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藏族的資料
有關藏族的資料
藏族是主要居住在中國青藏高原地區(qū),中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藏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這一民族,歡迎閱讀。
藏族簡介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qū)及青海海北、海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東地區(qū)。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縣以及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蕃”(音bō),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蕃巴”,“蕃巴”又按不同地域分為“堆巴”(阿里地區(qū)),“藏巴”(日喀則地區(qū)),“衛(wèi)巴”(拉薩地區(qū)),“康巴”(四川甘孜、云南迪慶、 青海玉樹西藏昌都地區(qū)),“安多”(青海(除玉樹地區(qū)外)、甘肅甘南、四川阿壩)。
藏醫(yī)藥學是中國醫(yī)學的獨特組成部分。藏藥講求炮制技術,尤對獸醫(yī)有獨到之處。醫(yī)藥學著作主要有《醫(yī)方四續(xù)》。算學可以預測日、月蝕及地方氣象。
藏族自稱“博”,并因地區(qū)的不同,有不同的稱謂。西藏東部和四川西部稱為“康巴”,西藏北部及四川西部、甘南、青海稱為“安多娃”,統(tǒng)稱“博巴”。“巴”、“娃”。
藏族禮儀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谷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一口,然后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飲用。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表示吉祥。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guī)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它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用于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
藏族飲食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nóng)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漢語:炒面)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qū),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制品。食用糌粑時,要拌上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儲藏又便于攜帶。
藏族節(jié)慶
轉山會藏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沐佛節(jié)、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壩藏族地區(qū)。每年農(nóng)歷四月八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沐佛節(jié)。每年這一天,甘孜藏區(qū)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們先到寺廟里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后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轉山后,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莊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在此期間,人們還要舉行物資交流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
采花節(jié)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jié)期兩天。傳說,很久以前博峪是一個荒僻的山溝,人們以采集和狩獵為生,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一天,從遠方來了一位叫蓮芝的姑娘,她美麗善良,心靈手巧,教會了當?shù)厝藗冮_荒種地和織布縫衣,還采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這天,蓮芝上山采花,被鎳風卷下懸崖摔死了。人們很悲傷,便在這一天上山采花紀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節(jié)。
黃藏歷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節(jié)日,要穿著盛裝相互拜年,并到寺院朝拜祈福。正月十五日,各大寺院舉行法事,入夜,各家點燃酥油燈盞,在青海塔爾和拉薩大昭寺等寺,喇嘛用酥油制成的酥油花,色彩鮮麗,雕塑精巧,遠近馳名。四月十五日,相傳為釋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到西藏的日子,各地舉行宗教活動紀念。七月,糧食收成在望,農(nóng)民背著經(jīng)卷轉繞田間,稱旺果節(jié),預祝當年豐。
藏族婚俗
在藏族地區(qū),青年男女多為自由戀愛,父母親友一般不加干涉。至于求愛方式,或袒露、或隱晦,因人因地而異。有的以歌抒情,互吐衷腸;有的地方則搶姑娘的帽子、戒指、頭巾等物(若姑娘不愿與其相好,可直接或托人要回。如默不作聲,或直言相約,則是愿意結交朋友)。得到姑娘的應允后,小伙子可到姑娘處赴約。隨著頻繁的約會,雙方的感情不斷深化,互贈信物,并向自己的父母表明心愿,在得到雙方父母應允后,才能送聘禮,商定婚期。在有些農(nóng)牧區(qū)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主要形式。當男青年看中姑娘后,便請某人帶酒、哈達等物前去說媒,女方同意婚事,則飲其酒,受其禮;否則,婚事告吹。女方允親后,媒人再次帶酒等去女方家商定聘禮,聘禮多寡不一,但一般不宜太多,以免近鄰親友議論。送過聘禮,可根據(jù)男女雙方生辰選定吉日,準備成親。也有的地區(qū)盛行由男女雙方私下約定,出走成婚的習俗,但近年來逐漸減少。
婚期前一天,男方派婚使和媒人攜帶酒、哈達等物到女方家迎娶新娘。這天夜里,女方家則為姑娘進行宗教洗禮,梳妝打扮。次日,新娘拜過家神、祖先及父母,伴娘攙扶新娘上馬,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哭嫁,然后隨親者、媒人及婚使等一同起程。在新娘一行到達男家之前,男方派人在離家不遠的地方設路席,敬酒致意。
當新娘來到門前,男方將撒有青稞、羊毛的新白氈鋪在新娘馬前,為媒人、送親者獻哈達、敬酒。婦女們扶新人下馬,用奶汁為新娘洗臉,打醋炭,以潔身清垢,除災避邪。入門后,喇嘛誦經(jīng)祈禱,新娘新郎拜天地、家神及父母。禮畢,新娘入洞房,賓客入宴席。東部農(nóng)業(yè)區(qū)宴席多設在羊圈,人們席地而坐,喝奶茶,吃油果。有的地區(qū)端上面食,譏諷賓客,因是習俗,賓客全不介意。飯后,舉行謝媒,女方為婆婆獻“九毛救拉”(手工縫制的棉長袍)。
最后賓主暖酒暢飲,雙方歌手盡獻歌技,歌聲笑語徹夜不絕。從次日起,男方家屬輪換宴請賓客,饋送禮物,延續(xù)三兩日方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