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知識大全>知識百科>百科知識>

什么是自汗自汗治療方法

時間: 玉鳳862 分享

  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jié)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醫(yī)學上對于出汗分為自汗、盜汗、虛汗等。那么什么是自汗?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什么是自汗,歡迎閱讀。

  什么是自汗

  自汗是指人體不因服用發(fā)汗藥或劇烈活動、天氣炎熱、衣被過厚等因素而動輒自然汗出者。現代醫(yī)學中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風濕熱等病證可見自汗,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的形成是由于營衛(wèi)不和、脾肺氣虛、胃熱熾盛等致衛(wèi)氣不固,津液外泄而出現自汗現象。臨床常見癥狀為時時汗出,動則益甚,常伴面色白,肢體欠溫,氣短乏力,惡寒惡風等。

  自汗多見于身體虛弱、患有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人都會出汗,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jié)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fā)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提示,應引起重視。

  小孩出汗多雖然不一定表示有病,但仍應注意到經常多汗對小孩是不利的。

  第一、由于多汗,小孩容易受涼,引起感冒。

  第二、出汗多,水份丟失就多,同時也丟失少量鹽份,應汗液中含鹽,長期失水失鹽對人體不利。

  第三、經常出汗影響個人衛(wèi)生。

  因此,家長平時要注意對多汗小孩的護理。

  1、勤擦、勤洗、勤換。要及時擦去小孩頭上和身上的汗液,經常換洗小孩內衣內褲,注意個人衛(wèi)生。

  2、不論白天還是夜晚,睡覺時都不要直接對著風吹,以免冷風襲入汗毛孔內而受涼。

  3、平時多飲水,補充水分和鹽分。

  4、合理喂養(yǎng),多吃蔬菜瓜果。小嬰兒、生長發(fā)育較快的兒童要及時補鈣。

  5、平時要注意一些其他癥狀,對于安靜狀態(tài)下經常出汗的小孩,應及時就醫(yī)。

  除了自汗外,還有哪些出汗現象呢?其它常見出汗現象,下面一起來了解下。

  其它常見出汗現象

  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jié)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fā)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前兆,應引起重視。以下就是從傳統(tǒng)中醫(yī)學角度對一些常見出汗現象的解釋:

  1、盜汗

  入睡則汗出,醒后則汗止。盜汗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御陽,津隨液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口咽干燥等癥狀。常見于肺結核浸潤期患者。

  2、戰(zhàn)汗

  即全身戰(zhàn)栗后汗出,是熱性病過程中正邪抗爭的一種表現。如戰(zhàn)汗后熱退,脈靜身涼,表示邪去正安,元氣恢復,是一種好現象。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煩躁不安,表示正不勝邪,正氣隨著虛弱下去,則是危重癥候。戰(zhàn)汗多見于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

  3、絕汗

  指病情危重,正氣衰弱、陽氣欲脫時,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脈象微弱,時有時無等危癥,是陽氣將絕之象,多見于心衰、虛脫的病人。

  4、頭汗

  出汗僅限頭部。多因上焦邪熱,或中焦?jié)駸嵊粽羲?,多見于陽明熱癥和濕熱癥。若見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氣喘而頭額汗出,則多為虛癥。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虛陰上越,陰虛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但小孩睡覺時也常常頭部出汗,若無其他癥狀,則不屬病象。

  5、偏汗

  俗稱“半身汗”。它見于左側或右側,上半身或下半身。皆為風痰或風濕之邪阻滯經脈,或營衛(wèi)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多見于風濕或偏癱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為中風先兆。

  6、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并不發(fā)熱,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脈遲沉、舌淡等寒癥表現。多因平素陽虛、衛(wèi)氣不足所致,也可因受驚嚇引起。

  此外,手心出汗往往是精神過于緊張;胸口出汗是思慮過度;經常稍一動就出汗者,不是過于肥胖就是體質過于虛弱;糖尿病人的汗微帶芳香;肝硬化病人的汗帶有一種特殊的肝腥味。

  出汗是人體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不正常的出汗就會影響身體健康了。在出汗多的時候,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調理,以免耽誤病情。

  虛證自汗

  (1)、氣虛自汗

  臨床表現為汗出,或惡風,動則加重,或勞累后加重,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少華,舌淡苔薄白,脈弱。是由衛(wèi)氣虛弱,不能固表,腠理開泄,營陰不守,津液外泄引起。多見于表虛之人或表虛之人微受風寒。

  (2)、陽虛自汗

  臨床表現為自汗,汗出清冷,畏寒,或形寒惡風,乏力,易于感冒,多見于久病或吐瀉后的患者。陽虛自汗既有乏力等氣虛的表現,又有怕冷等陽虛的癥狀。張仲景《傷寒論》提出了陽虛漏汗的證治,“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曲伸者,桂枝主之”。陽虛漏汗亦屬于陽虛自汗。

