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土豆種植技術
春土豆種植技術
那么下面一起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春土豆種植技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一)春土豆處理
1.選種 無論從外地調進的或自留的馬鈴薯種薯,使用前都必須經過選種。選擇無病蟲、無凍害、表皮光滑、新鮮、大小適中的薯塊作種薯。病薯、爛薯、畸形薯以及芽眼突起,表皮粗糙、龜裂等薯塊均不宜作種,根據試驗,在一定范圍內,種薯大小與最后產量成正比。小種薯所含營養(yǎng)物質少,長成的植株長勢弱,更有少數小薯還從退化株、病株或中途死亡的植株上收獲的,不但退化嚴重,而且還容易傳染病害,但都選大薯塊作種,用種量大,成本高,一般選50~100克大小的薯塊為好。如種薯不足,也不應低于15克,即每畝125~150千克。豐產地可用至300千克以上。
2.切塊 切塊播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節(jié)約種薯,打破休眠。切塊和削腚破皮,可以加速內部新陳代謝,促使早日發(fā)芽。切塊時必須注意切刀嚴格消毒。據試驗,切刀帶菌,擴大侵染是十分驚人的。如果菌量充足,條件合適,切一刀病薯,再切30刀健薯,幾乎可以刀刀染病。切刀消毒的方法很多,從煮沸的食鹽水中換刀具,用火焰烤刀滅菌;化學藥劑有用75%酒精、0.2%升汞水、5%石炭酸、0.1%高錳酸鉀、0.1 %度米芬(消毒寧),也可用苯駢咪唑44號、敵克松等藥劑浸泡種薯。在切塊消毒和淘汰病株方面,總結為“一看、二削、三切、四消”八個字。一看,即經晾種,輕微病薯發(fā)展為可見病薯后淘汰。二削,即由技術員或有經驗者削腚查病,剔去病薯。三切,即對經過檢查的健薯進行切塊。四消,即在切塊中發(fā)現病薯再用藥水消毒。也有簡化手續(xù),不先削后切,而是每切一次消毒一次。經過認真消毒,其發(fā)病率可降低到0.1 %。
馬鈴薯芽眼的萌發(fā)具有明顯的頂端生長優(yōu)勢,即密集在頂端的芽眼首先萌發(fā)。生產上為了促使提早發(fā)芽和發(fā)芽一致,提倡將薯塊縱切,平分頂芽,如薯塊大,一個馬鈴薯需要多次分割時,也應盡量利用靠近頂端的芽。
3.催芽 春馬鈴薯催芽主要是提高土溫,可以因地制宜地選用溫床、冷床、溫室、塑料薄膜覆蓋等方法。
長江中下游應在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選背風向陽、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點作催芽床。如屬釀熱溫床,必須用土將釀熱物與馬鈴薯隔開,排一層馬鈴薯,覆一層上,覆上以砂質壤土為好。種薯少、床面大的,以鋪一層為宜,床面不夠,亦可堆三四層,但堆放過厚易傷芽,上下各層芽的長度也不一致。堆完后上面覆土3~5厘米。春季氣溫低,蒸發(fā)少,上面又有覆蓋,澆水不宜過多,以免爛薯。催芽開始時溫度可以高至25℃左右,以后應控制在15~18℃。溫度太高,催出的芽細而長,如再遇高濕,還會引起爛薯、爛芽。
其他用冷床、塑料薄膜覆蓋催芽的,其管理方法基本相同。催芽時間的長短,因品種、溫度以及是否使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打破休眠均有關系。如休眠強度小的品種比休眠強度大的品種容易出芽,高溫催芽比低溫催芽快,切塊的種薯比不切塊的種薯發(fā)芽快,用赤霉素浸種的比不用赤霉素浸種的發(fā)芽快。芽長二三厘米時從床內取出播種,如天雨土潮,不宜下種,可攤開放在溫度較低的地方接受散射光照射,使芽頭粗壯發(fā)紫,防止徒長。如播種過晚,為了趕季節(jié),可以用赤霉素處理種薯。如休眠期中等的白頭翁、一點紅品種,在催芽前可以用百萬分之零點五至一(0.5~1.0ppm)的赤霉素處理。配制方法:將結晶狀的純赤霉素1 克,用200毫升酒精配成母液(可存放一二年),浸種時再兌水2000千克,即配成濃度為百萬分之零點五(0.5ppm)的溶液。浸種液隨配隨用,不要一次配置過多。對休眠期短、休眠強度小的品種,溶液濃度要低,浸種時間要短,用百萬分之零點五至一(0. 5~1.0ppm)的溶液,浸種3~5分鐘即可。對于休眠強度大、休眠期長的品種,應用百萬分之五至十(5~10ppm)的溶液,浸種3~10分鐘左右。經赤霉素處理的種薯必須攤開,晾四五小時后再上床催芽。赤霉素處理種薯的優(yōu)點是出芽快,缺點是苗瘦長,易早衰,春季用溫床提早育苗的可以不用赤霉素處理。
