用,防止“死角”部位的出現(xiàn)。
大同城墻外,還修有深5米、寬10米的護城河。護城河象一條彩帶圍繞著大同城,波光瀲艷,蕩漾著城墻的倒影,其壯美氣勢和秀麗景色,足以使人忘卻戰(zhàn)爭硝煙,而作長日的觀賞留連。明清兩代,有許多文人學士都登臨城池寫下著名的詠懷之作。
明代,1449年,蒙古瓦刺部大舉南下,大軍直撲大同。22歲的明朝英宗皇帝朱祁鎮(zhèn),貿然親征大同,釀成震動朝野的“土木堡”慘敗——50萬人全軍覆沒,朱祁鎮(zhèn)被俘,隨行大臣百余人被殺戮殆盡,瓦刺鐵騎直逼北京。大同總兵郭登,帶領全城軍民同仇敵愾,半年之內連續(xù)擊退瓦剌軍6次大規(guī)模攻擊,致使其不能全力攻取北京,充分發(fā)揮了屏障三晉、藩衛(wèi)京師的作用。代宗帝朱祁鈺感慨地說:“大同,吾藩籬也。”
1465年至1567年,韃靼、瓦剌部先后騷擾大同地區(qū)24次之多。為此,明朝對大同城墻進行了多次加固——筑“三關”插“兩翼”,建起了操場城、南小城、東小城三座關城;在城東和城西修筑了聚樂堡、高山堡,作為大同城的左右兩翼。隨著族韃靼部的興起,又在大同北邊修筑了外長城和邊墻五堡(鎮(zhèn)邊堡、鎮(zhèn)川堡、鎮(zhèn)魯堡、鎮(zhèn)河堡、宏賜堡)。到明朝中葉,大同鎮(zhèn)所管轄的邊墻(長城)長達323公里,城堡583座,如道道重障護衛(wèi)著大同。明代著名將領于謙,贊嘆大同為:“百二連營秦壁壘,五原封鎖漢封疆。”詩人李贄游覽大同后,在詩中感慨:“此城真與鐵城同!”
明末,烽火連年的大同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1571年“隆慶議和”之后,漢蒙化干戈為玉帛,熄滅了長城沿線燃燒了幾十年的戰(zhàn)火,之后直到明朝滅亡的70多年時間里,蒙古族和明王朝始終保持著和好關系。雙方重行“互市”,大同變成了繁華的“邊貿中心”,也就是從那時起,象征著刀劍、戰(zhàn)火的城墻,化作了“友誼的彩虹”。之后幾百年,大同城和周圍的邊墻、兵堡、烽火臺,或遭到人為的毀損,或年久失修,逐漸被歷史塵埃所淹沒。但由于大同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和熾熱的宗教氣氛,其后的大同仍不失為北方重要的軍事重鎮(zhèn)。
大同城墻的傳奇故事篇三
1644年正月,李自成50萬農民軍揮師北上,大同總兵姜鑲開門迎接闖王入城。李自成在大同休整6天,殺死了第14代代王——朱傳齌及全家,大同巡撫衛(wèi)景瑗自縊。李自成軍占據(jù)大同鎮(zhèn)城,打開了通往京師(北京)的門戶,長驅直入明朝都城,推翻了明王朝。
1644年5月,清軍進攻大同,大同總兵姜鑲看到難以為守,開門投降了清軍。1648年,姜鑲宣布反清,1649年正月,攝政王多爾袞親自出征,坐鎮(zhèn)城東御河東岸曹福樓真武廟,四面圍攻大同,用當時最先進的“紅衣大炮”轟擊大同。由于大同城高池深,防守堅固,大炮射程難及、無濟于事。清軍圍攻了長達9個月之久,也沒有攻下大同,多爾袞一籌莫展。最后因城內絕炊斷糧,饑死殆盡,部將楊震威臨危叛變,刺殺姜鑲,開門降清,清軍才得以進城。
用了9個月時間才拿下大同,攝政王多爾袞顏面盡失,清軍統(tǒng)帥英王阿濟格也因“久攻大同不下”而一度被罷除統(tǒng)帥,對大同深懷仇恨。清軍進城后,把一肚子的羞怒傾泄在大同,多爾袞親自下令,對大同“屠城斬墻”——除僧人道士,將城內的10萬軍民、官吏全部盡數(shù)屠盡,一時間,大同城尸橫遍野,血流有聲,頓成廢墟。同時,城墻一律削掉五尺,毀壞一切防御工事。代王府也被付之一炬,只留下門前照壁——如今著名的大同九龍壁。姜鑲住宅被掘盈丈,后成為臭水池,今稱蘭池。