  (3)、亡陽自汗

  大汗出、氣息微弱為氣衰自汗,為氣虛甚所致,進一步發(fā)展可見冷汗淋漓、面色蒼白、四肢厥逆、脈微欲絕,多見于陽氣暴脫、生命垂危的患者,由久病重病陽氣過耗不能斂陰、衛(wèi)外不固所致。治療應采用回陽救逆固表法。

  (4)、氣陰大傷之脫汗

  臨床見汗出如油,氣喘不休,體溫驟降,四肢厥冷,但欲寐,兩目無神,脈微細欲絕等癥狀。多見于外感溫熱病的后期,患者氣陰大傷,氣不攝津,衛(wèi)陽不固,津液外泄而汗出。

  (5)、血虛自汗

  婦女產后,或大出血的患者,若見汗出,動則加重,惡風,氣短,懶言,倦怠乏力,脈弱等臨床表現,是因產傷血或大出血,氣隨血脫,衛(wèi)陽不固,腠理不實而致自汗。

  (6)、氣陰兩虛自汗

  患者多久咳不愈,肺氣耗散,肺陰虧損,脈虛數,每于咳甚則氣喘自汗。

  (7)、氣虛濕郁自汗

  無外邪入侵,素體氣虛,濕邪不化,阻于中焦而見汗出,患者多腹脹、胸悶,食后腹脹加重。由氣虛所致的濕郁所致,當用益氣化濕法治療。

  實證自汗

  (1)、營衛(wèi)不和自汗

  臨床癥見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或半身出汗,或局部出汗,周身酸楚等。為風邪襲表,營衛(wèi)不和,腠理開泄而汗出。

  (2)、風熱自汗

  臨床見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額有小汗,咽紅而干,干咳無痰等癥狀。多屬溫邪襲表,衛(wèi)氣郁阻,腠理開合失常,故無汗或少汗不暢。

  (3)、風濕自汗

  臨床見汗出身重,惡風發(fā)熱,身腫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膩,脈浮緩等癥狀為風濕自汗。風為陽邪使腠理開泄而汗出,濕為陰邪滯著而阻礙氣血運行,風濕相合侵襲人體,可致周身關節(jié)腫脹酸痛。若臨床見自汗,惡風,聲音重濁,身重體倦,口淡無味,腰酸腿軟無力,無惡寒發(fā)熱,大便溏薄,苔白膩,脈沉緩或沉濡等癥狀是傷濕自汗,是濕邪阻遏,阻于三焦,脾胃受濕所致。

  (4)、濕溫自汗

  臨床表現為陣陣熱汗外出,出汗以頭面為多,身熱不揚,身體困重,口膩作渴,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等。多由濕蒸熱郁不解導致。濕熱蘊郁,無處宣泄,故陣陣熱汗外出,初期濕熱在上焦,故出汗以頭面為多。

  (5)、暑熱暑濕自汗

  暑季見遍體汗出,身熱,心煩口渴,頭暈脹痛等癥狀,是因暑為陽邪其性開泄,最易致汗出而傷津耗氣;暑多夾濕,濕濁中阻,暑熱郁伏于內,熱蒸濕動。熱郁于內,暑熱上蒸而遍體汗出。

  (6)、內熱自汗

  臨床見汗出而蒸蒸發(fā)熱,面赤烘熱;或高熱,汗出,口渴,脈洪大等癥狀,為胃腸有熱,里熱蒸騰,迫津外泄?!秱摗返年柮鹘涀C和陽明腑證均可見自汗出;陽明經證大汗出,陽明腑證手足戢然汗出。如《傷寒論》的182條“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若見汗出,面赤,心煩,口干,便秘,是由于內熱熏蒸、陽盛陰虛、營陰不守、衛(wèi)外不固,引起的陽盛陰虛自汗。若陣陣汗出,多見于頭面、胸前或上身,汗出后自覺煩熱,多因肝經郁熱夾濕引起。若自汗出,心煩,失眠,為心經有火,內火熏蒸而致。

  (7)、瘀熱自汗

  臨床見汗出,局部發(fā)熱,或午后或夜間發(fā)熱,肌膚甲錯,舌有瘀點或瘀斑等癥狀,是因瘀血內阻、郁而化熱導致。

  (8)、瘀阻自汗

  臨床癥見自汗,頭暈,胸悶,惡心,嘔吐痰涎等癥狀,為痰阻自汗,是因痰濁內阻、陽氣不通而致。

  自汗發(fā)病原因

  自汗之病多主虛,有氣虛、陽虛之別、主要病機為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素體虛弱,久病全虛之人,正氣不足,稍事勞累多見自汗;咳喘日盛之人,肺氣不足,氣虛日久,肌表疏松,衛(wèi)表不固,腠理開泄可致自汗。暑熱傷陽,或濕熱內郁,或表虛之人微受風邪,以致營衛(wèi)不和,衛(wèi)外失司,可致自汗。