(二)春土豆整地施肥
馬鈴薯要求土質疏松的或砂壤上,這一點很重要:(1)砂土通氣性好,地溫高,溫差大,有利于鉀的吸收,提高鉀/氮比值,使生長前半期保持以氮代謝為主的同時,能保持較高的碳代謝水平,提前結薯;(2)土壤中氧的供應充足,而豐富的光合產物和充足的氧,是薯塊膨大的物質基礎和能量來源,疏松的土壤能促進分生組織的形成和發(fā)展,加速塊莖的膨大,(3)薯塊在土壤中承受著土壤對它的壓力,在膨大時更要沖破土壤的阻力。松土阻力小,而粘重堅實的土壤阻力就大,沖破阻力消耗的能量就多,不利于薯塊的膨大;(4)“源”和“庫”是相互制約的。制造光合產物的營養(yǎng)器官(葉片)是“源”,存放光合產物的貯藏器官(薯塊)是“庫”。在堅實的土壤中庫容不能迅速擴大,反過來抑制了光合作用,這就是“庫”對“源”的反作用。
馬鈴薯是塊莖作物,其撥土能力不及塊根作物。根系也不及其他作物強大,所以應選土質疏松、上層深厚肥沃的砂壤土栽培。質地輕松的土壤中氧氣充足,有利于匍匐莖及塊莖的生長。據試驗,在砂土地上種馬鈴薯,不但出苗率高、發(fā)病率低,而且產量高、品質好。在粘土地上種馬鈴薯,需要大量施用有機肥料,改變粘上的不透氣性。但不管是砂土或粘土,都要深耕、曬垡、凍垡。
如果茬口許可,最好在隆冬深耕,經過凍垡,使土壤疏松。因為,水結冰時體積要增大9%,土壤經冰的擠壓就會變得格外松,這是使土壤變松的最有效的辦法。一般耕深以23~24厘米為宜,有條件的地區(qū)可深耕到33厘米,如用牛耕一次太淺,可用兩牛套耕,這樣,既加深了耕作層,又不會將心土翻到上層來。整地時期依前作不同,略有早遲,但應力爭早耕,播種前六七天再細耙。在排水良好的地方栽植馬鈴薯,一般不必作畦起壟,排水較差的地方要窄畦起壟。在豐產試驗時,徐州等地常采用雙行高壟栽植,壟寬50~80厘米,增產效果顯著。蘇南過去用寬2.2~2.3米、長15~20米的大畦平栽,不利于馬鈴薯生長,今后應逐步改進。
馬鈴薯生長期短,吸收的肥料80%來自底肥,在馬鈴薯追肥的施肥技巧技術上,應掌握以有機肥料為主,無機肥料為輔,和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的原則。可以歸結為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多施鉀肥。
?、虼和炼共シN
(一)播種期 兩季作地區(qū)春馬鈴薯生育期不長,這是影響產量的主要因素。據多年試驗證明,長江下游地區(qū),2月份平均氣溫已達5℃左右,提早在2月中下旬直播已不致凍壞。提早播種,雖不能早出土,但在低溫條件下有利于根系的發(fā)育,少數能早發(fā)的薯芽,耐低溫能力也較強。即使出土薯芽受到晚霜危害,但因種薯及根系未受凍害,還可萌發(fā)副芽,出苗仍然較早。所以,提前播種,是春馬鈴薯豐產的關鍵之一。
(二)春土豆播種密度
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栽培馬鈴薯,基本上可分為下列三種形式:
1.“滿天星”:即行株距一般20厘米左右,為了增加播種深度,隨耕、隨播人犁溝,第二犁覆土。這種栽培方式除去溝渠,每畝可栽12000余棵,密度大、封行早、通風差、病害多、管理粗放,在生長期無法中耕培上,因此,“露頭青”和小薯塊多,品質差,產量低,這種播種形式,不應提倡。
2.株距20厘米,行距加大到40厘米,除去溝渠,每畝可栽6000余棵,這種栽植方式,株數少,通風好,病害少,便于中耕培土,“露頭青”少,是當前最普遍的播種方法。
3.雙行高壟栽培法:其大行為70~90厘米,小行為10厘米,株距為25~30厘米,呈三角形栽植,每畝亦可栽6000余棵。這種栽植方式行間更大,通風更好,可以多次培上,生產的薯塊大,產量高。
為了獲得馬鈴薯高產,在考慮種植方式時,既要注意擴大行距,又要保證一定的主莖數??朔烧呙艿霓k法是,在擴大行距的同時,應提倡叢植,加大播幅,增加主莖數。擴大行距,改善生長條件,可奪取單株的高產,保證主莖數,可奪取群體的高產,兩者不可偏廢。
盡可能放大行距(可放大到50一60厘米),相應縮小株距的好處是:(1)發(fā)棵后不致封行郁閉,造成下部葉片黃化,縮短葉片的功能期;(2)有利于通風透光,提高光合強度;(3)有利于培土,而行距過小,操作不便,土培不高,且培土時還會碰斷匍匐莖,影響結薯。
(三)春土豆播種方法
