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的成語故事
成語是一個國家或民族語言的精華所在,其中包含并反映著該國家或民族的特有文化,包括生態(tài)文化、語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質(zhì)文化和社會文化。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因地制宜的成語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因地制宜的意思:
根據(jù)各地的實際情況,制字或采取適宜的措施。
因地制宜的成語故事:
春秋末年,楚平王聽信大夫費無忌的讒言,殺害了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但是又怕伍奢兩個在外地的兒子起兵報仇,就又設計把伍奢的大兒子伍尚騙回來殺掉了。伍奢的小兒子伍子胥幸免遇難,輾轉(zhuǎn)周折,逃到了吳國,發(fā)誓一定要報父兄被殺的仇。
伍子胥足智多謀,勇冠三軍,在諸侯中素有威名。他到吳國后,見到了昊王僚,就游說他,請他興兵伐楚。此時,吳國的公子光卻在謀劃著殺掉吳王僚,自立為吳王。他擔心吳王僚得到伍子胥以后會更難對付,就對吳王僚說:“伍子胥之所以來到吳國,是因為要躲避楚王的追殺,他讓您去攻打吳國也是為了報他父親和兄長的被殺之仇。如今,我們興師動眾地去攻打楚國,先不說能不能打下來,就是打下了楚國,對大王您也沒有什么好處,反而是幫了伍子胥的忙,所以我覺得伍子胥不是真正想要輔佐大王,只不過是利用我們?yōu)樗麍笏匠鹆T了。”吳王僚聽了公子光的一席話以后就放棄了伐楚的念頭,而且逐漸地疏遠了伍子胥。伍子胥知道他現(xiàn)在想要報仇,就必須借助吳軍,他也知道公子光一直想當吳王,所以就去投靠了他,并設計幫他當上了吳王,公子光就是歷史上的吳王闔閭。
伍子胥后來也得到了闔閭的重用。一次,吳王闔閭向他請教治國安民的大計,伍子胥說:“要想使國家富強,人民安定,首先要高筑城墻,這樣才能加強防御力量,使其他國家不敢進犯。還要加強軍事力量,充實武器及物資的儲備,這樣就能夠?qū)e的國家形成威懾之勢。同時還要發(fā)展農(nóng)業(yè),只有農(nóng)業(yè)發(fā)展了,國家才能富強,百姓才能安居樂業(yè),將士們才有充足的給養(yǎng),而且要充實糧倉,以備戰(zhàn)時之需。這樣國家才能安定,才有可能發(fā)展。”吳王聽了高興地說:“你說得很對!但是修筑城防,充實武庫,發(fā)展農(nóng)業(yè),都應因地制宜,不利用自然條件是辦不好的,應當制定合適的方案。你能不能對應著天象的方位,設計一個能夠震懾鄰國的規(guī)劃呢?”伍子胥說:“當然可以。”于是,他派人觀測天象,考察地理,又根據(jù)四方鄰國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城門的朝向和大小,造出了堅固的城池。
這種“因地制宜”的措施,果然很快就使吳國強盛起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吳軍大舉進攻楚國,五戰(zhàn)五勝,最后攻陷了楚國郢都,伍子胥終于報了殺父兄之仇。
——《吳越春秋·闔閭內(nèi)傳》
因地制宜的成語點撥:
古人說:“因形用權(quán),則不勞而功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其實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辯證法。伍子胥提出的“因地制宜”是一種根據(jù)環(huán)境的客觀性采取適宜自然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務實的態(tài)度,更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境界。他將建造堅固城池涉及的天文地理等知識進行重新聚合、置換、碰撞,使得吳國強盛起來,充分體現(xiàn)了伍子胥的遠見卓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