  自汗疾病辨析

  根據病史、伴隨癥等進行診斷,如:

  ★怕熱、食欲亢進、頸部腫塊、眼突而多汗者,多為癭氣。

  ★病前1-4周有咽痛史,癥見發(fā)熱惡寒或持續(xù)低熱,關節(jié)酸痛而多汗者,應考慮痹病等。

  ★饑餓時,或胃切除患者于餐后突然多汗,伴心悸、面色白者,多為饑厥。

  ★ 起病急驟,伴高熱者,多屬溫熱性外感病。溫熱病后期熱退之后,因體虛未復,亦常有自汗表現。

  ★婦婦產后,自汗或盜汗不止,稱為產后汗癥。

  ★臨床一般不會以自汗為主訴而就診,其他疾病中有自汗主癥時,應有原發(fā)病特點,對此應全面分析,并作相應的實驗室檢查,如抗“O”、血沉、粘蛋白、T3、T4、基礎代謝率等,以助確立診斷。

  自汗治療方法

  肺衛(wèi)不固證

  證候:汗出惡風,稍勞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舌淡,苔薄白,脈弱。

  治法:益氣固表。

  用法:

  加減:汗出多者,加浮小麥、糯稻根、牡蠣;氣虛甚者,加黨參、黃精;舌紅、脈細數,加麥冬、五味子。

  營衛(wèi)不和證

  證候:汗出惡風,肢體酸痛,頭痛,時寒時熱,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脈浮緩。

  治法:調和營衛(wèi)。

  用法:

  加減:汗出多者,酌加牡蠣、龍骨。

  風濕犯表證

  證候:汗出,惡風發(fā)熱,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膩,脈浮緩。

  治法:祛濕解表。

  用法:

  加減:惡心欲嘔,加藿香、佩蘭、蘇葉;身重體痛,加羌活、防風、白芷。

  暑傷津氣證

  證候:發(fā)熱,口渴引飲,神志躁擾不寧,身灼熱,尿短黃,息粗氣喘,面赤,舌紅,苔黃,脈細數無力。

  治法:清暑益氣生津。

  用法:

  加減:發(fā)熱甚,加銀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過多,加五味子、煅牡蠣。

  濕熱蘊蒸證

  證候:頭部蒸蒸汗出,口膩作渴,身熱不揚,身體困重,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化濕。

  用法:

  加減:腹脹、便溏不爽,加蒼術、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黃卷。

  陽脫證

  證候: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氣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脈微或浮數無根。

  治法:回陽固脫。

  用法:

  加減:口渴舌燥,加麥冬、五味子。

  對精神緊張伴失眠等癥者,可給鎮(zhèn)靜劑,如安定等。心率加快者,可給心得安等。

  單方及成藥:

  ★麻黃根10g,牡蠣、浮小麥各20g,水煎服。

  ★黃芪、浮小麥各15g,大棗5枚,水煎服。

  ★天王補心丹,每次1丸,每日2次。

  體針療法

  夾脊穴(頸3-5)、間使、三陰交為主穴,配陰郄、復溜、太沖、內關等穴,交替使用。

  常用止自汗中藥:黃芪、牡蠣、浮小麥、麻黃根、五味子、五倍子等,可辨病、辯證基本上選用。

  食療方法

  1.黑大豆15克,浮麥30克,烏梅3克,煎服。

  2.玉米芯60克,孩子參30克,煎服。

  3.金雀根60克,麥麥天30克(布包),野毛豆30克,煎汁去渣連服數天,適用于病后自汗。

  4.沙參兔肉湯:本湯養(yǎng)陰益氣斂汗。沙參20克、玉竹20克、廣陳皮4克、兔肉200克(微炙),煲湯。

  5.桑葚茶:本茶養(yǎng)陰止汗。桑葚子20克、五味子15克、糯稻根45克,煎水代茶。

  嬰兒自汗中醫(yī)食療法

  1.黃芪生魚湯:本湯健脾益氣,收斂固液,用于氣虛、表虛及陰虛。

  黃芪10~15克、茯苓10~15克、紅蘿卜60~100克、生魚200克(微煎),煲湯。

  2.糯根烏豆湯:本湯固表養(yǎng)血,用于虛癥自汗。

  糯稻根60克(洗凈)、黑豆30克、煲水代茶。

看了什么是自汗的人還看了:

1.出大汗有什么原因

2.感冒伴有虛汗是怎么回事

3.經常冒虛汗是怎么回事

4.談談什么是陰虛

5.常見養(yǎng)生藥茶飲

6.特別愛出汗是怎么回事

7.腋下出汗多怎么回事

210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