作東西向開溝,溝深10~13厘米,將催過芽的種薯,按芽的大小分級、分地塊排種,排種后用南面的土覆蓋3~5厘米厚(砂土應比粘上稍厚),其余堆在北面擋風。如有條件,可在覆土中摻人腐熟廄肥、垃圾、草木灰等,既可增溫,提早出苗,又可增加肥效。
由于2、3月地溫還低(在10℃以下),而薯塊發(fā)芽適溫為12一18℃,提高地溫就可以提前出苗。地膜覆蓋效果很好。0.015毫米厚的地膜每畝約需10公斤。地面要整平,覆蓋要嚴實,蓋住畦溝,增溫明顯。出苗后要及時破膜,使幼苗通過低溫鍛煉,提高抵抗霜凍的能力。
播完后應將多余的薯塊在地邊或行間臨時栽植作預備苗,供補苗之用。
Ⅲ春土豆田間管理
春馬鈴薯的田問管理,應從“早”字出發(fā),總的要求是前期早發(fā)、中期穩(wěn)長、后期晚衰,開花前爭取早追肥,早培土,開花后應看天、看地、看苗澆水,以利促棵攻薯,以薯控棵,保持薯棵平衡生長,防止瘋長和早衰。
按其生長發(fā)育時期分:
(一)發(fā)芽期
從塊莖幼芽萌動至出苗階段。
1.生育特點:
春暑播種后先發(fā)根后發(fā)芽,在適溫條件下,出芽早、數量多,幼苗茁壯。若種薯處于休眠狀態(tài)者,需人工破眠后才能發(fā)芽。早熟品種要在4月上中旬齊苗,前期生長慢的品種在4月中下旬齊苗。一般春季馬鈴薯發(fā)芽期為25~35天,秋季馬鈴薯發(fā)芽期為10~20天。
2.主攻目標及關鍵措施
一播全苗是本期的主攻目標,播種后要及時查苗補苗。查苗補苗是豐產的基礎,缺苗斷壟會影響產量,發(fā)現死苗、缺秒必須用預備苗補足。 3.常見生產中的問題及對策
發(fā)芽期經常遇到塊莖休眠,不能及時發(fā)芽的情況。此時就要具體分析休眠的原因,并采取響應的措施。
休眠分自然休眠與強迫休眠兩種。自然休眠是由遺傳因素或薯塊內脫落酸含量較多等內在因素引起的休眠,與發(fā)芽所需的溫度等環(huán)境條件無關,稱自然休眠。強迫休眠是薯塊內部已具備發(fā)芽條件,只是由于發(fā)芽的溫度、濕度等外部環(huán)境條件不具備而引起的休眠,稱為強迫休眠。這兩種休眠在馬鈴薯生產中都有所表現。馬鈴薯塊莖外層生有根密的栓皮組織,阻止空中氧氣透入塊莖內部,呼吸作用和新陳代謝減弱,使塊莖芽眼得不到應有的營養(yǎng)和氧氣,不能很快萌發(fā)而休眠。近年來,也有人從生理生化方面發(fā)現馬鈴薯薯塊莖內含有較多的休眠劑(如脫落酸)時,抑制了細胞生長及分裂的緣故。休眠劑的作用與生長刺激素(如赤霉素)的作用相反。據研究,低溫、短日照有利于休眠劑的形成,相反,高溫、長日照有利于生長刺激素的形成。馬鈴薯因品種不同,其休眠期長短與休眠強度也不同。休眠強度是指塊莖在休眠期用人為方法打破休眠的難易程度。休眠期的長短,據黑龍江克山農業(yè)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可分為四類: (1)無休眠期的:如威拉等品種。 (2)休眠期短的:如豐收白等品種。 (3)休眠期中等的:如克新4號、白頭翁、紅紋白等品種。 (4)休眠期長的:如早熟白、疫不加等。
春秋兩季作地區(qū),兩季相隔時間短,對休眠期長的品種,生產上常用物理或化學方法來打破其休眠。物理方法有切膠、切塊、破皮、改變溫濕度條件等。化學方法是用藥劑處理種薯,如用0.5%~1.0%硫豚(NH2CSNH2)水溶液浸4小時取出,在密閉容器中放置12小時再催芽;用1.2%氯乙醇(C2H4OHC1)水溶液浸濕后立即取出,用麻袋或草包覆蓋悶種16~24小時后即播種。近年來,已改用赤霉素溶液浸泡5~10分鐘,其濃度隨品種、溫度和切塊與否而異。對休眠強度大的品種,使用赤霉素的濃度亦大;休眠強度小的品種,使用赤霉素的濃度亦小。如果使用赤霉素濃度過大,出苗雖快,但芽頭生長瘦弱。對切塊的種薯,可用百萬分之零點五至一(0.5~1ppm);未經切塊的整薯,其濃度則應加到百萬分之五至十(5~10ppm)。經赤霉素處理的種薯,一般可提前出芽6~12天,如一點紅品種,經處理的7~10天出芽,未經處理的要15天左右才能發(fā)芽。
(二)幼苗期
從出苗至主莖完成一個葉序或第8葉長成,即團棵階段。
1.生育特點:
此期除莖葉及初生根生長外,還有匍匐莖發(fā)生,在匍匐莖尖端開始膨大,莖葉分化完成,頂端孕育花蕾。此時植株尚未封行,要及時中耕培土,保證肥水供應,以促進根系發(fā)育。一般歷時15~20天。 2.主攻目標及關鍵措施
本期主攻目標是早期促使葉片多生快長,后期使生長中心及時轉移到薯塊的膨大上來。