多爾袞對大同屠城后,還下令把大同府治和總鎮(zhèn)署移到陽和(今陽高縣),縣治移到西安堡(今懷仁西北),徹底“廢”了大同。還降罪雁門關以北、大同周邊地區(qū)的民眾,三年內不致仕,不錄官。4年后,總督馬之先、總兵彭有德、知府曹振彥(曹雪芹的高祖)等人上疏朝廷,大同才復城移治。而此時的大同城,已是一座人煙稀少,荒廢不堪,野獸出沒的荒城、孤城,后來只好從周邊移民入城,遷入人口。
經(jīng)過1649年清軍屠城的洗劫,大同城元氣大傷,容光大減——人脈被斬斷,文化被毀滅,靈魂被撕裂,氣質被改變。永遠失去了北魏帝都的霸氣、遼金陪都的優(yōu)雅、明清重鎮(zhèn)的風光,千年古城從此淪為一個“有歷史沒文化”的庸?jié)亍?/p>
多爾袞的屠城暴行,過了15年后,就連剛剛登上皇位的康熙都覺得過分。為此,康熙皇帝于1663年下旨——在大同建立“圓通寺”,專門超度這次屠城冤死的亡靈。“圓通寺”命名取佛經(jīng):“重諸圓而通一體之精髓,以天上之凈戒而宏其以利其生”,意思是——死于屠城的冤魂們,你們既然已經(jīng)死去,就請安息吧。“圓通寺”位于大同西門里原五一菜場(華豐)西側,緊鄰紅旗廣場。但是,99%以上的大同人不知道它的位置和來歷。
大同被屠城后,留下的明朝代王府照壁——大同九龍壁。這是中國最大的九龍壁,其藝術精美程度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位于北京故宮東側南池子普度寺(明朝南宮,清朝多爾袞府)的多爾袞雕像。屠城大同時,清軍主要將領—— 多爾袞、阿濟格、多鐸、博洛、尼堪。還有:固山額、真巴顏、佟養(yǎng)量、鰲拜、巴圖昂拜、阿刺納、博洛克、滿達海、瓦克達、梁化鳳等等。
清朝《重修大同鎮(zhèn)城碑記》里多爾袞屠城血證。碑文記載:“戊子之變,誰非赤子,誤陷湯火,哀此下民,肝腦涂地。是非莫辯、玉石俱焚,蓋以楚猿禍林、城火殃魚,此亦理與勢之所必至者,睇此蕪城,比于吳宮晉室,鞠為茂草,為孤鬼之場者,五閱春秋。哲人以黍離之悲,彷徨不忍釋者。”在清朝的200多年里,大同又陸續(xù)重修與新建了樓閣寺觀和街道。此碑是1656年曹雪芹的祖先曹振彥任大同知府,重修大同重建城墻時留下的記錄?,F(xiàn)在的黃花街、南關等大同老城墻就是當時的建筑。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打到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往西安。途經(jīng)大同時,住在大同總兵府(今雁北軍分區(qū)大院)。慈禧太后還登臨東街太平樓,縱覽大同城??吹酱笸蹅サ某菈Γ约吧习僮ぶ唔?、金碧輝煌的建筑,和井然有序的大街小巷,慈禧太后贊嘆說:“大同可為福地寶城”。
大同城墻的傳奇故事篇四
清順治五年(公元648年)已投降清朝的明朝鎮(zhèn)守大同的將領王襄又宣布反清,并派大軍南下,攻下許多城池。攝政王多爾袞調兵遣將但屢戰(zhàn)屢敗。后多爾袞親自出征,派精兵四面包圍大同城,因城高池深防御嚴密,長達九個月之久,并動用了紅衣大炮,也無可奈何。后因城內糧盡矢絕,步將楊振威叛變刺殺王襄,開門放清軍入城。清軍入城后屠城,除僧侶外城內軍民幾乎全部被殺害。并把城墻削掉5尺即“斬城”。大同陷于一片血海之中,大同城墻也元氣大傷,容光大減。
大同城墻的傳奇故事篇五
1946年發(fā)生在大同的攻防戰(zhàn),從當年的7月31日到9月16日的攻城戰(zhàn)中,中共軍隊攻克了南、東、北三小城,但始終止于主城的城防下,戰(zhàn)役中城門、城樓、城墻、角樓等均遭遇不同程度的破壞。1952年拆毀鐘樓、四牌樓前后,北、東、、西三個城門被拆除。1964年7月1日南城門樓被“落架保護”。同時殘存的甕城、望樓等相繼被拆除,外墻磚被扒掉。80年代大興土木使綿延的城墻又變得斷斷續(xù)續(xù)。
看了大同城墻的傳奇故事還看了:
1.大同神話傳說
4.大同故事讀后感
6.大同故事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