主要措施有: (1)早管早發(fā) 馬鈴薯追肥要早施早停。所謂早施,就是剛出苗、尚未齊苗時就澆稀薄糞肥促使齊苗,供應速效氮,促使葉片多生快長。早停,就是4月15日以后,一般不再追肥。水肥過足,長勢過旺,往往出現瘋長,導致減產。及早停止追肥,還有利于莖葉及時停止生長,使生長中心在5月初就轉移到薯塊的膨大上來。以達到4月發(fā)棵、5月結薯的目的。 (2)分次培土 培土可以為結薯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有利于提高產量和質量。薯塊生長需要黑暗的條件,不培土薯塊往往要見光,薯塊長不大,還會變綠,形成龍葵素,吃起來麻嘴,且對人有毒。培上要分兩次進行,第一次苗高10厘米左右進行,要培得低些,第二次苗高20厘米左右進行,要培得高些,
因為一次培土往往出現下面兩種情況:一是培上早了,不利于地溫的升高,影響發(fā)棵,二是培土遲了會損傷匍匐莖,影響結薯。兩次培土法不僅可以避免上述情況,而且,由于分次培土時土培得高,好處很多:(1)主莖埋入土中的節(jié)數較多,可發(fā)生較多的匍匐莖和形成較多的薯塊;(2)避免匍匐莖長出地面形成地上枝而不能結薯;(3)雨水多時有利排水,高溫季節(jié)地溫較低有利結薯;(4)晚疫病發(fā)生時,減少孢子侵染薯塊的機會,減少腐爛。
(三)發(fā)棵期
從團棵、主莖頂葉展平,直至早熟種第一花序開花,晚熟種第二花序開花為止。
1.生育特點:
此期地下根系、地上莖葉及塊莖膨大至3厘米左右,生長速度加快,是建立強大同化系統(tǒng)和開始轉向塊莖旺盛生長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養(yǎng)分消耗多,積累少,薯塊膨大很慢。這時低溫、短日照有利于塊莖的形成,高溫、長日照有利于莖葉生長。如馬鈴薯的莖葉產量與薯塊產量的比例,春薯為2:1,而秋薯為1:1。在生產中,若追肥過晚、氮肥過多、多雨、弱光都會使養(yǎng)分大量消耗于莖葉生長。反之,鉀、磷肥料多,天氣晴朗,強光等,有利于塊莖的生長。一般歷時25~30天。
2.主攻目標及關鍵措施:
本期的主攻目標是促進根系發(fā)育及植株早發(fā)。
主要措施有: (1)追肥、澆水:播種前雖有足夠的基肥,但冬春氣溫低,肥料分解慢,前期出現莖葉生長不旺,葉色淺綠等缺肥現象時,應在現蕾期間增施速效肥料一次。一般每畝每次施硫酸銨、硝酸銨等氮肥7~10千克;如用尿素、氨水,則必須開溝或開穴點施并覆土,用量也不宜過多,氯化銨含有氯離子,會降低薯塊淀粉含量,并影響后作生長,不宜使用。如有腐熟糞水作追肥,既澆水,又施肥,安全可靠,節(jié)省農本。近年黑龍江安達市用固體硝酸稀土【含有稀氧化物(R203)37.2%】100克,溶于1000克水中,拌在100千克種薯上,及每畝用50克稀上,溶于40千克水中,在馬鈴薯現蕾期噴施葉面,對馬鈴薯的淀粉含量及其產量,均有顯著的增產效果。 (2)中耕:施過糞水或雨后土壤板結時,應中耕松土,提高土溫,減少蒸發(fā)和改進土壤透氣條件,有利于根系發(fā)育和植株早發(fā)。如行距放大,澆水、施肥次數增加,則中耕培土次數亦應酌情增加。
一般發(fā)棵期的栽培措施與幼苗期的措施結合進行。
(四)結薯期
從主莖平展到莖葉變黃。
1.生育特點:
此期晝夜溫差大,有利于光合產物的積累和向塊莖輸送。這時養(yǎng)分消耗少,積累多。
2.主攻目標及關鍵措施:
結薯前中期宜保持肥水供應,防止莖葉早衰,以免影響塊莖產量。后期應控制肥水供應,使塊莖周皮老化,以利收獲貯藏。結薯期水肥供應不勻,溫度時高時低,會引起塊莖畸形。
本期的關鍵措施是: (1)排水與灌水 兩季作地區(qū)春馬鈴薯生長正值霉雨季節(jié),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會引起植株早衰,薯塊腐爛。馬鈴薯以深溝高畦或平畦栽培,經過培土,變成高壟雙行,以雨過地干、地面無積水為好。即使遇到特殊干旱年份,需進行灌水,深溝高畦或高壟雙行,都可用溝滲水,滿足結薯期的需水。馬鈴薯生長期間經過多次培上,上層深厚,如采用潑澆噴灌,只濕表土,不濕心上,不但根系吸收不到足夠的水分,而且還會提高空氣濕度,有利于病害的發(fā)生和蔓延。所以馬鈴薯的灌溉次數宜少,水量宜大,應以一次灌足為好。 (2)植株調整 兩季作地區(qū)馬鈴薯均采用早、中熟品種,分株能力弱,在一穴單株的情況下,適當增加分枝數量,擴大葉面積,還有一定的增產作用,所以一般不需整枝打權。但馬鈴薯開花結實要消耗大量的營養(yǎng),因此,在開花前必須摘去花莖,以集中養(yǎng)分用于薯塊膨大。近年上海等地在馬鈴薯收獲前20天左右,在葉面噴施百萬分之五十(50ppm)多效唑,能增加葉綠素含量,抑制莖葉徒長,減少營養(yǎng)體消耗,促使塊莖膨大,提高薯塊產量,效果較好。
3.塊莖的生長與發(fā)育
馬鈴薯塊莖只有豌豆大小時,表皮即脫落,為周皮層所代替。周皮中有木栓形成層,這層細胞長期保持生長和分生能力,當塊莖受傷時,即產生新的木栓保護傷面。木栓層之內是皮層,由薄壁細胞組成,含有較多的淀粉和含氮化合物。皮層內是維管束環(huán),其間有形成層環(huán),這是塊莖淀粉最多的地方。維管束環(huán)內是髓部,它是塊莖中所占體積最大的部分,由大薄壁細胞構成,又分為含水較多的星芒狀的內髓部和接近維管束的外髓部。髓部含有較多的蛋白質。
(五)休眠期
馬鈴薯開花結束后,莖葉逐漸枯黃衰敗,春薯受高溫的影響,秋薯受低溫的影響,進入休眠。此后就要適時收獲。
Ⅳ.春土豆采收
(一)判斷采收標準:
春馬鈴薯薯塊是否成熟,可以從下列幾方面加以判斷:莖葉由綠變黃;拔莖搖動,薯塊易脫落;以指擦薯塊,表皮脫落;以刀削薯塊,傷口易干燥。以上均表示薯塊已經成熟,可以收獲。 (二)采收時間:
馬鈴薯在生理成熟期收獲產量最高。生理成熟的標志是:①葉色由綠逐漸變黃轉枯,這時莖葉中養(yǎng)分基本停止向塊莖輸送;②塊莖臍部與著生的匍匐莖容易脫離,不需用力拉即與匍匐莖分開;③塊莖表皮韌性較大、皮層較厚、色澤正常。
一般商品薯生產應考慮這些情況,盡量爭取最高產量。但實際上有的時候不一定在生理成熟期收獲。如結薯早的品種,其生理成熟期需80天(出苗后),但在60天內塊莖已達到市場要求,即可根據市場需要進行早收,這是因品種而異的早收。另外,秋未早霜后,雖未達生理成熟期,但因霜后葉枯莖干,不得不收;有的地勢較洼,雨季來臨時為了避免澇災,必須提前早收;還有因輪作安排下茬作物插秧或播種,也需早收等。遇到這些情況,都應靈活掌握收獲期。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即二季作區(qū)春薯作種,必須在有翅蚜蟲大量飛遷之前收獲,或及時把薯秧割掉,防止蚜蟲大量傳播病毒,才能保證種薯質量。這和商品薯提前收獲有原則上區(qū)別。因商品薯為了高產增收,而種薯則要求無毒無病高質量,只要求繁殖系數高,不要求高產大塊。這是解決春季商品薯和種薯生產矛盾的關鍵。
另外,有的農民為了把大塊的馬鈴薯提早上市,常采取“偷"薯的辦法,即先把每株上的大塊莖摘收,而后加肥、培土,澆水。只要不損傷植株根系,馬鈴薯植株仍可正常生長,剩下的小塊莖仍有較高的產量。
總之,收獲期有各種情況,應根據實際需要而定。但在收獲時要選擇晴天,避免在雨天收獲,以免拖泥帶水,既不便收獲、運輸,又容易固薯皮擦傷而導致病菌入侵,發(fā)生腐爛或影響貯藏。
(三)收獲方法
馬鈴薯的收獲質量直接關系到保產和安全貯藏。收獲前的準備,收獲過程的安排和收獲后的處理,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應做好,才能使辛勤勞動的果實不致因收獲不當受到損失。
收獲前的準備:
檢修收獲農具,不論機械或木犁都應修好備用。盛塊莖的筐簍要有足夠的數量,有條件的要用條筐或塑料筐裝運,最好不用麻袋或草袋,以免新收的塊莖表皮擦傷。還要準備好入窖前的種薯和商品薯的臨時預貯場所等。
收獲過程的安排:
收獲方式可用機械收獲,也可用木犁翻、人力挖掘等。但不論用什么方式收獲,第一要注意不能因使用工具不當,大量損傷塊莖,如發(fā)現損傷過多時應及時糾正;第二收獲要徹底,不能將塊莖大量遺漏在土中。用機械收或畜力犁收后應再復查或耙地撿凈。
收獲時要先收種薯后收商品薯,如果品種不同,也應注意分別收獲,不要因收獲混雜功虧一賃。特別是種薯,應絕對保持純度。
收后處理:
收獲的塊莖要及時裝筐運回,不能放在露地,更不宜用發(fā)病的薯秧遮蓋,要防止雨淋和日光曝曬,以免堆內發(fā)熱腐爛和外部薯皮變綠。同時要注意先裝運種薯后裝運商品薯。要輕裝輕卸,不要使薯皮大量擦傷或碰傷,并應把種薯和商品薯存放的地方分開,防止混雜。
預貯場所應寬敞,剛收獲的塊莖濕度大,堆高不宜超過1米,而且食用的塊莖盡量放在暗處,通風要好。入窖貯藏前要把病、爛、蟲咬和損傷的塊莖全部挑出來。預貯時間15~20天,使塊莖表面水分蒸發(fā),擦傷表皮愈合后入窖貯藏。 二.秋馬鈴薯栽培技術 秋馬鈴薯不如春馬鈴薯易栽,其產量也不及春馬鈴薯高。但秋馬鈴薯的結薯季節(jié),氣溫由熱轉涼,病毒在薯塊內積累少,發(fā)病輕。如果用秋季生產的薯塊作為春季栽培的種薯,則春薯長勢旺,退化輕,產量高。因此,秋薯生產不僅為了獲得秋季鮮薯供應市場,而且主要的是為了獲得供春季生產用的優(yōu)良種薯。為了避免重復,現將秋馬鈴薯栽培擇其要點分述如下。
(一)種薯的選擇
1.從春薯中挑選種薯 春薯在夏季貯藏期間,如通風不良,窖內缺氧,薯塊受漬或溫度過高,會造成芽眼受傷,薯肉變色(由白色變?yōu)樗t色)腐爛等,都應剔除,否則,在直播或催芽時一經澆水就會腐爛。
2.改用小整薯播種 秋薯與春薯一樣進行切塊催芽,往往會爛薯,很難保證全苗,這是歷來秋薯生產失敗的主要原因。秋薯播種期間正值高溫季節(jié),薯塊一經切開,傷口極易感染病菌,薯塊汁液正是各種菌類的培養(yǎng)基,加上溫度、水分條件適宜,菌類大量繁殖,薯塊迅速腐爛。鑒于這種情況,上海等地秋薯采用整薯播種,整薯有外皮保護,既無傷口,也無切刀傳染病菌,爛薯率極低。用整薯播種,其主莖均為薯塊頂芽萌發(fā)而成,具有明顯的頂端生長優(yōu)勢,表現為芽壯、出土快、根系發(fā)達,地上莖數量多,生長迅速,植株高大,光合效能高;產量也高。整薯播種存在的問題是用種量過大,克服的辦法:在春薯留種地里,從優(yōu)良單株上收下2.0~2.5克小薯播種。也有專門為了實現整薯秋播,在春季建立留種地,其密度每畝加大到10000~12000棵,生長期間和收獲時采取去雜去劣、去病、去退化株等措施,并提前在6月上旬收獲。這樣密植栽培產量高,薯塊多,種性好,適宜于作為秋季整薯播種的種薯。
如果事先沒有準備好小整薯時,則必須切塊或削腚催芽,通過切塊或削腚破皮可以節(jié)約種薯,促進薯塊內部新陳代謝,有利于薯塊發(fā)芽。整薯播種種皮不破,與切塊相比較,則整薯播種發(fā)芽較慢。據試驗,采用同一品種,整薯播種比切塊要晚出芽4~6天。因此,在使用生長刺激劑對整薯進行催芽時,其濃度應加大。如赤霉素刺激催芽,其濃度切塊只需百萬分之零點五至一(0.5~1ppm),而整薯要百萬分之五至十五(5~15npm)。
3.用冬播春收的薯塊作秋季的種薯 春薯秋播貯藏期較短,許多品種均未通過休眠期,需要推遲播種或催芽。如能在10~11月份用溫床或冷床中播種,春季4月底及早收獲,這些薯塊不作商品薯,專作秋季種薯,在早秋未經催芽就能自動萌發(fā),這樣可以免去催芽的麻煩,又能早播,延長秋馬鈴薯的生長時期,為秋季馬鈴薯早熟豐產創(chuàng)造了條件。
(二)秋薯催芽
江淮流域8月下旬天氣才轉涼,11月中、下旬有早霜出現。因此,播種過早,受高溫影響,爛種缺苗嚴重;栽種過晚,生長期過短,影響產量。根據多年試驗證明,長江以南可在8月25日至9月10日栽植,長江以北,比南早10天左右。為有效地利用田間生長的有利時機,可采用催芽播種。
芽可在栽種前15~20天進行,對休眠期長,休眠強度大的白頭翁、一點紅等品種,比休眠期短的豐收白、高原7號等品種提早7~10天。秋薯催芽的地點可查在陰涼通風的涼篷、屋檐、走廊或室內,用未種過前科蔬菜的砂土、砂壤土,做成寬1.3米、長任意的發(fā)芽床,先填砂土三四厘米厚,上爿)一層種薯,再填一層土,種薯之間互不相靠,以免傳染病害。發(fā)芽床面積大的以排一層為好,層次過多,通氣不良,表里溫濕度不一,發(fā)芽不整齊,苗床面積小的也不應超過三層。催芽期間土壤濕度應以手握土壤成團,手松能散為度。催芽期間應經常檢查薯芽,芽頭過短時,可以挑出再催,芽頭已長,如遇天雨地濕無法栽種時,可以從苗床中取出攤開,在涼篷或室內受散射光照射,使芽頭變粗變紫,培育成矮壯芽后再栽。
(三)秋薯栽植
江淮流域8月下旬至9月上旬,早晚氣溫已開始涼爽,但中午仍是高溫炎熱,土壤干燥)馬鈴薯幼芽經不起烈日曝曬,應在早晨天涼、地涼、水涼時栽種,并爭取早晨9點鐘以前栽完。為爭取時間,可在前一天傍晚開溝,溝寬10~13厘米,澆足底水,并從發(fā)芽床內將可栽的薯塊理出,在第二天早晨栽于壟北陰涼處。為使出苗整齊,除草時不傷薯芽,栽種時覆上深淺要一致。出苗前松土除草,有利于保墑降溫。
栽種時宜分期分批進行。選芽長三四厘米,芽上發(fā)青,芽下有根的原始體薯塊先栽,以減少薯塊爛壞和缺苗斷壟。秋馬鈴薯生長期短,長勢也不旺,其密度應大于春馬鈴薯,一般每畝可栽0000棵左右。
(四)及時補苗
秋馬鈴薯病蟲害嚴重,容易造成缺苗斷壟,力爭全苗,是秋薯豐產的關鍵。
(五)適時澆水
馬鈴薯薯塊能供應苗期的水分與養(yǎng)分,其抗旱能力遠較其他蔬菜強。但秋薯生長季節(jié)常會遇到干熱天氣,薯塊會因大氣及土壤過分干燥而失水干癟,影響生長,尤其是切塊種薯更為嚴重,因此,須及時澆水。也可在馬鈴薯行間撤上速生菜秧、茼蒿、菠菜等蔬菜,在管理這些速生菜的同時,兼顧了馬鈴薯。這樣,既節(jié)省勞力,又可多收一茬秋菜。但間套作物不能影響主作,緊靠馬鈴薯四周的菠菜、菜秧、茼蒿應及時間拔,以保證馬鈴薯正常生長。
(六)松土、除草、培土
松土、除草、培土有利于降溫、保墑、通氣,減少爛薯。秋馬鈴薯一般需松土、除草、培土三四次。出苗前如土表結殼,要扒土平壟,以利出苗;齊苗后至封行前,馬鈴薯田塊雜草生長迅速,應進行一二次中耕、除草;苗高16~20厘米時,中耕結合培土,有利于結薯,防止“露頭青”及避免后期薯塊受凍。
(七)收獲
秋馬鈴薯豐產關鍵之一是適當晚收。馬鈴薯不耐嚴霜,但可耐輕霜。初霜損傷部分嫩莖、嫩葉時,塊莖尚能利用地上健壯莖葉中的養(yǎng)分繼續(xù)膨大。江淮流域一般在11月中下旬收獲,在天氣較好的情況下,力爭晚收,以取得較高的產量。
四:馬鈴薯的間、套作
馬鈴薯有哪些較好的輪作方式: (1)春播馬鈴薯與玉米壟溝套種(溝灌馬鈴薯插玉米):4 月初種馬鈴薯,品種是當地紫山藥或紅眼窩,實行寬窄行播種,寬行2尺,窄行5寸,株距7寸,每畝種馬鈴薯6,000多株,5月中旬馬鈴薯苗高3寸左右,在寬行開溝插種玉米,株距1尺,每畝2,400株。 (2)馬鈴薯、玉米寬窄畦套種:采用6尺的耕作帶,寬畦4尺,種4行馬鈴薯,株行距各1尺,每畝4,000株。窄畦2尺,種兩行玉米,株、行距各1尺,每畝2,000株。 (3)馬鈴薯玉米等畦套種:比單作馬鈴薯增產80%。套種方式是:畦寬各5尺,一畦種馬鈴薯5行,每畝3,000株,另一畦種玉米3行,每畝2,000株(馬鈴薯、玉米收后種冬小麥)。 (4)馬鈴薯畦埂插玉米:這個辦法簡單易行,畦面寬6尺,種5行馬鈴薯,株距1尺,每畝4,000株,畦埂粗1.5尺,種兩行玉米,株距1尺,采用三角形留苗,每畝1,600株。此外,有些還采用春播馬鈴薯與黑豆套種,比單作馬鈴薯增產24%。
五、最新馬鈴薯種植技術
(一)種薯脫毒
(二)小種薯 ——實行整薯播種 1.整薯播種的好處:整薯播種可避免病毒病和細菌性病害通過切刀傳病。有些接觸傳毒的病毒病,在切開薯塊時液汁傳毒,切刀成了傳病的媒介。感病切塊生長的植株會出現病毒性退化,不僅減產而且不能作種薯。否則,會因種薯帶病毒種植后造成嚴重減產。
切刀也是細菌性病害傳病的媒介,馬鈴薯青枯病、馬鈴薯環(huán)腐病、馬鈴薯黑脛病都能通過切刀傳病。尤其是青枯病和馬鈴薯環(huán)腐病,一塊種薯有病可通過切刀使幾十個切塊感病。有病的切塊播種后不是種塊腐爛后缺苗斷壟,就是田間出現許多病株,造成嚴重減產。青枯病和黑脛病還會污染土壤,造成土壤傳病,影響后茬作物。且有病的塊莖,,果在貯藏前不能清除,貯藏過程中還會腐爛,甚至"爛窖",造成嚴重損失。
當然,切刀消毒可以防止切塊時病害傳播,但切刀消毒比較麻煩,特別是種薯量大和薯塊病癥輕時,很難杜絕切塊感病。況且就是健康種薯用刀切開后,如果切面愈合不好,腐生菌侵入后也能造成切塊腐爛和缺苗斷壟。
整薯播種只要催芽時淘汰病薯,一般在播種后不會缺苗斷壟。偶爾出現個別病株也不會明顯減產。所以整薯播種在一般情況下均比切塊增產。
另外,整薯播種催芽后出苗整齊,植株間結薯時期比較一致,生長的薯塊整齊,商品薯率高。同時整薯播種比切塊抗逆性強,耐干旱,病害少,增產潛力大,有利于高產穩(wěn)產。例如,黑龍江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在克山縣用克新2號和疫畏它兩個品種進行整薯播種,比切塊播種增產32%~56%。山西省農科院高寒區(qū)作物研究所用晉薯1號等品種的小整薯播種,比切塊播種增產15%~5O%。這類實例很多,說明整薯播種是一項普遍增產的措施。 2.整薯播種需要生產小種薯:整薯播種的薯塊不應太大,否則,用種量大,不經濟。實際上整薯播種用1O~20克的小種薯就能獲得高產。例如,遼寧省鞍山市畜牧蔬菜局等試驗結果表明,用10克左右的小整薯播種,每畝種植4330株,用小種薯47千克。而用15克的切塊作對照,每畝用種薯65千克。結果用小整薯播種的畝產2336.3千克,切塊播種的畝產1923.7千克。小整薯比切塊播種增產21%,還節(jié)省種薯18千克。
實踐證明,用大整薯種植比小整薯可提高產量,但并不一定有利。例如,用55克整薯播種的畝產2674.1千克,用10克小整薯播種的畝產為2336.3千克。但前者每畝用種量為257.9千克,而后者僅47千克。由于種薯價格高,最后用大整薯的每畝凈收益276.13元,而用小整薯的收益為303.6元。用小整薯播種反較為有利。
不過用小整薯播種要在播種前催壯芽,使根系早發(fā)育,有利于植株生長和高產。春季播種催芽比較容易,因種薯經過冬季貯藏休眠期已過,只要播前40天左右把未發(fā)芽的種薯放在18℃左右的室內散光下,種薯很快即可發(fā)芽。但在二季作區(qū)秋季播種用的種薯,除要求品種休眠期較短外,還需要在春季生產種薯時早種、早收,這樣在秋播時種薯才能通過休眠期。因為春季生產的種薯到秋季播種時,一般問隔時間較短,如不對種薯采取催芽處理,到播種時不發(fā)芽,就會延誤生育期。所以,在二季作區(qū)生產種薯,春季應加蓋地膜早種、早收,使種薯從收獲到播種,中間有2個多月的時間。一般休眠期短的品種,在種薯收獲后,于較高的溫度下貯存兩個月左右就可通過休眠期,加上催芽措施,就能達到全苗的目的。 ①生產小種薯的要求:首先要特別強調,種薯生產必須和商品薯生產嚴格分開,尤其是二季作區(qū),春季為商品薯生產的主要季節(jié),商品薯生產要求高產、大塊、晚收,而種薯則要求質量好(健康),繁殖系數高,薯塊小,早收。種薯早收可避免春季有翅蚜蟲傳播病毒。因此,種薯田和商品薯田在春季播種時就應分開。這樣才能保證秋季用的種薯質量。否則,春季種薯收獲晚,有翅蚜蟲大量飛遷后,種薯田可能全部植株被蚜蟲傳毒,有病植株生產的種薯會發(fā)生嚴重的病毒性退化和減產。
一季作區(qū)種薯生產,同樣應和商品薯生產分開。我國北方有夏播留種馬鈴薯種植技術的經驗,夏播就是為了避開有翅蚜蟲飛遷盛期,達到生產優(yōu)質種薯的目的。種薯健康才能高產,所以應利用各地的一切有利條件生產質量高的小種薯。
種薯生產單位生產小種薯,農民才能利用小種薯?,F在一般種薯生產單位生產種薯的方法和商品薯生產方法基本一樣。這樣,就達不到生產小種薯的要求。因此,生產小種薯,必須首先改革種薯的生產方法。種薯生產單位要向農民提供小種薯,需要在現有良種生產的基礎上,改進種植方法,加大播種密度,調整播種期和收獲期等,才能實現生產優(yōu)質小種薯的目的。 ②生產小種薯的技術要點:生產小種薯需要因地制宜地作一些必要的試驗。例如,根據品種的特點,在生產小種薯之前,結合各地的有翅蚜遷飛規(guī)律,進行播種期、收獲期和密度試驗,特別是密度試驗。加大種植密度,控制種薯齡期,早收,晚播等相結合,就可達到生產小種薯的目的。實踐證明,在控制種薯齡期上對于生產小種薯有很大的潛力。如每平方米20個主莖對生產小種薯有利,則用20克的整薯播種,頂芽期每塊平均主莖數1.5個,每畝用種量為667X20÷1.5X0.02=178千克,而多芽期播種每塊平均主莖數3.5個,每畝用種量為667X20÷3.5X0.02=76千克。多芽期播種用種量少得多,對于生產小種薯當然是高效益的。不過這是理論數據,因品種問往往有很大差異,必須經過試驗才能確定合適的密度和播種量。
總之,生產小種薯實行整薯播種可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增加馬鈴薯價格,并在利用脫毒苗生產無病毒種薯的基礎上,可使我國的種薯和商品薯生產逐漸進入良性循環(huán),不僅能使全國的馬鈴薯生產再上新臺階,還有利于馬鈴薯出口創(chuàng)匯,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三)脫毒種薯噴霧繁殖技術
常規(guī)的脫毒種薯生產方法中,原原種的生產周期長,繁殖倍數低。同時,由于網室中基質多年不更換或消毒不徹底,常常導致土傳病害的大量流行,使原原種尤其是脫毒小薯的生產成本偏高,質量變差。
馬鈴薯脫毒小薯無基質定時噴霧栽培技術,是我國科研人員創(chuàng)建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脫毒小薯生產技術。它根據馬鈴薯生長發(fā)育各時期所需營養(yǎng)特點,科學地配制營養(yǎng)液,在可控環(huán)境中,以霧化形式供給植株利用,充分發(fā)揮馬鈴薯的增產潛力。
主要技術
1.生產室建造,根據所需脫毒小薯數量,建造日光節(jié)能溫室。一般溫室或大棚等生產室,生產前進行徹底地滅蟲、消毒處理。
2.選擇脫毒劑苗??芍苯永妹摱驹嚬苊纾部梢詫⒚摱驹嚬苊缃浺后w培養(yǎng)或假植后,苗長至6一8片葉時,進行室植,密度為25cm x20cm。
3.生產管理。 促生根:定時供給促生根營養(yǎng)液,每隔180s,噴霧30s,約經7d左右開始大量生根。當生根90%以上,根長10cm左右時換促生長型營養(yǎng)液。 促發(fā)棵:換促生長營養(yǎng)液后,注意光照和溫度管理。每隔5—7d噴施甲霜靈錳鋅和樂果1次,防治晚疫病和蚜蟲。 結薯:換結薯液后7一8d,匍匐開始伸長,當塊莖膨大到10g左右時即可摘下。
二、應用前景 這種方法生產出的脫毒小薯,可直接播于大田,避免了微型薯發(fā)芽勢弱的缺點,采用這種技術生產脫毒小薯不受氣候和自然條件限制。一般產脫毒小薯500~800個/m2,其產量遠遠高于網室。該技術的應用將使我國脫毒種薯生產能力大幅提高,前景廣闊。